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不能离开对要点的总结,特别是同学们在学地理时,更要总结每个要点,如此也便捷同学们日后的复习。智学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中一年级下册期末地理要点》,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中一年级下册期末地理要点 篇一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比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国内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比如:中纬度区域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区域,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情况差异非常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像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2.高中一年级下册期末地理要点 篇二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办法有三种:
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天,6、7、8月为夏天,9、10、11月为秋天,12、1、2月为冬天。
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假如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3.高中一年级下册期末地理要点 篇三
1.判断南北极
一般用于俯瞰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维度
晨昏圈过极点,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区域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4.高中一年级下册期末地理要点 篇四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比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国内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比如:中纬度区域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区域,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情况差异非常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像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5.高中一年级下册期末地理要点 篇五
气候
1、冬温分布特征及缘由
国内冬温分布特征是南暧北寒、南北温差大。重要原因是国内跨纬大,冬天太阳直射南半球,国内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因为挨近冬天风源地,深受冬天风影响,愈加剧北方的寒冷,使南北温差增大。
2、夏温分布特征及其缘由。
国内夏温分布特征是全国大多高温、南北温差小。重要原因是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国内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都较高,同时国内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从而使北方能补偿一些因正午太阳高度较低南方而少获得的热量;另外因为受夏天风影响程度不同,使北方比南方阴雨天少,光照时数也更多一些。
3、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国内依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_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4、降水分布规律和缘由
国内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线800mm,西北非季风区<400mm,南疆中部<50mm。原因是东南沿海近海受夏季风的影响大,越往西北内陆影响越小。
5、降水时间分配规律及缘由
国内降水时间分配规律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主要由夏天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正长期份,5月份到达南岭一带,6月份到达长江中下游一带,7、8月份华北东北一带,9月份南撤,十月份退出内地。有些年份,夏天风进退规律反常,导致年际变化大。国内的季风区就是指能受夏天风明显影响的区域,界线是大一阴一贺一巴一冈一线。
6、干湿区域划分及分布
国内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区域、半湿润区域、半干旱区域和干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