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点击数:404 | 发布时间:2025-02-16 | 来源:www.huimuke.com

    高中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共计13篇,其详细列表如下:
    第1课《数学与文化》
    绪言
    一 理性的觉醒
    1.1 希腊的几何学
    1.2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1.3 数学与第科学革命
    1.4 欧几里得与理性年代
    1.5 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
    二 数学深思呼唤着暴风雨
    2.1 绝对几何学与欧几里得几何
    2.2 非欧几何的发现
    2.3 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内容的简单介绍
    2.4 数学——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
    2.5 罗氏几何的相容性
    2.6 关于数学基础
    2.7 数学的“失乐园”
    ——哥德尔定理意味着什么?
    三 “我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一个新宇宙”
    3.1 弯曲的宇宙
    3.2 相对论——牛顿的时空的终结
    3.3 无尽的探索
    结束语

    第2课《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的人类学家过去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热力学第肯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课程,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目前看来不过是简单明了的知识而已。然而将它们终了解无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很多天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很多复杂的理论。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的涵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2]。大家都听说过这类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假如这类谚语告诉你来不算陌生,而且在日常你也反复有过如此的亲身体验的话,那样,你就知道了热力学第肯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定义乍听起来有的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大家所了解的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深的科学定义。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
    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这也就是说大家既不可以创造,也不可以消灭能量。宇宙中的能量总和刚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从来不会改变。热力学第肯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大家能量虽然既不可以被创造又不可以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大家应该牢记的要紧的一点,就是大家不可以创造能量。从来就没人创造过能量,也从来不会有人能创造。大家力所能及的只不过把能量从一种状况转化成另一种状况。要理解这一点不甚容易,尤其是考虑到所有都是由能量所生成的。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人、一幢摩天大楼、一辆汽车或一棵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高楼夷为平地,青草也不复成长,但它们原来所包括的能量并没消失,而只不过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他所在去了。大家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新鲜东西[3]。要证实这一点你仅需呼吸一下。你刚刚吸进了过去让柏拉图[4]吸进过的5 000万个分子。
    假如大家需要考虑的只是热力学第肯定律,那大家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什么奥妙了。然而大家了解世界并不是这样。譬如大家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消失,但却经过转化伴随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一块散发到空间中去了。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消失,但大家却再也不可以把同一块煤重新烧来做同样的功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讲解了这个现象。它告诉大家每当能量从一种状况转化到另一种状况时,大家会“得到肯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大家损失了能在以后用于做某种功的肯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熵是不可以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这个名字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5]于1868年第造出来的。但年轻的法国军官沙迪·迦诺[6]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迦诺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由于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非常冷,而另一部分却非常热。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需要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 时,它就做了功。更要紧的是每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能再做功的能量就降低了。譬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然而水一旦落到坝底,就处于不可以再做功的状况了。在水平面上没任何势能的水是连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这两种不一样的能量状况分别被叫做“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降低。每当自然界发生什么事情,肯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可以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况的能量构成了大家所说的污染。很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商品,但事实上它只不过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然依据热力学第肯定律,能量既不可以被产生又不可以被消灭,而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样污染就是熵的近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肯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第3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在艺术创作中,总是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势必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要紧。我所谓“持续性”,有的是时间的持续;有的是空间转移的持续,因为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备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空闲、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大家总是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一模一样,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类重复而获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获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大家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这类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些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总是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成效,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置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大家熟知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非常长的“持续性”。画家借助树木、船只、房子,尤其是那无尽的瓦垄1的一些一同特点,重复排列,以获得几条街道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地方,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2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愈加突出了。整幅手卷4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这种“伴奏”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成效上起着极其要紧有哪些用途。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获得艺术成效的要紧方法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成效中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一样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一模一样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
    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要紧原因,是它的形象上突出的特点之一。
    历史中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去的中华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来,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很多构件和构成部分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个组群,每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根据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这样,都是无尽的重复。大家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哪个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来,就好似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做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目前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高的收获。
    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三百六十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如此“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样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讲,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类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但凡较出色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总是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要紧用途。12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大家规划设计职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可以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大家做了很多标准设计,但“好”中既也包含艺术的一面,就也应 “百花齐放”。大家有的住宅区的规范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的街道又一幢房屋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便它们本身各自都非常美观,放在一块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让人眼花缭乱。大家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防止凌乱不堪,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防止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12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大家规划设计职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可以尽满人意。为了多快好省,大家做了很多标准设计,但“好”中既也包含艺术的一面,就也应 “百花齐放”。大家有的住宅区的规范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的街道又一幢房屋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便它们本身各自都非常美观,放在一块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让人眼花缭乱。大家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防止凌乱不堪,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防止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第4课《宇宙的将来》
    节选自《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杜欣欣、吴忠超译。史蒂芬·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1942年1月生于英国的牛津。先后在牛津大学习物理系和剑桥大学习物理系学习,23岁获博士学位。21岁时,患上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以致全身不可以动弹,不可以说话。他身残志坚,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学理论上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收获,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行销数千万册,很大地增进了大家对宇宙的认识。现任英国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讲坛教授。本文是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讲演录。
    这篇讲演的主题是宇宙的将来,或者不如说,科学家觉得以后是什么样子的。预言以后当然是很不简单的。我过去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将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将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类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尽管有这类失败,科学家仍然觉得他们能预言将来。
    在很早的年代,预言将来是先知或者女巫的职责。这类一般是被毒药或火山隙溢出的气体弄得精神恍惚的女性。周围的牧师把她们的咒语翻译出来,而真的的方法在于讲解。古希腊的德勒菲的巫师以模棱两可而臭名昭著。当这类斯巴达人问道,在波斯人攻击希腊时会发生什么时,这巫师回答道:要么斯巴达会被消灭,要么其国王会被杀害。我想这类牧师盘算,假如这类终都没发生,则斯巴达就会对阿波罗太阳神这样之感恩戴德,以致忽略其巫师作错预言的这个事实。事实上,国王在捍卫特莫皮拉隘道〔特莫皮拉隘道〕一般译作“温泉关”的拯救斯巴达并终击败波斯人的行动中丧生了。。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领大军五十多万、战舰千艘,越过达达尼尔海峡,水陆两路进犯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率领300名斯巴达士兵在温泉关顽强抵抗波斯军,全部战死。波斯军队占领雅典,大肆焚掠。希波战争是希腊诸城邦反抗波斯侵略和压迫的战争,后以希腊的胜利而结束。
    另事件,利迪亚〔利迪亚〕一般译作“吕底亚”,小亚细亚西部的奴隶制国家,在目前的土耳其境内。的国王克罗修斯〔克罗修斯〕一般译作“克罗伊斯”,吕底亚的末代国王。公元前546年,波斯国王居鲁士攻破其首都萨狄斯,被俘。据了解他是古时候的巨富之一,他的名字已成为“有钱人”的同义语。,这位世界上富裕的人有问道:假如他侵略波斯的话会发生什么。其回答是:一个伟大的王国将会崩溃。克罗修斯以为这是指波斯帝国,却不知正是他一个人的王国要陷落,而他一个人的下场是活活地在柴堆上受火刑。
    近代的末日预言者为了防止尴尬,不为世界的末日设定日期。这类日期使股票市场下泻。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什么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想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
    迄今为止,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但这类预言家常常为他们显然的失败找借口讲解。比如,第7日回归的创建者威廉·米勒〔威廉·米勒〕美国纽约州农民,近代基督复临运动的开创者。从1831年起开始传道,依据《但以理书》的某些章节推算出基督将于1843年或1844年3月21日第二次即将来临,取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预言虽然失败,但该派仍坚持教义,并于1863年成立了基督复临长眠日会。预言,耶稣的第二次到来会在1843年3月21日至1844年3月21日间发生。在没发生这件事后,这个日期就修正为1844年十月22日。当这个日期通过又没发生啥事后,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讲解。据了解,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第一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即将来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非常长的时间。
    当然,科学预言或许并不比那些巫师或预言家的更靠谱些。大家只须想到天气预报就能了。但在某些情形下,大家觉得可以做靠谱的预言。宇宙在很大的尺度下的将来,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大家在过去的三百年间发现了制约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体的科学定律。大家仍然不了解制约在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准的定律。那些定律在理解宇宙怎么样起始方面非常重要,但它不影响宇宙的将来演化,除非直到宇宙坍缩成一种高密度的状况。事实上,大家需要花费很多资金建造巨大粒子加速器去检验这类高能定律,便是这类定律对目前宇宙的影响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个标志。
    即使大家了解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大家仍然不可以借助它们去预言遥远的将来。这是由于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很微小的改变,系统的将来行为非常快会变得完全不同。比如,假如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法,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事实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不然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发财。
    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况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增长到两倍。在地球大方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目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大家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方近况的准确常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大家除去给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没方法对六个月将来作具体的天气预报。
    大家还了解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如此在原则上,大家应能确定大脑怎么样工作。但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一定具备混沌行为,初始态的很小的改变会致使很不一样的结果。如此,尽管大家了解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事实上大家不可以预言它。科学不可以预言人类社会的将来或者甚至它有没将来。其危险在于,大家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借助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好像终会变成混沌,尽管其时间尺度非常长。这表明伴随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愈加大。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大家能相当地一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大家不可以一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是否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太阳和其他恒星绕着银河系的运动,与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大家观测到,其他星系正离开大家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大家越远,就离开得越快。这意味着大家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大家察看到的从外空间来的微波辐射〔微波辐射〕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即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每个方向同性的微波辐射,是宇宙之初“大爆炸”的余热,温度比开氏绝对零度高2.7度,习惯上称为3K辐射。1965年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一同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背景给出这种膨胀是平滑而非混沌的证据。你只须把你的电视调到一个空的频道就能实质观测到这个辐射。你在屏幕上看到的斑点的小部分是由太阳系外的微波引起的。这就是从微波炉得到的相同种类的辐射,但要更微弱得多。它只能把食物加热到绝对温度〔绝对温度〕即开氏温度,184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提出,1960年第xx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热力学温度以开尔文为单位。开氏的零度称为“绝对零度”,等于零下摄氏273.15度。③〔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太阳中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的2.7度,所以不可以用来温热你的外卖皮萨〔皮萨〕一种意大利式的馅饼。。大家觉得这种辐射是热的早期宇宙的残余。但它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从任何方向来的辐射量几乎一模一样。宇宙背景探索者卫星已经很精准地测量了这种辐射。从这类观测绘出的天空图可以显示辐射的不同温度。在不同方向上这类温度不同,但差别很微小,只有十万分之一。由于宇宙不是完全光滑的,存在诸如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的局部无规性,所以从不同方向来的微波需要有的不同。但,要和大家观测到的局部无规性相协调,微波背景的变化不可能再小了。微波背景在所有方向上可以相等到100 000分之99 999。
    上古年代,大家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样的事实,对于他们而言毫不足怪。然而,从哥白尼③年代开始,大家就被降级为绕着一颗很平凡的恒星公转的一颗行星,而该恒星又是绕着大家看得见的不过是一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典型星系的外边缘公转。大家目前是这样之谦和,大家不可以声称任何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所以大家需要假定,在围绕任何其他星系的任何方向的背景也是相同的。这只有在假如宇宙的平均密度与膨胀率处处相同时才大概。平均密度或膨胀率的大地区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微波背景在不同方向上不同。这表明,宇宙的行为在很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大家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将来。
    由于宇宙的膨胀是这样之均匀,所以大家可根据一个单独的数,即两个星系间的距离来描述它。目前这个距离在增大,但大家预料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正在减少这个膨胀率。假如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缩短。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这和起始宇宙的大爆炸相当相似。大挤压是被称作奇性的一个东西,是具备无限密度的状况,物理定律在这种状况下失效。这就表明即使在大挤压之后存在事件,它们要发生什么也是不可以预言的。但若在事件之间没有因果的连接,就没适当的办法说一个事件发生于另一个事件之后。或许大家可以说,大家的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而任何发生在“之后”的事件都是另一个相离别的宇宙的部分。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假如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假如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点或记忆,这种声称有哪些意义呢?大家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一样的个体。
    假如宇宙的密度小于该临界值,它将不会坍缩,而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其密度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这样之低,引力吸引对于减缓膨胀没任何显著的效应。星系们会继续以恒常速度相互离开。
    如此,对于宇宙的将来其重点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假如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假如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本身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然而,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实惠。即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大家可以从观测来估计宇宙的平均密度。假如大家计算能看得见的恒星并把它们的水平相加,大家得到的,不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左右。即便大家加上在宇宙中观测到的气体云的水平,它仍然只把总数加到临界值的百分之一。然而,大家了解,宇宙还应该包括所谓的暗物质,即是大家不可以直接观测到的东西。暗物质的一个证据源于螺旋星系。存在恒星和气体的巨大的饼状聚合体。大家观测到它们围绕着我们的中心旋转。但假如它们只包括大家观测到的恒星和气体,则旋转速率就高到足以把它们甩开。需要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类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
    暗物质的另一个证据源于星系团。大家观测到星系在整个空间中分布得不均匀,它们成团地集中在一块,其范围从几个星系直至几百个星系。假定这类星系互相吸引成一组从而形成这类星系团。然而,大家可以测量这类星系团中的个别星系的运动速度。大家发现其速度是这样之高,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块,这类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所需要的水平比所有星系总水平都要大不少。这是在这种情形下估算的,即大家觉得星系已具备在它们旋转时把自己抓在一块的所需的水平。所以,在星系团中大家观测到的星系以外需要存在额外的暗物质。
    大家可以对大家具备确定证据的那些星系和星系团中的暗物质的量作一个相当靠谱的估算。但这个估算值仍然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水平的百分之十左右。如此,假如大家仅仅依据观测证据,则可预言宇宙会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再过五十亿年左右,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它会肿胀成一颗所谓的红巨星〔红巨星〕光谱呈橙色、红色的巨星称为红巨星。其形成是由于在恒星演化过程中,因为内部核燃料的耗尽,热核反应的速率减弱,打破了引力与辐射压之间的平衡,恒星的外壳开始燃烧膨胀。,直到它把地球和其他更邻近的行星都吞没。它后会稳定成一颗只有几千英里尺度的白矮星白矮星〕一类低光度、高温度、高密度的简并态恒星,是恒星演化的一种归宿。当恒星经过红巨星阶段损失很多水平后,剩下的水平若小于1.44个太阳水平,这颗恒星就演化成白矮星。。我正在预言世界的结局,但这还不是。这个预言还不至于使股票市场过于沮丧。前面还有一两个更紧迫的问题。无论怎么样,假定在太阳爆炸的时刻,大家还没把自己毁灭的话,大家应该已经学会了恒星际旅游的技术。
    在大约一百亿年将来,宇宙中大部分恒星都已把燃料耗尽。大约具备太阳水平的恒星不是变成白矮星就是变成中子星〔中子星〕恒星在核能耗尽后,经过引力坍缩,依赖简并中子的重压与引力平衡形成的星体。,中子星比白矮星更小更紧致。具备更大水平的恒星会变成黑洞〔黑洞〕一种特殊的天体,是时间—空间的一个地区。它的基本特点是有一个封闭的视界。因为引力强大,就连光也不可以从中逃逸出来,所以黑洞是看不见的。。黑洞还更小,并且具备强到使光线都不可以逃逸的引力场。然而,这类残留物仍然继续绕着银河系中心每一亿年转一圈。这类残余物的相撞会使一些被抛到星系外面去。剩下的会日渐地在中心附近更近的轨道上稳定下来,并且终会集中在一块,在星系的中心形成一颗巨大的黑洞。不管星系或星系团中的暗物质是什么,可以预料它们也会落进这类很巨大的黑洞中去。
    因此可以假定,星系或星系团中的大多数物体后在黑洞里终结。然而,我在若干年以前发现,黑洞并不像被描绘的那样黑。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即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提出的测不准原理。它的量子力学意义是不可以在同一个态中同时准确测量出粒子的地方和速度。讲,粒子不可能同时具备概念非常不错的地方和概念非常不错的速度。粒子地方概念得越精准,则其速度就只能概念得越不精准,反之亦然。假如在一颗黑洞中有一颗粒子,它的地方在黑洞中被非常不错地概念,这意味着它的速度不可以被精准地概念。所以粒子的速度就大概超越光速,这就使得它能从黑洞逃逸出来,粒子和辐射就这么缓慢地从黑洞中泄漏出来。在一颗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可有几百万英里的尺度。如此,在它之内的粒子的地方就具备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粒子速度的不确定性就非常小,这表明一颗粒子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逃离黑洞。但它终是要逃离的。在一个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可能花10年的时间蒸发掉并完全消失,也就是“1”后面跟90个“0”。这比宇宙目前的年龄要长得多,它是1010年,也就是“1”后面跟10个“0”。假如宇宙要永远膨胀下去的话,仍然有很多的时间可供黑洞蒸发。
    永远膨胀下去的宇宙的将来相当乏味。但一点也不可以一定宇宙会不会永远膨胀。大家只有大约为使宇宙坍缩的需要密度十分之一的确定证据。然而,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的暗物质,还未被大家探测到,它会使宇宙的平均密度达到或超越临界值。这种附加的暗物质需要坐落于星系或星系团以外。不然的话,大家就应觉察到了它对星系旋转或星系团中星系运动的效应。
    为何大家应该觉得,或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终坍缩呢?为何大家不可以只相信大家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呢?其理由在于,就算宇宙目前只具备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都需要不可思议地仔细选取初始的密度和膨胀率。假如在大爆炸后一秒钟宇宙的密度大了一万亿分之一,宇宙就会在十年后坍缩。其次,假如那时宇宙的密度小了同一个量,宇宙在大约十年后就变成基本上空无一物。
    宇宙的初始密度为何被这么仔细地选取呢?或许存在某种缘由,使得宇宙需要刚好具备临界密度。看来可能存在两种讲解。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它可被重述如下:宇宙之所以是这种样子,是由于不然的话,大家就不会在这里观测它。其思想是,可能存在很多具备不同密度的不同宇宙。只有那些很接近临界密度的能存活得足够久并包括足够形成恒星和行星的物质。只有在那些宇宙中才有智慧生物去诘问如此的问题:密度为何这么接近于临界密度?假如这就是宇宙目前密度的讲解,则没理由去相信宇宙包括有比大家已探测到的更多物质。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对于星系和恒星的形成已经足够。
    然而,很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由于它好像太倚重于大家自己的存在。如此就有人对为什么密度应这么接近于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讲解。这种探索致使极早期宇宙的疯涨理论。其思想是宇宙的尺度过去不断地加倍过,正如在遭受极端通货膨胀的国家每隔几个月价格就加倍一样。然而,宇宙的疯涨更迅猛更极端得多:在一个微小的疯涨中尺度的至少一千亿亿亿倍的增加,会使宇宙这么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以至于目前仍然很接近于临界密度。如此,假如疯涨理论是正确的,宇宙就应包括足够的暗物质,使得密度达到临界值。这意味着,宇宙终或许会坍缩,但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
    目前小结如下:科学家相信宇宙受概念非常不错的定律制约,这类定律在原则上允许大家去预言以后。但定律给出的运动一般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况的微小变化会致使后续行为的迅速增大的改变。如此,大家在事实上常常只能对将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好像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大家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终将会坍缩。这要根据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目前密度好像很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别开来的临界密度。假如疯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事实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宇宙局部运动的混沌状况,没有妨碍对它的宏观预测。但宇宙的将来是膨胀还是坍缩,尚难定论。

    第5课《语言与文学》
    今天我讲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分为四个问题来讲:1、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点;2、词语与文学;3、语音与文学;4、语法与文学。
    1、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点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点。”没语言就没文学。好的文学作品是用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修养是文学家的起码条件。
    大家要学好现代汉语。现代文学作品都是用现代汉语写成的。文字不通顺,就写不出好的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来。不了解有多少年轻人文静工作者,只因文字不通顺,他们的作品被扔进文静杂志编辑部的字纸篓里。
    大家要学习人民的语言。工人的语言,农民的语言,小市民的语言,大家都要学。学生腔是用不上的。大家说文学家要深入生活。我觉得,学习人民的语言也是深入生活的一方面。惟有用人民的语言描写人民的生活,才能使作品有生活气息。赵树理熟知农民的语言,老舍熟知小市民的语言,所以他们描写的农民、小市民才那样生动、传神。
    大家要学好古时候汉语。古时候汉语有很多修辞方法,大家今天还用得上。第二,大家研究中国文学史,更不可以不学好古时候汉语。不然,大家连古文、古诗都看不明白,怎能研究文学史呢?
    2、词语与文学
    这里讲的主如果形象思维的问题。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名词,少用抽象名词。《诗经》的比兴,是形象思维的实践。后来“兴”进步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情于景。抒情诗假如没形象,就是坏的抒情诗。诗的意境,也靠具体形象来表现。杜甫《秋兴》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就是以丛菊和孤舟这两个景物寄托他的思乡之情。倘若他简单地说:“离家两年多了,我非常想家”一类的话,就味同嚼蜡了。甚至讲哲理的诗也不能离开形象思维。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有池塘,有镜子,有天光,有云影,有源头活水,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天天看书都领会到很多新的道理,仿佛有源头活水的清池,照得心里亮堂。如此说才有诗意,是一首好诗;假如用抽象的话说出,就不成其为诗了。
    《文心雕龙》用相当大的篇幅讲形象思维的道理。它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又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又说:“山沓水〔〕杂乱。,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是古时候文论中的形象思维论,值得大家好好地领会。
    形象思维也并不都是好的。庸俗的比喻就表现诗格的卑下。比如明世宗《送毛伯温》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这种诗只有小学生的水平,是毫无诗意的诗了。

    第6课《语言的演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进步,语言也是如此。语言的变化,短期内困难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譬如宋朝的朱熹,他过去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倘若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来,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时候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一样的地方历程着不一样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很多多方言。
    古时候人说的话是没办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时候的文字。文字虽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的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类大家可以对古时候语言的演变获得肯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时候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好拿一段古时候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伙都很了解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讲一遍,就会发现有非常大的差别。不可以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需要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使用方法来看,真的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8、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部分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使用方法有的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意义没改变,但目前不可以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有些构词的能力还比较强,如:形、貌、衣、镜、北、何、自、信、日、外;有些只在极少数词汇里出现,如:丽 、朝、窥、妻、甚。
    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改变,可是用受非常大限制。比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肯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缘由之一”等等;起指代用途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目前不大用于人,特别不需要于男性 ;“有余”目前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目前说“八尺多”。
    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需要,尽管别的意义还用。比如:修、服、谓、其、公、及、君、也、旦、之、若。还有一个“尺”字,好像应该是古今通用的一类,可是这里说邹忌身长八尺有余,显然比目前的尺小,严格说,“尺”的意义也已经改变了。
    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比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时候特有些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君美甚”目前说“你漂亮得非常”,当中需要用个“得”字。“忌不自信”也是古时候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不可以把“自己”搁在动词前边,搁在前边就是“亲自”的意思,不是动作对象的意思。“客从外来”目前说“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客人”前边得加个“一位”,头里还要来个“有”字,不然就得改变词序,说成“从外边来了一位客人”。“与坐谈”也是古时候语法,目前不可以光说“和”,不说出和哪个,也不可以愣说“坐谈”,得说成“坐下来讲话”。“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根据现代语法也是多余的。
    这短短的一段古时候的文字,大部分的字都是目前还用的,可是仔细一剖析,跟现代汉语的差别就有这么大。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大家的生活为紧密,因而变化也快,显著。有的字眼儿伴随旧事物、旧定义的消失而消失。比如《诗经·鲁颂》的《駉》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字就有16种:“驈”,“皇”,“骊”,“黄”,“骓”,“駓”,“騂”,“骐”,“驒”,“骆”,“駵”,“雒”,“駰”,“騢”,“驔”,“鱼”。全部《诗经》里的马的名字还有好些,再加上别的书里的,名堂就更多了。这是由于马在古时候人的生活里占要紧地方,尤其是那些贵族非常讲究养马。这类字绝大部分后来都不需要了。不要说诗经年代,清朝末年离目前才几十年,翻开那时候的小说像《官场现形记》之类来看看,已经有不少词汇非加注不可了。
    有的字眼伴随新事物、新定义的出现而出现。古时候席地而坐,没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法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凳子初借用“橙”字,后来才写做“凳”。桌子也是后来才有些,古时候只有“几”“案”,都是非常矮的,适应席地而坐的习惯,后来坐高了,几案也不能不加高,于是有了新的名字,初就叫“卓子” ,后来才把“卓”写做“桌”。
    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 比重较小,但数目也还是可观的。比较早的有葡萄、苜蓿、茉莉、苹果、菠菜等等,近代的像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冰淇淋、白兰地、啤酒、卡片、沙发、扑克、哔叽、棉纶、法兰绒、道林纸、芭蕾舞等等,都是极容易见到的。由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外来语就更多了,像化学元素的名字就有一大半是译音的新造字,除此之外像摩托车、马达、引擎、水泵、卡车、吉普车、拖拉机、雷达、爱克斯光、淋巴、阿米巴、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来苏水、滴滴涕、逻辑、米、克、吨、瓦、卡等等,都已经进入一般语汇了。
    伴随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变,很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譬如有了桌子之后,“几”就只用于“茶几”,连炕上摆的跟古时候的“几”十分一样的东西也叫做“炕桌儿”,不叫做“几”了。又如“床”,古时候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早的坐具,类似目前的马扎的东西,叫做“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连“坐”字的意义,古时候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时候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 ;如果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再举两个名字不变而实质已变的例子。“钟”本是古时候的乐器,后来一早一晚用钟和鼓报时,到了西洋的时钟传入中国,由于它是按时敲打的,尽管形状不同,也管它叫钟,慢慢地时钟不再敲打了,可是钟的名字不变,这就跟古时候的乐器全不相干了。“肥皂”的名字出于皂角树,以前把它的荚果捣烂搓成丸子,用来洗脸洗澡洗衣服,目前用的肥皂是用油脂和碱制成的,跟皂角树无关。肥皂在北方又叫“胰子”,胰子原来也是一种化妆用品,是用猪的胰脏制成的,目前也是名同实异了。
    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字改变,跟大家的生活可能没有多大关系。譬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又如“菜”,原来只指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含进来,到菜市场去买菜或者在餐馆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这都是词义扩大的例子。跟“菜”相反,“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目前在大部分区域假如不加限制词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 。“谷”原来是谷类的总名,目前北方的“谷子”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子”专指稻子,这也是词义缩小的例子。
    词义也可以转移。譬如“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又如“信”,古时候只指送信的人,目前的信古时候叫“书”,《世说新语》:“俄而谢玄淮上信至,[谢安]看书竟,默不作声”,“信”和“书”的分别是非常了解的。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信件,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这个意思了。
    词义也会弱化。譬如“非常”,原来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非常高,可是目前已经一点也不狠了,比如“今天非常冷”未必比“今天冷”更冷些,除非“非常”字说得特别重。又如“常见”,本来是无例外的意思,可是目前常听见说“非常常见”,也就是说例外不多,并非毫无例外。
    假如大家换一个角度来看事物如何改变了名字,那样第一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像前边剖析《战国策》那一段文字的时候已经说过的,不少古时候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这里再举几个人体方面的例子:“耳”成了“耳朵”,“眉”成了“眉毛”,“鼻”成了“鼻子”,“发”成了“头发”。有些是一个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比如“首”变成“头” ,“口”变成“嘴”,“面”变成“脸”,“足”变成“脚”。有的方言里管头叫“脑袋”“脑壳”,管嘴叫“嘴巴”,管脸叫“面孔”,管脚叫“脚板”“脚丫子”,这又是多音化了。
    动词的例子:古时候说“食”,现代说“吃”;古时候说“服”或“衣”,现代说“穿”;古时候说“居”,现代说“住”;古时候说“行”,现代说“走”。形容词的例子:古时候的“善”,现代叫“好”;古时候的“恶”,现代叫“坏”;古时候的“甘”,现代叫“甜”;古时候的“辛”,现代叫“辣”。
    字眼的变换有时是因为禁忌:或者由于恐惧、厌恶,或者由于感觉讲出难听。管老虎叫“大虫”,管蛇叫“长虫”,管老鼠叫“老虫”或“耗子”,是前者的例子。后者的例子如“大便”“小便”“解手”“出恭” 。

    语法方面,有的古时候特有些语序,像“吾哪个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需要了。有的现代常见的格式,像“把书看完”这种“把”字式,“看得仔细”这种“得”字式,是古时候没的。可是总起来看,假如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语的变化那样大。
    语音,由于汉字不是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时候的书,这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其实古今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从几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很多诗目前念起来不押韵了。比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还是唐朝的诗,比这更早一千多年的《诗经》里的用韵跟现代的差别就更大了。第二,旧诗里边的“近体诗”很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很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是“平仄不调”的。比如李白的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郭”“白”“一”“别”四个字原来都是入声,归入仄声,可是目前“郭”“一”是阴平,“白”“别”是阳平,于是这四句诗就成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了。又第二,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多的是形声法,常常是甲字从乙字得声,可是有很多如此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比如“江”从“工”得声,“潘”从“番”得声,“泣”从“立”得声,“提”从“是”得声,“通”从“甬”得声,“路”从“各”得声,“庞”从“龙”得声,“移”从“多”得声,“谅”从“京”得声,“悔”从“每”得声,等等。
    从上面这类事例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了。

    第7课《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大家都了解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但,修辞是否仅仅指这类?到底什么是修辞呢?仔细阅读本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讲解这个问题的。
    自读本文,要可以运用已有些常识理解作者的看法,并用作者的看法去讲解一些语言现象,同时也应该注意在平常的语言实践中有意识地选择适合的表达方法。
    选自《张志公文集》第2卷。张志公,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曾任人教社副总编辑、课程教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依据肯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如此一个工作过程。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材料组织起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其他人一件事,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建议。语言材料不少,在表达的时候,有非常大的选择空间。譬如说,有个孩子非常灵敏,非常不错玩,我非常喜欢他。要把我对他的印象讲出,用什么词儿呢?用“灵”“机灵”“伶俐”“非常鬼”“非常有心眼儿”?或者用一般常说的“聪明”?这就有个选择,从中选一个足以表示我对他的印象的说法。说一句话,可以有不一样的说法,譬如,可以说“这个孩子真聪明”,也可以说“这个孩子真不笨”,这又有所选择。“他心灵手巧,样样都行”,这句话非常整齐;“他做什么都非常出色,真行”,这句话不像上一句四个字四个字的,不整齐,但也可以,也很好。大家可以非常平实地说出对一个孩子的印象,“他举止动作活泼灵敏”,也可以打个比方,“这孩子真麻利,活像个小猴子”。这是随意举几个例子,从用词到说一句话、一段话,这里边可以选择的方面不少不少。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非常飞速地选出需要、适合的说法,就是修辞的能力。上面举的是日常不关要紧的话。说要紧的话,讲要紧的道理,发表要紧的建议,也需要选择,越是内容要紧,越需要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非常重要,应该具备这种能力。
    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样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是从现有些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创造性地运用是可以的。所谓创造性,是指在选择运用之中有独到之处。
    修辞既是选择的过程,就得有选择标准。如何选择?依据什么选择?如何叫选择得好?如何叫选择得不好?
    选择语言材料是为了使大家说的话、写的文章具备准确性,就是可以把客观事物在大家头脑里的反映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只准确,并且富有表现力。准确,富有表现力,这是大家选择语言材料根本的考虑。就拿上面的例子说,说一个孩子“灵”,“机灵”,“伶俐”,“非常鬼”,“非常有心眼儿”,这类词汇并非毫无差别的,用哪一个能准确地表达出我对这个孩子的印象呢?选择第一要从这里考虑:哪一种说法准确。同样都准确,用这个说法是准确的,用另一个说法也是准确的,那就要考虑,用哪一个说法表现力更强,可以把我对孩子的非常不错的印象有力量地表达出来,使听的人、读的人遭到更大的影响,可以和我产生共鸣呢?
    所谓准确性、表现力,不可以单单从自己主观方面考虑。语言是交际工具,有说的一方,有听的一方;有写的一方,有读的一方。说的人、写的人不只要考虑主观方面的目的,也要考虑客观方面的需要。只有主客观统一,表达成效才会更好。譬如,你说一件事,听的人在工作非常忙、时间非常紧的状况下听,期望你简明扼要地说,这是客观的期望和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你左用一个比方,右用一个形容,期望自己说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你的主观愿望不可以说不好,但不符合客观的需要,成效就不好。不论你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选择得多么好,也达不到目的,用途会优惠扣。听的人性急,不耐烦,反而可能听不了解,同你的主观愿望恰恰相反。所以,选择语言材料,进行修辞工作,既要考虑主观,又要考虑客观,力求主客观的统一。
    这就涉及到对象和场所的问题了。假如你对孩子们讲一件事,用了一些抽象的、比较难懂的字眼,用了一些复杂的句子,总之,要非常费一些思索才可以理解了解,尽管你所选择的词、句子都很好,话组织得也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