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点击数:627 | 发布时间:2024-12-28 | 来源:www.kushiwan.com

    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学物理需要讲究办法和方法,更要掌握对要点进行总结整理。

    1.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一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妨碍物体相对滑动有哪些用途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重压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直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2.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二


    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需要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极限频率则不可以发生光电效应

    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其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金属遭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低于9

    2.光子说

    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

    子具备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即:ε=hν,其中h=6.63×1034J·s

    3.光电效应方程

    表达式:hν=Ek+W0或Ekhν,这类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

    服金属的逸出功W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初动能Ekv2

    3.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三


    电路的组成:

    1、概念: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有哪些用途: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工作的设施;

    (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

    (4)导线:连接用途,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4.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四


    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曲线运动的研究办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曲线运动的分类:合力的性质

    匀速圆周运动

    1、受力剖析,所受合力的特征:向心力大小、方向

    2、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3、向心力的公式

    平抛运动

    1、受力剖析,只受重力

    2、速度,水平、竖直方向分速度的表达式;位移,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的表达式

    3、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5.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五


    电势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试知识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备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

    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φA—φB;

    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减少;

    5、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地方,电势能相同;缘由:电荷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6、电场线一直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7、等势面的画法:相临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6.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六


    1、依据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应用有: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喷药等。

    2、借助高压静电产生的电场,应用有:静电保鲜、静电灭菌、作物种子处置等。

    3、借助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无菌消毒等

    雷电是自然界发生的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可产生很多的臭氧,并可以使大方中的氮合成为氨,供给植物营养。

    4、预防静电的主要渠道:

    防止产生静电。如在可能状况下使用困难产生静电的材料。

    防止静电的积累。产生静电要设法导走,如增加空气湿度,接地等。

    7.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七


    1、焦耳定律

    1、概念: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意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电热。

    3、适用条件:任何电路。

    2、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在肯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意义: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率的办法。

    3、适用条件: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与的电解液。

    3、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它的电阻R成反比。

    2、意义:电流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办法。

    3、适用条件:金属、电解液(对气体不适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8.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八


    1、牛顿第肯定律(惯性定律):所有物体总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状况或静止状况,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况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是什么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况是什么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况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是什么原因;

    2、惯性: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况的性质叫惯性。

    1、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水平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况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水平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概念:使水平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4、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有哪些用途力和反用途一直等大、反向、用途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用途力和反用途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用途力和反用途力与平衡力的根本不同是用途力和反用途力用途在两个相互用途的物体上,平衡力用途在同一物体上。

    9.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九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t:时间}

    2.欧姆定律:I=U/R{I:导体电流强度,U:导体两端电压,R:导体阻值}

    3.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U:电压,I:电流,t:时间,P:电功率}

    4.纯电阻电路中:因为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5.焦耳定律:Q=I2Rt{Q:电热,I:通过导体的电流,R:导体的.电阻值,t:通电时间}

    6.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E:电源电动势,U:路端电压,η:电源效率}

    7.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L:导体的长度,S:导体横截面积}

    8.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E:电源电动势,R:外电路电阻,r:电源内阻}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10.高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要点选修一笔记 篇十


    电势高低的判断

    1、依据电场线的方向判断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愈加低,也可以说电场线一直由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

    2、依据电场力做功判断

    正电荷在电场力用途下发生位移,若电场力做正功,则说明正电荷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运动;若电场力做负功时,正电荷由低电势处向高电势处运动。

    负电荷在电场力用途下发生位移,若电场力做正功,则说明负电荷由低电势处向高电势处运动;若电场力做负功,则说明负电荷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移动。

    3、依据点电荷电场中的场源电荷的电性判断

    若以无穷远处为零电势地方,则在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势永远为正值,离点电荷越远的地方,电势越低;在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势永远为负值,离点电荷越近的地方,电势越低。

    4、借助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大,在电势越低的地方电势能越小;负电荷在电势越低的地方电势能越大,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小。

    5、借助电势的概念式判断

    借助公式q=EP/q计算时,将EP、q的正负号--起代人,通过的正负,比较该点和零电势地方间电势的相对高低。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