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要点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常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1.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一
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一直在妨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
楞次定律的核心,也是最需要大伙记住的是“妨碍”二字。
在高中物理借助楞次定律解题,大家可以用十二个字来形象记忆:“增反减同,来拒去留,增缩减扩”。
楞次定律是一条电磁学的定律,从电磁感应得出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其可确定由电磁感应而产生之电动势的方向。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楞次定律还可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成效一直反抗引起感应电流是什么原因。
对楞次定律的正确理解与用剖析:
第一,电磁感应楞次定律的核心内容是“妨碍”二字,这恰恰表明楞次定律实质上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特殊表达形式;
第二,这里的“妨碍”,并不是是妨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而是妨碍(更确切来描述应该是“减缓”)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
第三,正因妨碍是的是“变化”,所以,当原磁场的磁通量增加(或降低)而引起感应电流时,则感应电流的磁场必与原磁场反向(或同向)而妨碍其磁通量的增加(或降低),概括起来就是,增加则反向,降低则同向。
2.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二
铁路运输
当代非常重要的运输方法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原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本钱高
公路运输
进步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要紧的运输方法。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便捷,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本钱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法,运量大,投资少,本钱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情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法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施投资大,技术需要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法。货物主如果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便捷,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非常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施投资大,灵活性差。
3.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三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
都是平原区域,并都坐落于国内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①地点差异:坐落于北纬30度附近,在国内东部沿海区域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坐落于北纬43-48度,在国内东北区域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_带季风气候区,夏天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国内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成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四
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成长不能离开太阳
保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方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方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5.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五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判断昼夜长短:昼长=×2=×2。
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6.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六
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状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缘由: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区域,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原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缘由: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缘由: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天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天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国内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是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天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天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天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区域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区域,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区域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区域的年较差比*地的年较差小。
7.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七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各地相等15°/小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日前点快,远日点慢,平均1°/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区域明显。夏天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天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8.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八
土壤
土壤的定义:是指陆地表面具备肯定肥力,可以成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具备肥力,可以成长植物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用途: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用途
9.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九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
9.比率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率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率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通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10.高中二年级地理科目要点必学三 篇十
影响气温的原因:
纬度高低。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海陆地方:距海远近,国内性、海洋性
洋流。
大方环流和天气情况。
下垫面:地面反射率;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地
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