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材范例5篇

点击数:786 | 发布时间:2024-11-24 | 来源:www.vaisoft.com

    高中一年级新生要依据我们的条件,与高中阶段学科常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与考查的常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征,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智学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地理教材范例5篇》,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地理教材范例


    [教学目的]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学会各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地方和特质。

    3.理解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方环流有哪些用途。

    [教学重点]

    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题]

    三圈环流与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办法]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解说。

    大方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缘由,也是气候形成的要紧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重点用途,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充气压力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需要学生可以理解学会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题内容。

    怎么样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点。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解说边和学生一块画图的方法教学等等。

    效果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很明确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方环流的常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应对考试。

    也曾考虑借助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在线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察看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考虑,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考虑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明确而严谨,应用起来就无往不利。

    2.高一地理教材范例


    1、课标需要与教程剖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常识需要:“绘制全球充气压力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剖析大方运动的规律,说出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需要,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形成;学会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方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充气压力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充气压力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要紧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全球大方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常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方运动的根本缘由原理、影响大方水平运动的几种用途力的关系等常识来剖析,而后面的气候种类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方运动规律的常识来剖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方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重点之重点。为了能让学生学会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形成缘由,进而使学生发现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2、学情剖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因为初三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中一年级学生还没涉及立体几何的常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有关的物理学科常识,因为学生入门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初中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大解说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常识的巩固,成效会更好。

    3、教学目的

    1.常识目的: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会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的:绘制三圈环流及充气压力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升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的:使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质的学习态度。

    4、重点难题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充气压力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题: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充气压力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5、教学办法

    使用设问式教学,在肯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解说剖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常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剖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剖析得出充气压力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使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常识、进步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常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3.高一地理教材范例


    1、教学目的

    能说出火山的定义、组成及其形成;

    通过察看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以领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2、教学重难题

    火山的组成与火山的形成。

    火山的形成过程。

    3、教学办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4、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伙展示一组图片,大伙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儿?我听到不少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非常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是否知道,富士山是是大家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种类中的哪一类?对,是火山。这节课,我就一块儿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当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伴随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察看实验过程,察看时注意维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察看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习化学常识——酸碱中和反应,讲解这一现象产生是什么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是什么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后,教师总结总结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重压用途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重压用途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此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假如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总是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况,学生考虑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一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什么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国内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有关小常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有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推荐。

    5、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重压用途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4.高一地理教材范例


    1、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题。因为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点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很难理解吃透,借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不过凭着画面去想象,很难形成空间思维的定义,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大家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根据实验筹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筹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有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3、教学筹备

    地球仪。每一个班筹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仅需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同的,高空风成弧形,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由于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透明胶布、剪刀等。

    模型制作: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筹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合作互助。材料筹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一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区域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区域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充气压力;极地区域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充气压力。在水平充气压力梯度力有哪些用途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如此,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充气压力。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渐渐偏成东北风,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渐渐偏成西南风;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充气压力,空气向南流出,渐渐偏成东北风。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和90°N,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5.高一地理教材范例


    1、教程剖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题。在上一节,教程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解说城市的区位原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地区,从微观上分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剖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缘由。

    2、教学目的:

    1.常识目的:

    学会城市功能区种类并可以举例说明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知道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的:

    培养学生的读图剖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质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应用综合的看法、辩证的看法看问题,防止使所学常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

    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肯定规律可循的,掌握用进步的看法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剖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原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要紧的指导用途,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3、教学重点难题:

    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题:经济原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4、学情剖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是平行分班,没实验班,学生对城市知道一些,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知道极少,所以解说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知道更少,解说时应多提供一些适合的案例。

    5、教学办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解说法

    6、课前筹备

    1.学生的学习筹备:预习课本常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筹备探究学习。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