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点击数:531 | 发布时间:2024-11-22 | 来源:www.cbbzl.com

    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高中一年级地理的要点较琐细,但整理好了对学地理有肯定帮助。

    1.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一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点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己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合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水平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方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成长发育

    2.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二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

    2、特征: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保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方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4、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方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方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三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方法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地区的分布情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瞰图。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判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有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通常来讲,等太阳高度线图中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假如其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不过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肯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坐落于最北点以南,北极点与最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南极点。

    4.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四


    褶皱的定义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用途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曲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貌上,有时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不少褶皱架构背斜的顶部因遭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因为轴部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与横贯亚欧国内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5.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五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圈层依据地震波的特征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大方圈、水圈和生物圈。

    6.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六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各地相等15°/小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日前点快,远日点慢,平均1°/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区域明显。夏天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天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7.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七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比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国内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比如:中纬度区域(尤其是北半球中纬度区域)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区域,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情况差异非常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像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8.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八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区域,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区域,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状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伴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备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天,6、7、8为夏天,9、10、11为秋天,12、1、2为冬天。

    9.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九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

    9.比率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率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率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10.地理高中一年级要点必学三整理 篇十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因为地球内部的常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遭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因为地震波在不一样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借助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准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肯定深度发生忽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忽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国内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第一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忽然降低,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忽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