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任务是将原语中包括的逻辑或艺术映象完整地以另一种语言展示出来,翻译任务中的艺术映象指的就是文学翻译,它既涉及逻辑问题,也涉及美学问题。20世纪西方哲学历程了一场重大革命,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推进了西方同意美学理论的诞生。同意美学就是打造于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阐释学基础上的文学批评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同意美学觉得,应该从同意、受众出发,研究读者在文学研究中有哪些用途,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方法与较为完整的“解析空间”。本文试图以同意美学理论为出发点,探究文学翻译中若干问题,以进一步知道同意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 同意美学的理论概述
在20世纪中期,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出版了著作《逻辑与实在》,他觉得语言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所有哲学家都是通过语言来叙述世界的,如此将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块,标志着“语言学转向”的诞生。“语言转向学”的进步直接推进了文学批评的变革,将以文本语言结构为依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中心论”进步为以读者同意为依据的“读者中心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同意美学,就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看法。
同意美学以英伽登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与结构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倡导以阐释学理论为办法论讲解文学作品,并将“讲解循环”、“水平融合”、“成效史”等作为基本概范畴。同意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的五位年轻的文学理论家和教授:尧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他们被叫做“康斯坦茨学派”。同意美学突破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等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束缚,将读者提到前所未有些高度。同意理论觉得,应将作品、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将读者的阅读、反应、想象与创造性理解作为理解文学作品及其意义的依据。同意美学得到了文学翻译界的高度看重,被广泛应用与文学翻译之中。
1 文本意义。同意美学觉得,文本是一种未经读者达成状况下的文学作品达成形式,是一个多层面、不确定、开放的结构。文本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些,而是因人、因年代而异的,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和作品相互用途的结果。伽达默尔觉得,文本的意义与读者密切有关,唯有理解主体了解理解了文学文本的意义,文学文本才会变成一种艺术创造物。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觉得,语言是人的存在方法,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不是读者的认识活动与办法,而是读者的一种存在方法。除此之外,文学文本具备开放性,因为理解主体所处的传统和历史不同,会致使不同主体对相同文本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被称之为合法偏见。理解是作者创作出来的艺术文本同理解主体的期待之间两种视界的对话,二者只有在历史视界相遇并形成对话才能达成“视线融合”,理解主体才能真的地理解文本。也就是说,文本在结构上具备开放性,而审美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哲学家伊瑟尔就觉得,文学作品的意象结构存在很多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读者可以从我们的生活阅历、思维方法、个性特征、文化素养等出发理解作品,使文本具备多种意义与内涵。
2 读者的中心地位。同意美学觉得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中,作品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也就是说,文学史是“读者的文学史”,读者是同意美学理论的中心,具体来讲表目前两方面:一方面,文学的目的是为读者服务的。没读者,文学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读者并非被动、消极地同意和反映文本,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同意。读者在同意文本之前不只存在期待视线,而且还携带强烈的主观性去理解和同意作品。阅读是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引起对过去审美经验和意象的想象,进而促进读者对原先的经验、意象和视界进行调整和改造。一部艺术作品艺术生命的长短不是由作者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读者的同意,作品中潜在的、抽象的意象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赋予其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二 从同意美学角度看文学译文
1 同意者原因。传统翻译理论觉得,作者与作品是翻译活动的重点,翻译被看成了文学作品的注释,审美主客体之间表现为一种“个体性图式框架”,这致使传统翻译理论忽略了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同意美学觉得,在未被阅读之前,文学作品只是一种没有完成的图式结构,只有进入读者的视线,为读者所理解与同意,才能具备存在价值、产生具体意义。文学文本只是构成文学作品的“一极”,要想使其成为完整的作品,还需要进入读者视线,经过读者的阅读完成文本的开放图式结构,在视线上与读者的期待视线相互融合,构成作品的“另一极”。文本不是文学作品本身,更不是作品的具体化,因为年代、文化背景等差异,读者的期待视线会呈现出阶段性,这样来看,统一文学作品具备不一样的阐释意义。
同意美学中的“期待视线”是指阅读作品时,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思维方法、价值观等个性原因能否理解或同意作品与理解与同意的成效怎么样,“期待视线”决定着读者对文本的选择,只有那些符合读者审美情趣与理解水平的文本,才能成为进入读者的阅读视线。在文学翻译中,应深入研究读者的“期待视线”,把握读者的心理特点,努力寻求与读者的对话。同意美学理论代表人尧斯觉得,即便是一部新的文学作品也不可能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出来,它一直以各种方法为读者提供特殊的暗示和同意信息,唤醒读者的阅读记忆和“中间与终结”期待。期待视线受读者理解和同意成效的限制,是读者理解作品的基础。无论是翻译方案的选择,还是翻译语言的用法,抑或翻译文本的选择都应当以读者的期待视线为中心。如国内早期翻译家周桂笙在翻译外国作品《毒蛇圈》时,依据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逻辑心理,在原作品描写爸爸慈爱之情的细节的基础上加入了孩子对爸爸的思念,使译本较之原作愈加感人,愈加符合中国人的情感心理需要。 2 跨文化同意的“历史成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现实的人,对同一作品,不一样的读者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同意的历史成效就是从不同年代和读者对译本的不同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年代、文化的不同会使读者对相同的文学作品产生不一样的阐释,对于译本来讲,更是这样。因为文化语境的不同,读者的同意成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每种语言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而原语与译入语语码的不完全对应会引起同意成效的不同。如中国有“朱雀”、“玄武”等词汇,西方有“比丘”、“貔貅”等词汇,这类词汇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译入语中根本找不到其对应词语,因而容易导致误读;修饰词汇、语气助词等的不完全对应也会导致翻译不准确。如中国的诗词不只使用排比、拟人、比喻等海量修辞手法,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既具备形式美感,还具备强烈的视听成效。如宋代李清照的《声声慢》使用了双声叠字排比的修辞手法,翻译成英文后虽然能做到形似,但因为英语中极少用叠词连用,因而,没办法产生强烈的同意成效。
同意的“历史成效”虽然多以读者的评价来体现,但读者的评价却是以我们的“期待视线”为标准的。“期待视线”不只影响和决定了读者对文本的选择,也影响和决定了读者实质的同意成效。假如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线”融合程度越高,读者对文本的评价就越高,读者的学养就会得到提高,其“期待视线”就会得到拓展,对文本的需要也就会越高;反之,读者就会感到失望,评价就越低,因而翻译应当在适应读者“期待视线”中提升和超越读者的期待视线。读者对文本的同意就是文化价值达成和增值的过程。
三 同意美学运用于文学译文的局限性
同意美学理论觉得因为文化背景和历程的不同,不一样的读者对相同的文学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认识。文学翻译职员作为特殊的读者对相同的文学作品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结果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翻译文本。根据同意美学理论的看法,文学作品没客观性,所有存在的翻译文本都具备合理性,翻译没客观的规范,因而文学作品如何翻译都可以。因为文学翻译缺少理性评判,过分夸大读者有哪些用途,结果使得文学翻译陷入了绝对的相对主义。正如斯坦利?费西所言:根据同意美学理论的看法既没办法确定一部文学作品本身的好坏,也没办法比较文学作品的好坏,文学翻译只不过一种经验的描述。这正是同意美学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的局限性所在。
同意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用途,觉得读者审美情趣、思维方法、价值观、理解能力等会干扰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参与。同意美学理论在强调译者和读者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却忽视和减少了文学文本的客观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学文本既是确定的、开放的,又是未定的、封闭的,是确定与未定、开放与封闭的统一体。对于不一样的翻译文本来讲,只有把握一种相对固定的判断标准,才可以剖析和找出译本的优劣和不足之处。假如没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不只没办法分辨译本的优劣,也会使读者感到无所适从,阅读也失去了其应有些价值和意义。那样读者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来剖析、比较译本的优劣好坏呢?――原作。虽然年代背景对译本优劣具备肯定的影响,但翻译职员本身的文学修养、译入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却是影响译本优劣的根本缘由。文学翻译是翻译职员对原语语码解析和信息表达输出的过程,需要翻译职员以原文文本为依据,在尊重原作客观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参与文本对话,进行再创造,但翻译职员对原文文本的解析并非随便的、无限的,而是要遭到原文的制约。因为每一个翻译职员的禀赋相差悬殊,因而翻译出来的作品势必会存在肯定的差异,但成功的翻译家好似伟大的演奏家不会将肖邦钢琴曲弹奏成贝多芬一样。
同意美学理论一定了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强调读者的期待视线,将单向静止的翻译模式变成了双向动态的过程,因而具备肯定的合理性,但因为缺少理性评判,致使文学翻译陷入无限意义的怪圈。这样来看,将同意美学应用于文学翻译还有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