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合适我们的学校
大家在选择考研目的院校的时候,最主要的不是看目的院校知名度是不是够大,而在于你所考试报名的专业在这所学校是不是非常强,学科建设是不是遭到学校的看重。这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已不是特别明显的优势,大家完全可以借用互联网等技术来弥补“普通高校”与“名校”的差距。第二,某些学校虽然不见得是“名校”,但在某些学科方面却是很有特点的,譬如上海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徐州医学院的麻醉学专业,与一些民族大学的民族学专业等等。这种高校不是“985工程”的“名校”,有的甚至都不是“211工程”的高校,整体实力一定不如那些综合性的“985工程”“名校”,但他们的“特点”专业在行业内却有口皆碑,不比那些“名校”差。相反,有的“名校”总体实力非常强,但却不可以兼顾所有专业均衡进步,导致某些专业进步停滞,甚至都不如一些“普通高校”。第三,“名校”之所以为“名校”是由于这类学校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治学严谨,学习环境浓厚,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高校”的学习环境不可以。相反,“普通高校”由于“普通”,危机意识愈加深刻,学习的情绪更高,况且,是不是想学习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个人。
2、选择把握大能承受的学校
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讲,要依据我们的实力选择把握比较大的学校。假如要跨学校跨专业考研,必须要从自己能力出发,切不可好高骛远。假如考生的专业基础不足以挑战专业强的名校,本校就是上佳的选择。再者,假如考本校也有较大的困难程度,考生可以尝试比本校低一个档次的学校。这点听起来好像不太合理,但假如你考本校失败,同时被调剂到别的你不喜欢的专业,岂不是得不偿失?大家在选择目的院校时,还需要考虑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读研毕竟不可以每人都是公费,学校提供的生活补贴也未必完全够用,所以,大家在考研时不只要考虑自己能否拿到考试报名院校的公费名额,还要考虑当地的消费水平,如此才不会在未来的读研中由于我们的生计问题而没办法专心学术,影响我们的前途。
3、选择就业理想地区的学校
每一个人也都会有自己钟情的地区,到自己计划就业的地区去读研,无疑为自己留在这个地区存下了一笔不少的本钱。借助读研的时间,多结交朋友,为自己踏上社会搭建关系网,同时熟知这个城市的文化,为将来的挑战做好筹备。想要在北京谋求进步最好报北京的学校,想要将来在上海工作就考虑上海的学校,要想在华东建议选华东的学攻,要想在华中建议选华中的学校。由于毕业将来异地找工作非常费力,一方面有毕业论文要写,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跑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其次经济上不允许,不可能长期的住在外地找工作。
4、优先考试报名国家教委直属高校
优先考试报名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毕业分配限制要少得多,想去外企和各种的单位,公司单位都没障碍。考试报名是某些部委的学校要慎重,由于将来毕业分配只能在这类部委内部的单位中进行,想跳出这类部委,你得付出一些的代价。而且,讨厌的是,听起来热点的专业,在这类部委的高校中就可能就不是你想象的热点专业,而是‘变了味’的热点专业,专业面很狭窄。如电子工程在北理工,北航可能就是导弹导航和雷达。好专业只是不好说出口的专业换上好听的名字,把你骗过来,发现上当了,也晚了。
5、科研院所:你不了解的优势
与普通的高校招生单位相比,选择科研院所有很多优势,这类都值得大家考虑。
第一,与一般高校相比,科研院所的录取率高,录取程序也更公正。“名校”之所以为大伙所认同,固然与其自己严谨的治学之风和科研实力分不开,但同学们的口耳相传也不失为一个要紧原因,而这正是每个科研院所所欠缺的,由于科研院所只进行研究生的培养。没我们的本科生,使得科研院所的“知名度”不大,每年考试报名的学生相对比较少,录取率更高;没我们的本科生,也使得科研院所在招生时,录取程序更为公正,不会出现一般高校招生中偏爱招收本校学生的状况。
第二,科研院所的培养侧重实践,实践经验更易提升。与一般高校的培养模式相比,科研院所在重视理论培养的同时,愈加侧重实践操作。很多科研院所在进行研究生培养时,主要以承接项目的形式来进行培养,使学生能直接参与到项目中,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三,研究生待遇高。因为科研院所培养学生的经费大多是源于所承接的项目,所以学生在读研期间相对于“半工半读”,除去获得一些生活补贴以外,导师额外还会有很多补贴。有的科研院所,如电信科技研究院事实上就是大唐集团的前身,在这类科研院所读研,就相对于已经在企业中开始从事研发工作了,生活待遇和补贴自然也就比一般高校高了。
考研在选择目的院校的时候,大家倡导依据所学专业的特征与自己的兴趣喜好、学习状况来选择,而不是为了某些外在的、非理性的原因,套用一句典型台词:大家的口号是,不就最好,但求适合!“选择最好的,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推荐阅读:2016考研之走出专业选择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