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点击数:583 | 发布时间:2024-11-29 | 来源:www.huinanke.com

    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在大家上学期间,大伙都背过各种要点吧?要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常常出题的地方。学会要点是大家提升成绩的重点!

    1.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一

    功和能

    1.功:W=Fscosplayα{W:功,F:恒力,s:位移,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体的水平,g=9.8m/s2≈10m/s2,hab:a与b高度差}

    3.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Uab:a与b之间电势差即Uab=φa-φb}

    4.电功:W=UIt{U:电压,I:电流,t:通电时间}

    5.功率:P=W/t{P:功率[瓦],W:t时间内所做的功,t:做功所用时间}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行驶速度

    8.电功率:P=UI{U:电路电压,I:电路电流}

    9.焦耳定律:Q=I2Rt{Q:电热,I:电流强度,R:电阻值,t:通电时间}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Ek:动能,m:物体水平,v:物体瞬时速度}

    12.重力势能:EP=mgh{EP:重力势能,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

    13.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q:电量,φA:A点的电势}

    14.动能定理: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WG=-ΔEP

    2.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二


    运动图象

    1、x—t图象

    、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地方。

    、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

    、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

    、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3.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三


    静电平衡状况

    (1)概念:导体内不再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稳定状况

    (2)特征:

    1、处于静电平衡状况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2、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何地方产生的电场都等于外电场在该处场强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处于静电平衡状况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个等势面。

    4、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在导体表面的分布与导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越弯曲,电荷分布越多。

    4.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四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妨碍物体相对滑动有哪些用途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重压N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直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5.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五


    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

    2.物理中,斜率k≠tanα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6.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六


    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期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7.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七


    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容易见到单位还有min,h。

    3.一般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可以完全确定物体地方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8.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八


    重力势能

    概念:物体因为被举高而具备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重力做功的特征:只和初末地方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弹性势能:物体因为形变而具备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9.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九


    1、受力剖析:

    要依据力的定义,从物体所处的环境和运动状况着手,其常规如下:

    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剖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况,不然势必是多力或漏力;

    合力或分力不可以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剖析时,只剖析这一整体以外的物体对整体有哪些用途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用途力。

    隔离法:就是把要剖析的物体从有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剖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有哪些用途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有哪些用途力。

    办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面用途时,应用整体剖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有哪些用途;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有哪些用途时,要应用隔离剖析法,这个时候原整体中相互用途的内力就会变为每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需要注意的地方:

    正确剖析物体的受力状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重点,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不是存在,假如存在,则依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每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肯定是无中生有些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可以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来

    易错现象:

    1.不可以正确断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可以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剖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10.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下册期中识点总结 篇十


    动力学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具备惯性,总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状况或静止状况,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况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用途在他们,平衡力与用途力反用途力不同,实质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置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况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况,或者是匀速转动。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