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点击数:390 | 发布时间:2025-04-12 | 来源:www.ynpxfm.com

    鲁科化学必学1期中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相对分子水平: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Zn 65
    1、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
    1. 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mol/L的NaCl溶液950mL,配制时应使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NaCl水平分别是( )
    A.950mL,111.2g
    B.500mL,117g
    C.1000mL,117.0g
    D.任意规格,111.2g
    2.下面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反应中未必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B.一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C.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D.金属原子失电子越多,其还原性越强
    3. 有一种气体的水平是14.2g,体积是4.48升(标准情况下),该气体的摩尔水平( )
    A.28.4 B.28.4gmol-1
    C.71 D.71gmol-1
    4. 下列物质是电解质的是( )
    A.铜 B.食盐水
    C.烧碱 D.蔗糖
    5. 下列溶液与20mL 1 molL—1 NaNO3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
    A.10 mL 1 molL—1 Mg2溶液
    B.5 mL 0.8 molL—1 Al3溶液
    C.10 mL 2 molL—1 AgNO3溶液 D.10 mL 0.5 molL—1 Cu2溶液
    6. 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对于0.3mol/L的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1L溶液中含有0.6NA个钾离子
    B.1L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总数为0.9NA
    C.2L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1.2mol/L
    D.2L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0.6NA个
    7. 非金属溴与氯气的性质很像。在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应该是
    A.做实验并察看实验现象→剖析、讲解,得出结论
    B.察看溴的外观性质→做实验并察看实验现象→剖析、讲解,得出结论
    C.察看溴的外观性质→预测溴的化学性质→做实验并察看实验现象→剖析、讲解,得出结论
    D.预测溴的性质→做实验并察看实验现象→剖析、讲解,得出结论→察看溴的外观性质
    8.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可以用离子方程式Ba2+ + SO42— = BaSO4↓表示的是( )
    A.Ba2 +H2SO4= BaSO4↓+2HNO3 B.BaCl2+ Na2SO4= BaSO4↓+2 NaCl
    C.BaCO3+H2SO4=BaSO4↓+H2O+CO2↑
    D.BaCl2+ H2SO4= BaSO4↓+2HCl
    9. 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镁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别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镁溶液两种分散系
    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
    C.将氢氧化铁固体和氯化镁固体分别溶于水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镁溶液
    D.两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均介于1~100nm之间
    10.将Na2O2投入FeCl3溶液中, 可察看到的现象是 ( )
    A.生成白色沉淀
    B.既生成红褐色沉淀,又产生无色气泡
    C.无气泡产生 D.无变化
    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的特点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B.在任何条件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C.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水平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D.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银片上:2Ag+2H+=2Ag++H2↑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SO42-+Ba2+=BaSO4↓
    C.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CaCO3+2H+=Ca2++H2CO3
    D.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
    13. 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标准情况下,11.2L以任意比率混合的氮气和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②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氢气和氩气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③1L 2mol/L的氯化镁溶液中含氯离子为4NA
    ④标准情况下22.4LH2O中分子数为NA
    ⑤32g O2和O3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数为2NA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⑤
    14. 在下列反应中, HCl 作氧化剂的是( )
    A.NaOH+HCl=NaCl+H2O
    B.MnO2+4HCl MnCl2+
    2H2O+Cl2↑
    C.Zn+2HCl=ZnCl2+H2↑
    D.SO2+ Cl2+2H2O= H2SO4+2HCl
    15. 分类法在化学学科的进步中起到了尤为重要有哪些用途。下列分类标准适当的是
    ①依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
    ②依据反应中是不是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依据分散系是不是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依据水溶液是不是可以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② B. ①③
    C.②③ D. ②③④
    16. 将标准情况下,将V L A气体(摩
    尔水平为M gmol -1)溶于0.1 L水
    中,所得溶液密度为ρ / gcm-3,则
    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
    为( )
    A. B.
    C .
    D.100VρM(MV+2240)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填空题
    17.下列各组物质中,从某种特点剖析,其中有三种物质可归为一类,请指出不可以归为一类的一种物质,并说出另三种所属同一类的类别(将答案分别填写在题后的横线上)
    ⑴CuSO45H2O 金刚石 食盐水
    NaOH

    ⑵H2O CO2 H2SO4 CaO

    ⑶H2SO4 Ca2 Mg Na2CO3

    18.(8分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碳酸钙溶于盐酸中

    硫酸铜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少量CO2

    19.(4分)除去括号内的杂质,写出所加试剂的化学式
    ⑴Cl-
    ⑵SO42-
    ⑶NaCl
    ⑷Fe2+
    20.(6分) 下图是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
    部分内容,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是 (填:“纯净物”“混合物”)
    (2)一瓶上述硫酸试剂的水平为 ,其中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
    (3)上述硫酸试剂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21.(6分 )铁是人类较早用的金属之一。运用铁及其化合物的常识,完成下列各题。
    (1)所含铁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是 (用字母代号填)。
    A.Fe B. FeCl3
    C. FeSO4 D. Fe2O3
    (2)向沸水中逐滴滴加1molL-1FeCl3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该分散系中微粒直径的范围是 nm。
    (3)电子工业需要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制造印刷电路板。请写出FeCl3溶液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Fe3+的试剂是
    三.实验题(12分)
    22.如图所示,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湿润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察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干燥有色布条 湿润有色布条
    (2)为预防氯气尾气污染空气,实验室一般用_____________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常用便宜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O2 B.Cl2
    C.CO2 D.HClO
    (3)一旦发生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周围群众应紧急疏散。当大家逃离爆炸现场时,可以用浸有肯定浓度的某种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最适合使用的该物质是_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NaOH B.NaCl
    C.KCl D.Na2CO3
    4、计算
    23.(10分)已知Na2O2与CO2 、H2O反应的方程式是:①2Na2O2+2CO2=2Na2CO3+O2 ;②2Na2O2+2H2O =4NaOH+O2↑ 将84 g 的CO2和H2O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2O2中,可得O2标准情况28 L,求原混合气体中CO2与H2O的物质的量。
    附:答案
    1. C 容量瓶的规格有限,没950ml的容量瓶。配制950ml溶液,要使用1000ml的容量瓶,即配置1000ml的溶液,需要溶质的水平为:m=2mol/L×1L×58.5gmil-1
    =117.0g
    2.A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未必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如CO和CuO的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就没变化,A正确;氯气和水的反应中,只有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B错误;氢气和氧气反应,氢气是还原剂,C错误;还原性的强弱是失电子能力的大小,并非失电子的多少,如金属钠的还原性比金属锌的强,可同物质的量的钠和锌,锌失去的电子数多,D错误。
    3. D 摩尔水平是一物理量,其单位是gmol-1,A、C无单位,因而错误;气体的
    物质的量是:4.48L/22.4Lmol-1=0.2mol,
    M=14.2g÷0.2mol=71gmol-1,D正确。
    4. C 铜是单质,不是电解质;食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蔗糖是非电解质。
    5. D 由溶质的化学式及溶液的浓度可直接求某组成成分的浓度,其浓度大小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1 molL—1 NaNO3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1 molL—1×1=1 molL—1。A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molL—1×2=2 molL—1;B 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8 molL—1×3=2.4 molL—1;C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1×1=2 molL—1;D中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2=1 molL—1。
    6. C A项n=0.3mol/L×2 ×1L
    =0.6mol,钾离子个数为0.6NA;B项,1个K2SO4中含三个离子,n= 0.3mol/L ×1L=0.3mol,所以离子总数为0.9NA;C项,钾离子浓度与溶液的体积无关,c=2 ×0.3mol/L=0.6 mol/L;D项,n=2L ×0.3mol/L=0.6 mol,硫酸根离子数为0.6NA。
    7.C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为:察看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做实验并察看实验现象→剖析、讲解,得出结论
    8. C “Ba2+ + SO42— = BaSO4↓”表示可溶性钡盐与可溶性硫酸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A、B、D均可以用该离子反应来表示,C项中的BaCO3是难溶性钡盐,不可以用该离子方程式表示,C的离子方程式应为:BaCO3 +2 H++SO42-= BaSO4↓+ H2O+CO2↑
    9. A 丁达尔现象是区别胶体和溶液的最简单办法,A正确;胶粒不可以透过半透膜,B错误;氢氧化铁固体不溶于水,将氢氧化铁固体直接溶解形成的是浊液,C错误;胶粒的直径介于1~100nm之间,溶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D 错误。
    10.B 过氧化钠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因而看到有无色气泡生成;生成的氢氧化钠又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反应依次为:2Na2O2+2H2O=4NaOH+O2↑,
    3NaOH+ FeCl3=Fe3↓+3NaCl。
    11. A 在标准情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比较大,非标准情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未必为22.4L ,B错误;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并不等于其水平之比,C错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错误。
    12. D A项不反应,B项漏了H+和OH-的反应,C项生成的H2CO3不稳定,应写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形式。
    13. D 标准情况下,水为液体,22.4L的H2O其水平为22400g,所含分子数远大于NA,④错误,其余皆正确。
    14. C A项是中和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项,HCl中Cl的化合价升高,HCl是还原剂;C项,HCl中H的化合价减少,HCl是氧化剂;D项,HCl是还原产物,不是氧化剂。。
    15. A 依据是不是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将氧化物分为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的分类依据不是依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的依据是分散质微粒
    直径的大小,不是是不是有丁达尔现象;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依据是化合物是不是电离,不是化
    合物的水溶液能否导电。
    16. B 气体的物质的量是:
    n= V L/22.4Lmol-1,
    溶液的水平为:
    m=100g+ n× M gmol -1=100g+ V Mg/22.4,
    溶液的体积:
    V=(100g+ V Mg/22.4)÷ρ÷1000= L
    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n ÷V= molL-1
    17. ⑴食盐水、纯净物
    ⑵H2SO4、氧化物 ⑶Mg、化合物
    ⑴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食盐水是混合物。
    ⑵H2SO4是含氧酸,H2O 、CO2、CaO都是氧化物。
    ⑶ 纯净物分为化合物和单质,Na2CO3 、H2SO4 、Ca2 都是化合物,Mg是单质。
    18.Fe+2H+=Fe2++H2↑
    CaCO3+2H+=Ca2++CO2 ↑+H2O
    .Cu2++SO42-+Ba2++2OH-=
    Cu2↓+BaSO4↓
    2OH-+CO2=CO32-+H2O
    在离子方程式中,单质、氧化物、气体、不溶物、难电离的物质等都写成化学式的形式,只有易溶的强电解质才改写成离子的形式。金属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Fe2+不要写成Fe3+;CaCO3是不溶物,不可以写成离子的形式;硫酸铜和氢氧化钡的反应生成两种沉淀,不要漏写离子反应;少量CO2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碳酸钠和水。
    19. BaCl2 H2 SO4 HCl或CuCl2 (或其它合理答案) Fe
    除杂三原则是“不增、不减、易离别”。
    SO42-可用Ba2+除去,考虑到主体物质是
    Cl-,因而用适当的BaCl2除杂;CO32-可用H+除去,考虑到主体物质是SO42-,因而用适当的H2SO4除杂;NaCl和NaOH中的阳离子相同,阴离子不同,除去阴离子OH-可用H+或Cu2+,考虑到主体物质是NaCl ,因而使用HCl或CuCl2。能将铜离子还原的物质可以是金属铁、金属锌等,考虑到主体物质是Fe2+,因而用适当的Fe除杂。
    20. (1)混合物
    (2)920g ,9.2mol
    (3)18.4mol/L
    (1)由标签上的内容可知:该硫酸是98%的浓溶液,是混合物。
    (2)m= 1.84g/ mL×500mL=920g,n=
    1.84g/ mL×500mL×98%÷98gmol-1=9.2mol
    (3)c= 9.2mol÷0.5L=18.4mol/L。
    21.C1~100
    2FeCl3 + Cu = 2FeCl2 + CuCl2
    KSCN溶液或NaOH溶液
    铁元素的容易见到价态是0、+2、+3,铁单质只有还原性,+3价的铁元素只有氧化性,+2价的铁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向沸水中逐滴滴加1molL-1FeCl3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所得分散系是胶体,因而分散质直径在1~100 nm之间。
    Fe3+可氧化金属铜,使铜溶解,Fe3+被还原为Fe2+,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FeCl3 + Cu = 2FeCl2 + CuCl2;由于Fe3+和碱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Fe3+和KSCN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所以Fe3+可用KSCN溶液或NaOH溶液检验。
    22. (1)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
    (2)氢氧化钠(NaOH) 2NaOH+Cl2 = NaClO+NaCl+H2O Ca2 C
    (3)D
    (1)氯气没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备漂白性。干燥的氯气通入干燥的有色布条时,生不成次氯酸,有色布条不退色;通入湿的布条时,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有色布条退色。
    (2)氯气能与强碱溶液反应,实验室里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氯气,其反应为2NaOH+Cl2 =NaClO+NaCl+H2O;由氯气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可推知氯气和石灰乳反应的生成物,进而确定漂白粉的成分为CaCl2 和Ca2 ,其有效成分为Ca2 。漂白粉露置于空气中,次氯酸钙和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加入盐酸后,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3)NaOH虽说能吸收氯气,但氢氧化钠具备强腐蚀性,不可以接触皮肤;Na2CO3溶液显碱性,能和氯气反应,且其腐蚀性不强,所以可用浸有碳酸钠溶液的毛巾来吸收氯气;氯气和KCl、NaCl都不反应,且氯气在KCl、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都比较小,所以不可以用KCl或NaCl 溶液吸收氯气。
    23. CO2:015 mol H2O:0.1mol
    设原混合气体中CO2和H2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x、2y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2x x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y y
    2x×44 gmol1+2y×18 gmol1=84 g
    x+y=28 L /22.4Lmol1=0125 mol
    解①和②所组成的方程组,得x=015 mol y=01 mol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