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投资扩张与产能过剩的有关性研究

点击数:923 | 发布时间:2025-01-23 | 来源:www.zcbszs.com

    F234.4 A 1004-5937(2017)11-0061-07

    1、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产能过剩是现在中国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央关注的重点。2015年11月十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初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要的同时,着力加大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供给体系的水平和效率”。2016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第三明确提出“着力加大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进步动能,改造提高传统比较优势,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本钱、补弱点……”。自此,产能过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在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任务并不是是相互独立的,过剩的产能和高库存背后总是可能存在银行信贷的支持。因此,本文试图研究银行信贷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很多引进外资和技术,通过不断扩大投资、增加产能来保持经济的飞速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和较快增长,政府提出了应付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包含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扩大信贷规模,以加强金融对经济进步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范围的建设,到2010年年末使总投资规模达到4?f亿元,即“4万亿计划”。这一系列手段的成效十分显著,2009―2014年,国内经济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仍然达成了较快的增长,GDP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58%,但近年来,经济迅速增长带来的后果也日益凸显出来。大规模投资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愈加紧急,除钢铁行业外,化工、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建筑陶瓷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相当紧急,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现在与将来一段时间内制约国内经济进步的障碍。据工信部统计,2014年,国内粗钢的产能已达到11.6亿吨,而当年的实质产量只达到8.2亿吨,消费量仅为7.4亿吨,钢铁行业的产能借助率只有70%,大大低于80%的国际水平,产能过剩紧急。然而在产能过剩紧急的状况下,当年钢铁工业新开工的项目却达到了2 037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 479亿元。在高耗能、产能过剩紧急的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2014年的产量分别为24.8亿吨和7.9亿重量箱,均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而水泥行业当年又新增产能7 000多万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内海量行业一方面存在生产力过剩的现象,产能过剩问题紧急;其次又在不断扩大投资,增加产能。正是在此背景下,政府初次提出了以“三去一降一补”为目的的供给侧改革,这一改革目的的提出为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指明了方向。

    产能过剩一般是指实质的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要和正常期望水平的状况,是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外在表现。过剩的产能是在宏观需要冲击、政府政策扭曲与国有企业利益机制等原因的一同用途下产生的。在这类原因中,银行信贷作为连接政府调控政策和微观企业的具体方法,在产能过剩的形成中起到了非常大有哪些用途,过剩的产能和高库存背后总是存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这几年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国内人民币贷款额不断增加。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的贷款由2009年的28.69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7.58万亿元,共增长了100.73%,平均每年增长20.15%。宽松的信贷环境下,国内银行信贷水平大幅提升,企业整体借款额增加。在信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国内制造业的投资额也在不断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国内制造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为7.706万亿元,到2014年投资额达到16.703万亿元,投资规模总体提升了116.75%,每年平均增长23.35%。表1为2009―2014年国内银行信贷、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具体数据。从数据来看,银行信贷增长的速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有较强的吻合度。除此之外,从信贷的流向来看,现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基本都是前期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企业可以愈加容易地以较低的本钱从银行获得借款,企业通过银行借款筹筹资金的意愿和能力增强,内部杠杆率不断提升。依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从2008年开始中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飞速上升,到2015年9月,中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达到166.3%,超越警戒线76.3个百分点。

    一般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提供了便利、低本钱的资金筹集途径,很多信贷资金涌入企业,企业内部的杠杆水平提升,这可能激起企业投资扩张的热情,假如投资扩张与企业自己的能力与进步策略不匹配或者与社会进步不符就会形成过度投资现象。而在企业投资扩张行为的推进下,企业的产能不断膨胀,假如市场不可以准时消化这类产能,最后可能形成产能过剩。从已有些研究结论来看,企业的投资扩张受地方政府干涉、银行信贷、市场化改革与管理层控制权等原因的影响,然而国内已有些研究并未对银行信贷与企业投资扩张行为的关系得出一致结论,企业投资扩张行为与产能过剩的关系也并不明朗。因此,在改革的背景下,弄清国内银行信贷与企业投资扩张之间的关系,与投资扩张是不是致使产能过剩,进而剖析投资扩张在银行信贷与产能过剩之间是不是起中介用途看上去非常有必要。已有些对产能过剩的研究,大都是从行业或区域等宏观层面出发,然而无论是行业还是区域都是由微观的企业组成,行业的产能过剩与每一个企业的产能借助状况密切有关。 基于此,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探讨银行信贷与产能过剩的关系与企业投资扩张是不是在银行信贷与产能过剩间起中介用途,从而为政府治理产能过剩提供理论依据。

    2、理论剖析及研究假设

    (一)银行信贷与企业投资扩张

    关于银行信贷与企业投资扩张的关系,理论界存在不一样的认识。

    一方面,从代理本钱理论来看,银行信贷或许会推进企业的投资扩张。作为企业的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一般而言,股东和债权人的风险偏好存在差异,股东偏好风险较大的项目,需要的回报率比较高,而债权人偏好风险相对比较小的项目,需要的回报率比较低,但现实状况是股东总是可以控制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在债权人不可以对股东推行有效监督和约束的状况下,股东非常或许会投资一些风险相对比较大,甚至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以借助债权人的资金博取可能的高收益,从而产生过度投资,也就是“资产替代”现象。Jensen and Meckling[ 1 ]从债权人与股?|利益冲突的视角提出在财务杠杆比较高时,股东有强烈的动机从事成功机会非常小但一旦成功收益巨大的项目,从而产生过度投资。Gavish and Kalay[ 2 ]剖析了由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利益冲突引起的资产替代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伴随资产负债率的提升,企业的资产替代问题会愈加紧急。

    其次,从债务的相机治理理论来看,银行信贷可能能够帮助抑制企业投资扩张。现代企业两权离别,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出于对自己地位、声誉与经济利益的追求,管理者总是愈加倾向于扩大企业的规模。债务的相机治理理论觉得企业的负债可以约束管理层的这种投资扩张倾向。第一,企业需要偿还到期的债务本金和利息,假如到期无力偿还或是资不抵债,企业将面临破产清算,如此管理者的职业安全、声誉与经济利益都将遭到威胁,因此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就会考虑债务原因,尽可能保留足额的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从而降低管理层可以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限制其投资扩张的行为。第二,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债权人会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干涉和监督,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债权人总是会在合同中加入一些保护性条约,比如规定企业流动资金的维持量、限制企业净经营性长期资产总投资的规模、贷款专款专用等,这类条约都会在一定量上限制企业的投资扩张行为。Grossman and Hart[ 3 ]觉得企业需要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从而减少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国内现阶段,因为独特的经济、规范环境,致使债务的相机治理用途被弱化,银行信贷更多地表现为对企业投资扩张行为的推进用途。何建明[ 4 ]觉得政府对企业的扶植会推进银行对部分大型企业的超额信贷供给,从而引起这类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辛清泉、林斌[ 5 ]指出政府对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时推行的预算软约束会致使债务治理机制失效,从而引起企业的投资扩张。李枫、杨兴全[ 6 ]发现债务筹资整体上对抑制企业过度投资并没显著用途,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负债筹资与银行借款反而会加重过度投资。王建新[ 7 ]觉得因为国内金融体系不完善,很多国有上市公司存在预算软约束现象,债务并未发挥有效的约束用途。张兆国等[ 8 ]研究发现有政治关系的企业银行借款愈加容易,致使过度投资行为。陈其安等[ 9 ]指出,国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国家信用作后盾与地方政府的扶植,商业银行并未对公司推行有效监管,从而致使企业的过度投资伴随银行债务筹资的增加而增加。

    从以上剖析可以看出,在政府干涉、银企关系与企业政治关联等原因的影响下,银行信贷对企业的约束用途削弱,从而更多地表现为对企业投资扩张的资金支持功能。基于此,提出本文的假设1。

    假设1:银行信贷会推进企业投资扩张行为的产生。

    (二)投资扩张与产能过剩

    通过上面的剖析可以看出,在国内银行信贷大概加剧了企业的投资扩张行为,那样如此的投资扩张行为会不会最后引起企业的产能过剩呢?

    产能过剩可以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周期性产能过剩是由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是正常现象,而由经济周期以外的原因引起的产能过剩则是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多数学者觉得现在国内面临的不止是简单的周期性产能过剩,也是转轨经济体制下规范的不健全与长期以来经济粗放飞速发展等缘由致使的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国内本轮产能过剩是经济周期原因与经济体制缘由等多种原因叠加的结果,具备鲜明的中国特点[ 10 ]。

    关于投资扩张会不会引起产能过剩,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已有些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觉得投资扩张会致使产能过剩。林毅夫等[ 11 ]指出,在信息不充分的状况下,企业比较容易对某个或者某几个行业形成好共识,从而集中涌入有关行业,形成“潮涌”现象,并最后致使行业的产能过剩。耿强等[ 12 ]指出,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歪曲了要点的市场价格,压低了企业的投资本钱,从而引发了企业投资行为的扭曲,致使产能过剩问题产生。江飞涛等[ 13 ]在研究区域角逐与产能过剩的关系时,第三指出地方政府角逐使得企业的投资风险外部化,从而引起企业的过度产能投资,并最后引发行业产能过剩。王立国、鞠蕾[ 14 ]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不当干涉会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进而导致产能过剩问题。韩国高[ 15 ]研究发现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很多固定资产投资致使了产能过剩。赵昌文等指出地方政府营业额考核体系刺激下的企业投资也加剧了产能过剩。除此之外,积极的宏观政策刺激下产生的消费热情、政府的产业政策与信息的不充分极易引起企业的投资热,致使产能的增加。然而,这种通过政策刺激的需要热并不是是持续的,当短期的消费热情回归正常后,产能的持续性势必会引起生产能力剩余的问题。

    从以上剖析可以看出,在信息不充分、政策导向、短期需要热等原因的影响下,企业的投资扩张行为或许会致使企业产能过剩,由此提出本文的假设2。 假设2:企业的投资扩张会加剧产能过剩。

    (三)银行信贷与产能过剩

    通过以上对银行信贷与企业投资扩张的关系与投资扩张与产能过剩关系的理论剖析可以看出,银行信贷会推进企业的投资扩张并最后引起企业产能过剩,银行信贷影响产能过剩有哪些用途机理如图1所示。在经济高速增长与金融危机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愈加多,而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与由政府干涉、银企关系与企业的政治关联等原因引起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使银行信贷更多地表现为对企业投资的资金支持功能,从而加剧企业的投资扩张行为。而企业投资决策时信息的不充分、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政策引发的短期需要热等原因,会致使企业对自己的策略进步与某个行业的进步作出错误预期,形成盲目的过度投资,并最后引发企业的产能过剩。

    因此,在国内现阶段特殊的经济规范背景下,银行信贷会因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而致使产能过剩。基于此,提出本文的假设3。

    假设3:银行信贷可以引起产能过剩,投资扩张在银行信贷致使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起中介用途。

    3、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