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点击数:304 | 发布时间:2024-12-20 | 来源:www.huikebi.com

    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大伙对要点应该都很熟悉吧?要点就是“让其他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训练我能学会”的内容。

    1.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一


    运动图像

    位移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试知识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速度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期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2.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二


    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L:有效长度}

    3)Em=nBSω{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ω:角速度,V:速度}

    2、磁通量Φ=BS{Φ:磁通量,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S:正对面积}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借助感应电流方向断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

    注:

    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断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素〔见第二册P173〕;

    自感电流一直妨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其它有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3.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三


    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况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T:热力学温度,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很多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重压,标准大方压:1atm=1、013×105Pa=76cmHg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征:分子间空隙大;除去碰撞的瞬间外,相互用途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非常大

    3、理想气体的状况方程:p1V1/T1=p2V2/T2{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

    4.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四


    动力学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具备惯性,总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状况或静止状况,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况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用途在他们,平衡力与用途力反用途力不同,实质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置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注:平衡状况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况,或者是匀速转动。

    5.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五


    容易见到的力

    1、重力G=mg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x:形变量}

    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重压}

    4、静摩擦力0≤f静≤fm

    5、万有引力F=Gm1m2/r2

    6、静电力F=kQ1Q2/r2

    7、电场力F=Eq

    8、安培力F=BILsinθ

    9、洛仑兹力f=qVBsinθ

    注:

    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己决定;

    摩擦因数μ与重压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质与表面情况等决定;

    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其它有关内容:静摩擦力〔见第一册P8〕;

    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L:有效长度,I:电流强度,V:带电粒子速度,q:带电粒子电量;

    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断定。

    6.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六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区域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区域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7.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七


    1、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依据等压线决定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4、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大方环流有哪些好处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构成的要紧原因。

    6、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7、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千米;

    8、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9、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征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进步变化。

    11、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2、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定义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5、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17、昼夜长短的决定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18、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1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20、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8.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八


    降水多少的影响原因剖析:

    (1)大方环流原因——决定降水多少的原因

    季风控制区夏秋天多,冬春天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有,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应该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总是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原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天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天、东北和江南春天;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原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地方: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9.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九


    剖析某地区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用途: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用途: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用途: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用途: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用途: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很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太平洋很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用途,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容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用途。

    10.高中二年级地理期中上学期要点总结 篇十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瞰图,判读时需学会以下办法,能够帮助正确解答问题:

    1.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渐渐减少;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渐渐减少。依据太阳直射纬线判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有关的地理现象。注意不同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假如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假如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肯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假如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假如没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因为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