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概要(教育综合)

点击数:741 | 发布时间:2025-07-23 | 来源:www.pzlvip.com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概要

    考试考哪几科代码:[333]考试考哪几科名字:教育综合

    教育学原理

    1、考试内容及要素

    1、教育学及其进步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进步

    教育学的产生与进步经历中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的进步。

    (四)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学习和研究教育学过程中的指导用途。

    2、教育及其本质

    (一)教育的产生与进步

    1.教育的由来

    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2.教育进步的历史进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时候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3.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势头

    教育全民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终身化;教育信息化。

    (二)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词源与词义;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要点与形态

    1.教育的基本要点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点的涵义、地位和用途。

    2.教育的主要形态

    合法教育与非合法教育、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教育形态的涵义及特征。

    3、教育与社会进步

    (一)社会对教育进步的影响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用途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科教兴国是一项要紧策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4、教育与人的进步

    (一)人的身心进步及其影响原因

    1.人的身心进步的内涵及特点

    2.影响人的身心进步的主要原因

    影响人的身心进步的个体原因;影响个体进步的外部环境原因;实践活动对个体进步的影响。

    3.学校教育在个体进步中的独特价值

    (二)教育促进个体进步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三)教育促进个体进步的条件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需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进步的主体;坚持教育革新。

    5、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

    (二)国内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方位进步学说;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三)国内的教育目的

    1.国内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国内教育目的的基本需要

    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进步的人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据不同时期社会进步的需要,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四)素质教育与革新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进步;素质教育的内涵;革新人才的培养。

    6、人的全方位进步教育

    (一)德育

    1.德育与德育功能

    (1)德育的内涵

    (2)德育的历史进步

    风俗性德育及其特点;古时候德育及其特点;现代德育及其特点。

    (3)德育的功能

    德育功能的定义及分类;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及个体性功能。

    2.德育目的与内容

    (1)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的意思;确立德育目的的依据;国内中小学德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意思;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国内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

    3.德育规律与原则

    (1)德育规律

    德育规律的意思;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的意思;国内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4.德育模式、渠道与办法

    (1)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的内涵;国内外主要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2)德育渠道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

    (3)德育办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质训练法;品德评价法。

    (二)智育

    1.智育的内涵和意义

    2.智育的目的

    传授入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进步智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革新精神。

    3.智育的内容

    (三)体育

    1.体育的内涵和意义

    2.体育的目的

    获得体育的入门知识和技能,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增进身体健康;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好品行。

    3.体育的内容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四)美育

    1.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2.美育的目的

    树立正确的审美看法,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起想象力和革新精神,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美育的内容

    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

    (五)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2.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

    学会劳动与技术的入门知识和技能;培养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初步具备劳动与技术意识。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生产劳动与技术;家政与家务劳动;公益劳动。

    7、学校教育规范

    (一)学校的形成与进步

    学校的产生;学校的进步;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

    (二)现代学校教育规范

    1.学校教育规范的内涵

    2.国内的学校教育规范

    国内现代学校规范的打造;中国现行的学校教育规范。

    3.部分国家的学校规范

    美国的学校教育规范;英国的学校教育规范;法国的学校教育规范;德国的学校教育规范。

    (三)学校教育规范的改革

    1.国内的学校教育规范改革

    深化不同层级学校教育规范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规范。

    2.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规范改革的趋势

    努力推进学前教育的进步;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水平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多元化进步;高等教育更具开放性和革新性进步;建构终身教育体系。

    8、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的定义;课程的种类。

    (二)课程开发

    1.课程目的的确定

    课程目的的意思;课程目的的基本来源;课程目的的基本取向及其表述方法;课程目的确定的环节。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选择的意思及基本取向;课程组织的意思及课程组织的要点;课程组织维度及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3.课程推行与课程评价

    课程推行的意思、层次和基本取向;课程评价的意思和分类。

    (三)课程改革

    1.21世纪国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概况;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目的重建;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新进展。

    2.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9、教学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学的主要用途;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教学理论与规律

    1.教学理论

    传统教学论的三大里程碑;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

    2.教学要点、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方向性原则、按部就班性原则、因地制宜性原则、伦理性原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需要。

    (三)教学推行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的定义;教学目的的功能;教学目的设计的依据和步骤。

    2.教学环节

    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定。

    3.教学办法

    教学办法的概念;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训练法、演示法、实验法、念书指导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办法的涵义和需要。

    4.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及影响原因;班级讲课制、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分组教学、走班制等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和基本特点。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的功能。

    (四)中小学教学改革

    1.国内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教学目的指向从“双基”走向“三维目的”“核心素养”;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教学评价走向“关注目的”与“关注价值”并重。

    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办法的改革;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改革。

    10、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教师职业的历史进步;教师职业的特征;教师职业的意义;教师的角色。

    2.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教师的专业进步

    教师专业进步的内涵;教师专业进步的内容;教师专业进步的方法。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征;好师生关系的规范。

    (二)班级管理与班主任

    1.班级与班级管理

    (1)班级的一般概述

    班级的定义和特征;班级的构成和功能;班级的最高组织形式——班集体。

    (2)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的定义和特质;班级管理的目的和内容;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班级管理的原则;班级管理的主体。

    (3)班级管理方案

    班级管理方案的定义;班级管理方案的基本种类。

    (4)班级管理的基本办法

    规范管理办法;民主管理办法;目的管理办法。

    2.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

    (1)班主任概述

    “班主任”的产生;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与角色规范;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2)班集体

    班集体的内涵与特点;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3)班集体建设的渠道与办法

    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规范建设;班级组织建设;拓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整理班级资源。

    (三)学生

    1.学生身心进步的特征

    婴幼儿身心进步的特征;小学生身心进步的特征;初中生身心进步的特征;当代中小学生身心进步的年代特点。

    2.学生观

    学生是自我进步的主体;学生是进步着的个体;学生应当获得全方位的进步;学生进步应当具备个性化。

    3.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学习、进步的主体。

    十1、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师与科研

    1.教师拓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回话新年代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进步;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和工作认可度;促进学生和学校的进步;促进教育科学的进步。

    2.教师拓展教育科研的种类

    3.教师拓展教育科研的目的

    指向教师专业成长与进步;指向学校实质问题的解决;指向促进学校持续进步;指向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二)教育科研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资料搜集与数据采集;资料与数据的处置与剖析;论文写作和成就发表。

    (三)常见的研究办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

    十2、目前教育热门与前沿的有关理论与实践

    2、参考书目

    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郭娅玲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中国教育史

    1、考试内容及要素

    (一)考试内容

    1.全方位学会中国教育史的入门知识,包含:教育规范;教育思想;教育事件;著名学校;教育著作;教育人物。

    2.基本把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原理,包含:教育规范、教育思想、教育事件的内容及其特点。

    3.初步知道教育人物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情怀。

    (二)考试要素

    1、先秦时期的教育规范

    1.“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2.“六艺”;诸子私学;稷下学宫;期会

    2、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进步;“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与人的进步;“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六艺”教育内容;教学办法:因地制宜、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

    2.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用途;“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3.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用途;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的;“六经”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办法;论教师。

    4.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用途;以“兼士”为教育目的;以科技常识和思维练习为特点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办法。

    5.教育论著的教育思想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中庸》:“天命之谓性”与“修道之谓教”、“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

    《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原则、尊师重道。

    3、汉代的教育规范与教育思想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规范的打造

    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经学;《白虎通义》、熹平石经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用途;论道德教育。

    4、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规范与教育思想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曹魏“五经课试法”;西晋“国子学”;刘宋“四学”、“总明观”;梁“五馆”。

    2.隋唐“官学”体系的完备

    国子监;六学一馆;学校教育规范的特征。

    3.科举规范的打造

    科举制;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办法;科举规范与学校的关系;科举规范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医生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用途;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5、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规范与教育思想

    1.学校教育规范的改革

    北宋三次兴学;“苏湖教法”;“三舍法”、积分法、学田制、《州县学赦令格式》;“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制;社学;义学。

    2.书院的打造与进步

    北宋四大书院、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朱张会讲与书院讲会制;太极书院、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书院教育的特征。

    3.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有哪些用途、目的;“大学”与“小学”;“朱子念书法”。

    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用途;“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六经皆心迹”的教学观;“趋向激励,中心喜悦”的儿童教育思想。

    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教育社会用途;“日过生日成”的人性论与教育个体用途;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6.颜元的教育思想

    “实德实才”的培养目的;“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过程办法。

    6、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

    马礼逊学校;宁波女学。

    2.洋务学堂的创立

    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

    3.维新学堂的创办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经正女学;京师大学堂。

    4.清末教育规范变革

    “壬寅-癸卯学制”;打造教育行政体制:学部;确定教育宗旨;“庚款兴学”。

    7、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1.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用途和局限。

    2.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倡导;《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3.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用途;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4.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8、中华民国时期教育体制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拟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时尚的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工读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3.学校教学办法的改革与实验

    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4.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规范和体系;“新学制”的特征;“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

    9、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尚自然,展个性”的个性爱文化思想。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方针;“手脑并用”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敬业乐群”的职业教育道德规范

    3.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除文盲,作新民”的平民教育宗旨;“四大教育”的平民教育内容;“三大方法”的平民教育渠道。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架构思想;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乡村教育使命;“改变社会近况,建设新文明”的乡村教育目的;以文化改造和精神教育为核心的乡村教育内容;“乡农学校”的乡村教育形式。

    5.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创造教育思想:创造教育的目的;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6.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

    2、参考书目

    张传燧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