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上册历史要点整理

点击数:674 | 发布时间:2024-12-24 | 来源:www.medlth.com

    在学习新常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常识,一定会累,所以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中二年级上册历史要点整理》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二年级上册历史要点整理


    1、分封制的特征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执政集团尚未达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的意义

    1、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规范在诸侯国中得以常见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年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情况。

    2、加大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区域,扩大统治地区,渐渐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分封制使得各诸侯在自己领的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权,这为西周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3、分封制加快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同意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高中二年级上册历史要点整理

    显著特征:

    第一,首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因为自然科学的新进步,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进生产力进步的一个要紧原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一流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创造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愈加广泛,进步也比较飞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一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首次工业革命外,有的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没有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讲,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类国家既能够吸收首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又可以直接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进步速度比较飞速。

    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飞速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些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高中二年级上册历史要点整理

    1、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点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址: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区域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征: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缘由: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的实业家: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2、民国进步的黄金年代

    1、缘由: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进步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打造提升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进步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进步最快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进步的原因

    妨碍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推进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因为年代时尚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进,尤其是抵制洋货、倡导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