写作文对学生有哪些好处不少,所以必须要好好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筹备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欢迎你的借鉴。
1.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一
记得在小学六年级时,大家的班主任携带大家过了一个不同的腊八节。
这周放学前,班主任拎着两个大袋子进了教室,面带微笑地说:“下周一就是腊八节了,我决定大伙一块在学校过一个有意义的腊八节!这里有几袋腊八粥的食材,下面我发给几名同学带回家,用水泡好,下周一带来,在班上煮,还有几个同学,下周一负责带锅……”听到这番话,同学们的兴致一下子高了起来,七嘴八舌地讨论下周一的腊八节。而我,被分配到了写春联的任务。一放学,我立刻就冲回家,开始训练春联。
这天是周一,我携带春联纸,毛笔,墨汁……去上学了。一进教室,节日的氛围立刻便向我涌来。装装饰品挂满了教室,锅里的腊八粥正冒着热泡。趁着同学们还没有来,我拿出毛笔和红纸,开始写春联。十分钟后,我将写好的春联贴在门上,顿时,腊八味更浓了。同学们陆陆续续来了,一进教室都会不由自主地嗅嗅鼻子:“嗯,什么味?真香!”接着,每位同学都分到了一碗腊八粥。这个时候老师进了班,笑道:“同学们,腊八粥美味吗?”“美味!”“那大伙想不想看表演呢?”一听有表演看,同学们又不安定了。“大伙安静一下,表演立刻开始。”话音刚落,两名主持人便走上讲台,拉开了表演的序幕。朗诵,歌唱,舞蹈,精彩不断,同学们的兴致也不减,手中的腊八粥日渐凉下来都浑然不知。
两小时在不经意间便从大家身边溜走,表演也渐渐到了尾声,同学们的热情却还是那般高涨。这次腊八节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直到目前,我也依旧铭记。
2.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二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时候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腊的意思有3、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得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12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北齐诗人魏收在其诗作《腊节》里说: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嘉平就是腊日。而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南北朝将来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因为佛教介入,腊日改在腊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而腊八节食用的腊八粥,则是到了北宋才正式开始有腊八粥名字的记载,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8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
开封民间称过新年为春节。但,春节并不是单指正月初中一年级,还包含年头、年尾,从旧岁的腊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8、祭灶,新年来到,女孩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了,腊八也就是新年的开始。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就是这个道理。
3.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三
1月3日是阴历12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风俗。有关专家指出,腊八节到今天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一个要紧的传统节日。
天津天文掌握理事赵之珩介绍说,“腊”在古时候本是一种祭礼。在商代,每年大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也最隆重,后来称为“腊祭”。因此,大家就将阴历12月称为“腊月”,阴历12月初八,称为“腊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将阴历12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大家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每到腊八节这一天,大家总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专家介绍说,“腊八粥”的来历和传闻多种多样,各地版本不同、说法不一。在佛家看来,“腊八粥”来自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腊月初八这一天广为施舍饥民的善举。渐渐演变成熬煮腊八粥的风俗。伴随年代的进步,腊八粥原有些宗教意味渐渐隐退,到现在事实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了。
专家指出,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新年的序幕。民谣曰:“腊八,腊八,孩子要炮,女孩要花。”从这天起,大家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阴历12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直到南北朝时,才将阴历12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大家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粥原有些宗教意味渐渐隐退,到现在事实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有关专家指出,腊八节到今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一个要紧的传统节日。
4.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四
又是一个腊八节,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香喷喷的腊八粥,那一丝丝的甜意,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腊八节……
对于那时的大家来讲,腊八是一个很与众不同的节日,我早早地就期盼腊八节的到来。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大家放学就约好了伙伴,三五成群,男生背着自制的冰车,女生拎着个大篮子,一路小跑,直冲大家冬季的乐园——村外大河边。
6、七米宽的大河冰冻结实,冰面光洁如镜,阶梯似的石头上流水结的冰,凸凹波纹如鱼鳞,疙疙瘩瘩,非常是美观。男生们放上冰车,有些跪在上面,有些两人坐一块,双手冰钎一凿,“哧溜”一声,滑的不见踪影。女生也毫不示弱,从河边找上薄而大的石块,再用双手捧上几捧背阴处没化的积雪,分撒在冰面上,放好石块坐上去,“推吧。”后面的人一推,嘎啦啦一阵冲向前,有些原地打转摔倒,有些冲出不远的石头早已无影无踪,四脚朝天,任凭后脑勺被磕的有点闷疼,依旧会找一块更大的石块,大伙像串糖葫芦,一个一个拽着前面人的袄后襟,齐声令下,一块使劲,还是不到几步,横七竖八,人仰马翻,脑勺着地,玩的起劲的大家根本没在乎冻的通红的小手都蹭破了皮。寂静而空旷的山涧回荡着顽皮的欢声笑语……
天色已晚,兴致未尽的大家匆忙各自赶到上游,用石块砸上几大块冰凌,根据自己心中的想象,把冰块稍做敲凿,像娃娃,像动物……载着满心的喜悦,不停的用口中的热气哈着冻的发青的小手,回家的路上,仍然忘不了欢闹嬉戏……
腊八的早晨,早早起床,和姐姐弟弟争先恐后,端上母亲做的红红的腊八粥,跑到院里,抢着去喂昨晚放在每一个门口两边的冰凌人儿,用红色的豆子给他安上小嘴,看着似笑了的冰凌人儿,心里别提有多美……
不觉太阳已经升起,尽管目前的腊八已经没了孩提时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腊八粥依旧给人以浓浓的回味。
5.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五
每年的腊八节这一天,奶奶都会给大家熬一锅腊八粥的。那天早上,奶奶早就拎着满满一袋子菜回到家,开始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叮嘱我和父母下午早点回家喝腊八粥。传闻,在古时候,是由于恶鬼总在阴历腊八这天出来吓唬孩子。然而这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怕赤(红)豆,所以有了“赤豆”打鬼的说法,于是大大家便用赤(红)豆、绿豆、花生、葡萄干熬成腊八粥,也就是八宝粥。
而我奶奶腊八粥却更丰富多彩:有米、胡萝卜、青菜、花生、黄豆、莲子、白果、豆腐、木耳、红枣等多种食材,以前奶奶煮腊八粥时我总爱在旁边看着,奶奶一次性在锅里加足了水,先将黄豆、莲子、白果、绿豆、花生熬至半熟,再放入米和少量的糯米一块熬,煮粥要用大火,等米开花了,奶奶才加入青菜、胡萝卜、豆腐等,然后用文火熬,边熬边搅拌,奶奶说,如此粥才不会糊。看着一锅色泽艳丽芳香馥郁的腊八粥,顿时你会垂涎三尺,用勺子舀一点粥,细细品味,会叫你感觉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豆类展示会。尤其是豆子的清香味道配上米的香醇,那味道真是没办法形容。
晚上,大家一家人喝着腊八粥,说着腊八事,奶奶说,姨奶奶家在山东,她们每年还要在腊八这天泡上的蒜头,到除夕那天,蒜头不再是白色,而是绿色或黄色。绿色的蒜头绿得晶莹剔透,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黄的蒜头则一个个味道甘甜,但大家四川人不如何吃,听了奶奶的话,我嚷着叫奶奶教我做腊八蒜,奶奶拗不过我,就教我做了腊八蒜。我根据奶奶的吩咐从橱柜里找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密封罐,接着将蒜头去皮放入罐中,最后将陈醋放入密封罐中,盖好盖子,将一罐腊八蒜放入坛中。今年姨奶奶来了,我要给她一个惊喜!
6.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六
腊八节是进入阴历12月的第一个节日,也可以说是新年的先导,它起源甚早,有的节俗今天已经成为文化化石,有的则依旧流传着。
腊八节的名字是打造在“腊月”这个称谓的基础上的,那样,阴历的12月为何要叫腊月呢?腊是一种古老的岁末祭祀仪式,也叫蜡,而事实上,腊与蜡还是有所不同的。腊就是“猎”,猎取百兽来祀先,而蜡则是“索”,是聚集万物来敬神。“腊祀先祖,蜡报百神,同日而异祭也。”
古时腊日的风俗除祀神祭祖以外,还有“傩”。傩是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我过去在江西婺源看过民间傩舞表演,十分震惊。史料中记载,表演者一般头戴面具装成金刚、力士、方相等,持刀执钺,众人击鼓呼噪,以逐除厉鬼、疫病,这也叫做腊鼓驱疫,传闻能保孩子平安健康。后来在民间转换了形式,变成吃炒豆、炒麦等,无论豆、麦,要炒熟炒爆,然后让孩子吃一些,叫“咬鬼”。
目前了解这类风俗的人已经极少了,对于腊八节,大部分人了解的就是要吃腊八粥。民间传闻,腊八粥也叫“防风粥”,喝了这粥可以御寒。至于腊八粥的由来,一般觉得来源于佛教,所以也叫“佛粥”。关于腊八粥的配料、制作、食法的谈论不少,而最详尽的是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的描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等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月初七,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能过午。
而大家目前看到不少地方做的腊八粥,无论食材或制作工序,都是百无忌讳,百搭,这类就是所谓的现代改良版了。
7.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七
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最冷的一天,都说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的时候是一年中的最冷的一天,这一天冷的叫人受不了,这一天拥有些意义是非凡的,这一天必须要吃腊八粥。
腊八粥所用材料丰富,营养成分非常高,腊八的时候大伙都得守候在家,由于这一天很冷,都不想外出,在家面呆着,喝着腊八粥,让粥暖暖我的胃吧。
腊八节是冷的象征,是冬季的最冷的一天,这一天的冷让我想到了温度上的一个改变。天天穿的也是这么多,为何在这一天会更冷呢?腊八节就是如此的,如此的冷,如此的好。腊八是冬季里的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日,腊八粥是浓浓的回忆,回忆的是那美美的粥的味道,如此的味道,目前想起来还能想起来。我和弟弟出去玩了早晨,没想到这么冷,回来的时候赶忙上农村的那炕头上去,冻的直多艘。腊八粥在母亲的手下已经熬好了。闻着这味道,真香啊,真的太好闻了,闻着闻着就有点饿了,正好爷爷说来吧吃点腊八粥来。我们两个连忙的过去吃粥,这粥的味道真的是独特,真的是不同,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粥。味道好,吃的香,拥有着的意思丰富,让我记住这粥的美味,记住如此的一个腊八节里,吃的粥,吃的是节日里的美味,吃的是节日里的快乐,吃的是节日带来的那无穷尽的回忆,和回味。
腊八节吃腊八粥,吃的香,吃的甜,吃的是那最冷的一天里的的美味,最有营养,最有含义。
8.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八
腊八节到了,在腊八节要喝腊八粥,大伙都知道,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喝腊八粥吗?别看只不过一碗小小的粥,里面的知识和里面的材料一样丰富的很!就让我来给大伙介绍介绍关于腊八粥的知识吧!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国内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赐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块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还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煮粥供佛。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还可以增福增寿。所以大伙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粥里有红枣、莲子……总计不下二十种。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在半夜时分开始煮,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这样复杂能不好喝吗?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各种花样,再放在锅中煮。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需要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这么多知识,中国真不愧是文明大国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国人!
9.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九
泡腊八蒜,和腊八粥,还有各地不一样的风俗,每一年的腊八节我都会过得非常高兴,来和你们推荐我开心的腊八节吧!
腊八粥是每年这一天,奶奶必给我熬的。传闻,在古时候,是由于恶鬼总在阴历腊八这天出来吓唬孩子。然而这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怕赤(红)豆,所以有了“赤豆”打鬼的说法,于是大大家便用赤(红)豆、绿豆、花生、葡萄干熬成腊八粥,也就是八宝粥。看着那紫盈盈的米粥,用勺子舀一点紫粥,细细品味,会叫你感觉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豆类展示会。豆子的清香味道配上米的香醇,那香香的味道,不由得令你再喝一碗这紫粥。
喝完腊八粥,便开始要做第二件事,那就是腊八蒜,在腊八这天泡上的蒜头,到除夕那天,不再是白色,而是绿色或黄色。绿色的蒜头绿得晶莹剔透,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黄的蒜头则如一个个味道甘甜的杏干,吃着翡翠、杏干样的蒜头,恨不能叫你再多吃几个味道美味的饺子。第一,我根据奶奶的吩咐从橱柜里找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密封罐,接着将紫皮蒜头去皮放入罐中,最后将陈醋放入密封罐中,盖好盖子,将一罐腊八蒜放入坛中。
忙了除夕的用品,我便开始筹备春节的食品了。第一,我将各种水果、干果、瓜子放在桌子上,再把桌上的盘子清洗干净,将干果、瓜子、水果一个个的放入盘中,奶奶在旁边笑盈盈的说道:“我的静静长大了。”摆设好拼盘,看着桌子上那五花八门的拼盘,我从心里不禁地笑了,毕竟这是我一番辛苦摆出来的。
在这一天,这还从奶奶那了解了北京过腊八节的风俗,得知,来北京的腊八节不只要吃腊八粥、泡腊八蒜,还要喝一大碗热热的羊骨头汤。由于这了这天,天气便愈加冷了。
虽然天气依然在变冷,但大家一家人的脸上依旧有着节日喜庆那开心的笑脸。开心的腊八节,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
10.传统节日腊八节作文 篇十
落日的余晖,褪尽了晚霞的最后一朵嫣红,六年前和奶奶一块做腊八粥的场景,又再一次地浮目前了眼前……
腊八,腊八,顾名思义,腊月初八,在这一天,根据古时候的风俗,会把家里所剩的各式各样的豆子,干货,混着米煮成一锅粥。
那年腊八适逢周末,大家一家便回到了老家与爷爷奶奶一块过腊八。
经过一路奔波,终于到了家门口,此时已是傍晚,也是该做晚饭的时候。我便进了厨房,与奶奶一块制作有节日特点的腊八粥。
取一杯米,把绿豆,红豆,小野豆,黄豆一股脑儿地通通倒在一块反复淘洗,再往锅中加入适合的清水,这第一步,算是做好了。那时家里还是老式的灶头,上面架着两口大锅,下面烧的是麦秆、木柴。奶奶负责烧火,据了解极为讲究,但我观望了三四年,仍然不了解要再如何烧。
米下锅后,要用大火烧上一个小时,再此期间,我时不时地打开锅盖搅和搅和,预防溢锅。除去这个动作以外,我也在食柜中翻翻这个,翻翻那个,看看有没可以用到的食材。不负众望,我找到了一大袋红枣。打开水龙头将大枣身上的淤泥清洗干净,这个时候,他们已从破破烂烂的乞丐变成了皱皱巴巴的小老头,放入熬了近半个小时的粥里,加点水,继续搅和。
等半小时后,再掀开锅盖,枣已经一个个浮上水面,被涨得滚圆滚圆的',犹如初生的婴儿般光滑,细腻。我舀起一个,塞入口中,轻轻一咬,汁水迸发而出,一股浓浓的枣香溢满鼻间,一股浓浓的甘甜弥漫舌尖。然后,才后知后觉地烫得直吐舌头。
等自己平静下来,再来看,粥已经开始冒泡,奶奶将火势减小些,粥仍在冒泡,冒出来的泡会膨胀,膨胀,到不可以承受它的张力后,“噗”的一声,沉入锅底,煞是可爱。
粥出锅了,奶奶,盛起两大碗,往邻居家走去,还没有走到,门开了。邻居王奶奶走了出来,手里端的,也是两大碗腊八粥。两位老人先愣了一下,然后对视一笑,那是相处多年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