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后,不少新生有如此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出色的大有人在,极少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应尽快进入学习状况。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正在好好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必学五要点》,期望对你有帮助!
1.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必学五要点
干支纪年法。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古时候称阴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既,过了。
作者自称。
坐船。
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
属,通“嘱”,劝人饮酒。
指《诗经·陈风·月出》。
时间词,不多一会儿。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白茫茫的水气。
任。
指小船,比喻船非常小,像一片苇叶。
往。
超越。
形容江面广阔。
旷远的样子。
通“凭”,乘。
驾。
离开。
传闻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舷,船的两边。
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指月光下的清波。
逆流而上。
江面浮动的月光。
悠远的样子。
我的心。
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管乐器的一种。
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倚,循,依。
同声相应。
和,唱和。
断,断绝。
深谷。
使动使用方法,上句中“舞”也是使动使用方法。使……啜泣。
寡妇。嫠,寡妇。
形容神色改变的样子。
2.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必学五要点
备:德才兼备、关怀备至、戒备森严。
兵:短兵相接、兵强马壮、兵贵飞快。
达:四通八达、通宵达旦、达官贵人。
当:势不可当、首当其冲、安步当车。
负:负隅顽抗、忘恩负义、不分胜负。
故:故步自封、非亲非故、明知故犯。
顾:顾影自怜、三顾茅庐、奋不考虑身。
疾:讳疾忌医、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
举:举足轻重、选贤举能、举国上下。
名:不可名状、不名一钱、沽名钓誉。
如:自愧弗如、称心如意、突如其来。
胜:略胜一筹、美不胜收、引人入胜。
务:不务正业、不急之务、除恶务尽。
相:相机行事、开诚相见、肝胆相照。
于:青胜于蓝、受制于人。
与:与人为善、与日俱增、欲取姑与。
以:以己度人、以貌取人、以讹传讹。
因:因人成事、因利乘便、因地制宜。
3.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必学五要点
烛之武退秦师
1、关于课文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借助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剖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只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守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能不撤兵,从而解除去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结构层次
课文按故事情节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
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遭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次围郑主如果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晋军函陵,秦军南”,既然两国的军队并没驻扎在一块,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是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来势汹汹;二是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是什么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郑国君臣决定通过外交渠道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国危矣”承上而来,第三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认知,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假如说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那样担此重任的就是千里马了。所以,烛之武还未登场,已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是中国士人对虚掷生活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表现出丝毫的不满,也没给予什么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情真意切。但,郑伯并没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接着指明,倘若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也没任何好处。郑伯可谓擅长做人的思想工作。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剖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
第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紧急。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这个时候,郑国的命将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一般说来,敌我谈判,双方都有戒备,只有尽快消除他们的戒心,才大概使他们坐到谈判桌前。烛之武能否成功,就看他怎么说和如何说了。这段说辞只有一百多字,却包括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层,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仿佛置身于郑国以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的,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想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第二层,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看上去“君之薄”。鉴于秦、晋现在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小心的,他没立即指出秦、晋网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址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质,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网盟的基础,这不可以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收获霸业而使我们的国力相对削弱。
第三层,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假如说上一层是剖析风险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倘若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大概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说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些种种好处。当然,这类好处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秦国舍弃进攻郑国。如此一剖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
第四层,在经过一番收买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机会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XX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剖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势必要进犯秦国。如此一发挥,秦国意识到我们的危险,不只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
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
原来曾是晋国盟军的秦国,目前却成了郑国的盟友,风云突变。这个时候的晋侯并没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缘由。至此,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石二鸟,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全都如愿了。
3、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看上去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要紧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解决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好像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可以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他们,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他们,具备非常强的感染性和说服力,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4、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可以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比如,在交代秦、晋围郑是什么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驻扎在一块,彼此的行动也无需公告他们,这就为秦、郑网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看上去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叫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期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哪个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期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如果表现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什么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马上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4.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必学五要点
正确用实词
1、考试知识点总结
1.对词义的准确理解
2.对语境的确切领会
2、复习注意
1.要看重积累,强化练习。
2.认读同义词,掌握辨析。
3.依据语境,仔细分辨。
坚持做到“三审视”:
审视句意对句中词汇需要的义项是什么,两者是不是一致。
审视词汇的感情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不是相融,能否变通。
审视词汇用的适用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达的对象、范围是不是吻合。
3、考查重点
1.能依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
2.能依据语境,适合地用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
3.能依据语境,准确理解词汇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4、办法总结
1.要恰切地知道词汇的含意。
2.要知道词汇的用法范围
5.高中一年级下册语文必学五要点
1、本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这篇散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一奠定了情绪低落的基调。为了排遣“不宁静”,作者踏上了荷塘小路,往日“这路上阴森森的”,而“今晚却非常不错”。经过一番内心独白,作者心灵得到净化,感觉自己是个“自由人”了。到了荷塘,暂得自由,陶醉于月下荷塘朦胧的美景中,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同时又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的感慨,哀愁之意偶现。在这哀愁之后,又思接千载地想到了古时候采莲的欢乐场景,喜悦之情又接踵而来,作者在想象中再得宽余。忽又回到现实,“可惜大家目前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大家到底惦着江南了。”哀愁之情又生。可见,全文中哀愁和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哀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哀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遣忧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总体来讲其内心的波动没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是哀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在月下荷塘如此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是作者哀愁与喜悦相混的审美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XX。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叫做“寓情于景”或“缘情写景”,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假如作者把感情借用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备可感的形象性特点,这就是“借景抒情”。《荷塘月色》的高超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征: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很多用现代口语词语,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合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愈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步伐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准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忽然有了生命一般,叫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
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有哪些用途。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善于,比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步伐明朗、韵律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