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五篇

点击数:419 | 发布时间:2024-12-04 | 来源:www.bynmqn.com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学会现在的常识,还要把高中的常识与初中的常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念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需要。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整理了《高中一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五篇》,期望对你有所帮助!

    1.高中一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


    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学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一说这节课的整体设计。

    1、说教程

    1、教程的地位与用途

    元素周期律是学化学的一个要紧理论工具。在学生已经学习Na、Mg、Al、Fe、Cu等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知道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概括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其次可以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不同,对他们以后元素化合物的常识学习具备非常不错的指导用途。因此,本节内容在教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

    2、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题: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教学目的

    常识和技能:

    1、使学生初步学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办法:

    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掌握借助图表剖析处置数据和培养他们总结的科学办法。

    2、体验科学推断,实验探究的科学办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总结过程中,看重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探寻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与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

    4、教具筹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3、说教法

    课前发放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课下借助教程提供的数据画图表,然后在课堂展示。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来剖析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发挥图表用途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以达到难题的突破。

    为了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提出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探究,使用理论推理假设,试验验证的办法突破。

    2.高中一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伙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学1,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得及应用》中的“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打开课件〕

    1、教程的地位和用途〔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常识是本专题的重点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从自然界获得铁和铜”的常识,并为下一节“钢铁的腐蚀”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程具备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本部分常识体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常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作用与功效”的模式,而是从熟知的这类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日常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对“他们在自然界怎么样存在?人类怎么样获得这类物质”的考虑,进而产生探究的X望。如此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线下,认识在生产日常有广泛应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常识,知道化学在资源的借助和保护中的意义和用途,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常识讲解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铁三角”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识。

    2、教学目的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1、知道铁、铜的物理性质及作用与功效

    2、学会铁、铜及其要紧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3、学会的Fe2+、Fe3+的检验办法

    1、通过铁、铜制品及课堂表述,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总结、概括等办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剖析问题的办法,提升综合运用常识的能力;

    2、在“实验—深思—再实验—再深思”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探究的办法技能。

    3、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使实验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1、通过问题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擅长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现象的察看和总结,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题〔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铁、铜的化学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难题: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4、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学法接着再按)〕

    教法:关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使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剖析得出结论。先引导学生从生活知识发现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然后通过结论总结铁、铜应具备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及办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察看,对比,总结等办法,模拟发现过程,通过推断、设计探究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Fe3+有什么区别和转化。后由学生总结总结三方面的结论要素,尝试用简洁的图示办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如此不但使学生学会常识和技能,而且达到进步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学会研究化学的科学办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5、教学的程序〔按教学的程序的按钮,以下按顺序点击〕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使用图片引入法。

    铁、铜是大家日常常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它们的作用特别广泛(展示图片:江阴长江大桥、火锅、门锁、电线等)你能依据图片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吗?学生回答,教师幻灯片投影总结

    2、交流与讨论对于铁、铜参加的一些反应,在初中大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请你写出下列(课本72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你还了解有铁、铜参加的其他反应吗?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比一比哪组既快又正确。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活动与探究----Fe2+、Fe3+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先告诉学生Fe2+、Fe3+的性质及检验办法,第二介绍Fe2+、Fe3+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设计实验策略并完成探究实验,后由学生得出Fe2+、Fe3+转化的条件,尝试构建“铁三角”关系。

    告诉大伙:Fe2+、Fe3+的检验:

    ⑴察看法:含Fe2+的溶液颜色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颜色为黄色色

    ⑵显色法: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Fe2+遇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

    现有下列试剂:铁粉、0.1mol·L-1FeCl3溶液、0.1mol·L-1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双氧水)、其它试剂和仪器。如何设计实验来证实Fe2+和Fe3+之间的转化?

    能否用简洁的图例表示(总结)Fe、Fe2+、Fe3+转化的关系?

    2、活动与探究----Cu、Cu2+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这个实验由老师做,让学生察看实验现象并剖析缘由

    第三部分:革新应用

    革新应用1、

    实验室中配制氯化亚铁溶液,试剂瓶中为什么要放一枚光亮的铁钉?

    革新应用2、

    怎么样设计实验证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强弱。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3.高中一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程、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1、说教程

    《XX》是鲁科版XX年级必学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要紧的定义,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一直,本节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介绍为以后学习打下要紧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

    结合单元教学需要和本节课特征,依据新课标中需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常识目的:通过,学生学会、知道。

    2.能力目的: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剖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的: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赖科学的思想。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革新的优良品质。

    2、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适当的教学办法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筹备使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常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技巧,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3、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题,课堂教学我筹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的XX是()此XX以师生对话的方法展开,消除去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考虑)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进而解决教学难题。

    环节4课堂矫正、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常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训练在巩固所学的常识。

    4、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材,此板书力图全方位而简明的将讲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明确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4.高中一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


    大伙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程、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1、说教程

    、教程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常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用途通过对教程的剖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题。

    、教学目的

    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同时为贯彻推行《****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质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的:

    1、常识与技能

    2、过程与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题

    1、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题:本节课的难题

    3、确立依据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如此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感觉,大家在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可以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办法时,需要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程及学生的实质筹备采取以下教学办法:

    、教学办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依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质水平,我采取启发-学会式教学办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用途。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

    3、说学法

    、学习技巧

    、能力培养

    4、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程的撰写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质,呈现给学生有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非常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常识的学习

    、测试练习

    、总结巩固

    5、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说课要坚持从实质出发,不可以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采取不一样的说课方法和办法,提升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高中一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


    1、学习计划

    1、常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办法。

    2、过程与办法

    知道原子结构模型打造的经历,理解模型化办法在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用途。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看法。

    (2)知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2、教学重难题

    了解原子的结构,打造物质无限可分的看法。

    3、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考虑并形成我们的看法: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源于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4、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样不一样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哪些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探寻,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否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考虑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

    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伙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内部结构的圆球。但,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非常多种,到今天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观秀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非构成物质的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讲解吗?

    交流讨论:大部分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非常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见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非常小的核,由于核非常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知道原子结构模型打造的经历,理解模型化办法在科学研究中有哪些用途提问:金属是不是带电?构成金属的原子是不是带电?为何原子不带电呢?

    考虑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线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

    交流讨论:原子的结构结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借助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

    整理收成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训练:看屏幕,做训练学以致用

    5、深思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使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剖析——提出假设——验证的办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办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部分学生能投入考虑,提源于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考虑。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