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学二复习要点整理

点击数:619 | 发布时间:2025-01-23 | 来源:www.itcuc.com

    正向考虑的力量,胜过一个负面思想的力量数百倍,那会减少大家某种程度的忧虑。而哀愁像婴儿一样,会慢慢被养大的。记住:别携带哀愁入睡,想想明早天边的彩虹吧。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一历史必学二复习要点整理》,期望可以帮到你!

    1、中山服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装。

    2、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3、四合院是北方区域的典型民居。

    4、促进风俗风尚变革的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外来文化的影响。

    5、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点是删繁就简

    6、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7、电影在中国的放映历程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进步阶段。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电影放映。这种具备真、奇、活等特征的新型娱乐消遣方法非常快遭到上海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时尚。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8、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用电器视台。

    专题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步

    1、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是什么原因和条件:

    缘由:(强调“为了什么”)

    根本缘由:西欧产品经济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缘由: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要,《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掀起“寻金热”。

    直接缘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控制商路导致的商业危机。

    思想原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天主教的狂热情绪。

    条件:(强调“有了什么”)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天文地理常识的提升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等

    2、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1)迪亚士:最早到达好望角1488年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国内1492年

    (3)达伽马:直通印度1498年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2024年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这有力地加大了封建规范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进步

    商业革命的涵义:

    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在一块);

    ②商业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产品类型增多;

    ④特权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打造,推进西欧资本主义的进步

    价格革命的涵义:

    ①很多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增;

    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规范解体和资本主义进步。

    (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区域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范围——地圆学说、文静复兴运动、自然科学进步起来

    (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缘由:(1)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3)对外贸易发达

    (4)政治上:共和国的成立

    (5)外因:西班牙的衰落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荷战争(16世纪中期):导火线: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如纽约)

    荷兰战败说明:商业资本敌不过日益进步的工业资本。

    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

    法国战败说明:一流的资本主义规范势必战胜落后的封建规范。

    三场战争的结果: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的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

    (1)殖民掠夺方法:野蛮的掠夺、贩卖黑奴(三角贸易)、残酷的屠戮、不平等贸易

    (2)殖民扩张的后果:

    A..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很多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进步。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况,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B.对殖民地、办殖民地国家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导致了亚、非、拉区域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一流的生产方法、生活方法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进步和进步。

    3、“蒸汽”的力量

    1、英国第一发生工业革命是什么原因:

    (1)国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进步提供资金和市场

    (2)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进步劳动力和资本

    (3)手工工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

    (4)资产阶级代议规范为资本主义进步政治保障(首要条件条件)

    2、英国工业革命的收获

    开始:部门: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创造与用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表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确立。

    工业革命收获主要表目前:

    ①纺织业:1771年,阿克莱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纺织厂;

    ②动力: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工厂制得到推广。

    ③交通运输:蒸汽渐渐成为交通运输业的动力机器;

    汽船(美国人富尔顿1807年创造)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创造火车,标志着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年代。

    5、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⑴工业革命很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此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⑵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情况和人口结构,

    ⑶工业革命使社会*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⑷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工业革命的扩张

    推进原因:

    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②1798年,惠特尼用标准化生产滑膛枪,推进了通用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规范化。

    影响:

    ①工业革命在欧洲国内和美洲广泛拓展;

    ②美国机械制造业飞速处于地位;机械化生产的飞速普及,推进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7、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资本主义自由角逐年代的经济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内容:需要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角逐和自由贸易。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初步形成的时间:19世纪中期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与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缘由:

    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进步,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产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多数落后国家和区域*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使世界各国各区域之间的交往愈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筹备了物质条件。

    C.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技术革命,一流的交通工具促进了一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渐渐形成。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形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要紧保障。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A.逐步成熟的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

    原则:自由主义的原则;

    内容: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给予最惠国待遇,渐渐取消关税保护;

    意义:使国际经济交流愈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渐渐成熟。

    附注:

    1、所谓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①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

    ②经济体系

    ③殖民体系。

    4、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创造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办法:与首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

    第一,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首次工业革命时期,很多技术创造都源自工匠的实践经验,这类工匠并不拥有科学理论常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的结合。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进步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首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进步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达成了手工工场规范向工厂制的过渡。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一流的资本主义国家。首次工业革命第一发生在英国,要紧的新机器和新生产办法主如果在英国创造的。

    (3)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A.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法最后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首要条件。

    B.资本条件:首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达成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很多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C.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

    D.技术条件:科技的突破性成就和革新,直接推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进生产力进步: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年代和钢铁年代。

    ②促进产业结构新的变化:

    A钢铁工业大进步,致使重工业的比重上升

    B很多新兴产业出现:汽车、石油、近代化学工业等

    C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农业产生

    ③致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垄断组织产生:

    ④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A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推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后形成,世界走向一体化

    ◆垄断组织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垄断组织是怎么样出现的?有什么影响?

    ◆垄断组织出现是什么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加大。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在激烈的角逐中壮大起来的企业通过兼并或相互联合的方法,开始控制某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产量、价格和市场,从而形成垄断,。

    ◆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

    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进步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一定量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况,表现出资本主义规范肯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它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政治上,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价值,愈加多地干涉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对外关系上,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需要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进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节奏。

    3、瓜分世界的狂潮(知道)

    (1):伴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占领海外市场,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并引发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激烈斗争,其中,德、美、日等后起帝国主义国家*最为贪婪,扩张活动也最为疯狂。

    (2)、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早期的打造美洲体系,立足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到后来的新殖民主义构想的提出,即谋求打造“太平洋商业帝国”。

    称霸美洲:门罗主义泛美同盟发动美西战争(20世纪初确立美洲霸主)

    谋求太平洋利益,需要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4、资本主义一体化趋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含义:

    局部性的交流进步为全球性的交流;

    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即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形成的根本缘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拓展。

    (1)交通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变得更为广泛、安全、便捷。

    (2)电信工具的革新加快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大家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块,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重点的一步。

    ◆形成的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方法,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影响

    积极方面: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①很大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进步;

    ②推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进步,提升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受益者。

    ③促进了全球两性教育交流的扩大。

    (2)消极方面:

    ①拉大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进步差距并致使亚非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②列强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最后引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小结]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①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④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掀起了*。

    1、“自由放纵”的美国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爆发的标志:1929年十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

    经济危机特征: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

    爆发是什么原因:

    A根本缘由:资本主义规范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B具体缘由:自由放纵政策

    贫富差距过大:扩大了供需矛盾。

    股票投机过度:掩盖了供需矛盾,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导火线

    信贷消费过度:加剧了供需矛盾

    C直接缘由:市场供需矛盾尖锐

    (4)经济危机的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社会形势动荡不安;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办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空前激烈,国际关系紧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规范面临严峻的考验

    2、面对危机,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纵”政策

    (1)自由放纵政策的意思:反对政府干涉经济,它觉得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调节经济活动(2)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纵”政策应付经济,结果:危机不断加深,经济掉入“沟底”。

    2、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

    (1)新政实行的背景:

    A.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

    B.胡佛政府运用自由放纵政策治理危机的失败,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规范面临崩溃的边缘;

    C.罗斯福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上台。

    (2)过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如果采取应对手段,稳定人心,摆脱危机;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如果巩固和进步已获得的收获。

    (3)主要手段:

    A、恢复工业

    B、农业生产

    C、举办救济公共工程

    D.保护劳工权利

    E.打造社会保障体系

    (4)罗斯福新政“新”在:

    A、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涉经济)

    B、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步新模式(规范革新)

    C、特征: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首要条件下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涉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A.在一定量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紧急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权势,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C.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打造

    D.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涉经济进步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进步起了促进用途。

    E.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借鉴用途

    (7)局限性: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3、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进步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阶段

    20世纪

    50-70年代初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经济情况

    黄金年代(飞速发展)

    滞胀

    走出衰退

    新经济年代

    缘由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推进、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石油危机(直接)

    资本主义规范的基本矛盾(根本)

    西欧、日本同美国的角逐

    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关税和加强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推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要紧目的;扶持高新产业

    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

    凯恩斯主义失灵

    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纵,又反对过度的干涉。

    时任总统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里根

    克林顿

    (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进步出现的新特征:

    ①较长时期经济持续兴盛飞速发展;

    ②冲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达成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联动的关系

    3、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十分发达→生产关系新调整

    美国垄断资本实力雄厚,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⑵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经济方针新变化

    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⑶“新经济”的出现→经济运行机制变化

    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联动的关系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含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②进步过程:

    A.开创:罗斯福新政时期;

    B.巩固和进步:二战期间;

    C.进一步进步:二战后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用途

    防止了生产盲目性;政府职能、*得到加大;有益于国家经济的进步。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二战后,英、法、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点:

    (1)英国:混合市场经济

    特点: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涉与自由角逐相结合;

    (2)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

    特点:政府通过提升国有企业比重和拟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方位指导和调节,并且借助财政、税收、价格等方法,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特点: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用途;同时,政府打造健全的社会保障规范,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

    特点:政府对经济的干涉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家干涉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进步

    2、福利政策的实行;

    3、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第三产业的如火如荼;

    4、“新经济”的进步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状况。

    内容

    农业

    余粮采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采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微型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微型企业,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产品

    禁止产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薪资制

    评价

    是军事性的很手段。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网盟,为达成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渠道。

    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积极方面:在当时的状况下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集中了所有人力、物力,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党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中的一些手段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紧急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网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新经济政策

    (1)、推行的背景

    长期的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紧急的破坏,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病日益紧急,引发了紧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推行的标志:192024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3)、特征:

    ①管理办法、方法: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借助产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首要条件下,允很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肯定范围里恢复资本主义,借助市场和产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变和工农网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用途:

    ①积极方面:

    a、促进了经济的飞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起到了巩固工农网盟、稳定政治形势有哪些用途。

    c、是列宁对*如此落后的国家怎么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合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消极方面:

    在推行过程中,不可防止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这样来看,任何政策都不可以永保不衰,需要审时度势,积极应变!

    4、苏联的打造:(1922-1991)

    时间:192024年。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诞生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

    (一)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

    政治经济体制。(特征:高度集中)

    (二)形成过程:

    1、形成背景:

    ①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

    ②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③与*的*主义历史传统

    ④与斯大林个人原因有关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进步重工业

    ①1925年,联共(布)xx大提出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④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达成工业化。

    ⑤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二五计划后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①1927年,联共(布)xx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为配合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③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四)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1、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2、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

    3、思想文化:*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涉。

    (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主要有:

    ①飞速达成了工业化,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了工业强国;

    ②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提升了国民文化素质

    因此,“斯大林模式”基本适应了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水平,它在二三十年代获得巨大的收获,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非常大影响

    2、消极用途:僵化的体制与二战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目前:

    ①在经济建设中,因为片面进步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况;

    ②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实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依据本国的国情和进步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合适我们的道路。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病日益显现出来。

    (2)1953年斯大林过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性。

    2、概况:

    (1)经济范围:A改革第一从农业开始: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升农副产口的回收价格;拓展垦荒,推行了玉米运动;B在工业方面:扩大了地方权力。

    (2)政治范围:对斯大林*的批判。

    1956年2月,苏共xx大《关于*及其后果》

    3、评价:

    (1)积极:改革有肯定效果,如农业曾在1955-1958年连续出现大丰收,破除对斯大林的*,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总闸门,具备探索性和开创性。

    (2)消极:但因为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不切实质的口号目的,并且改革中出现反复,权力下放又收归中央,破除去对斯大林的*,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最后致使了改革失败。

    2、勃烈日涅夫的改革:

    1、时间:1964年开始

    2、概况:

    A、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重点是军事工业

    B、收获: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量上获得进步,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评价:

    (1)积极:前期的改革有肯定积极推动作用,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量上获得进步,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使苏联的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消极:没改变优先进步重工业的政策,因此人民生活改变不多;后期国家陷入困境,勃烈日涅夫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再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大,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陷入了困境。

    3、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一)经济改革:

    拟定了进步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进步策略”,困难重重,很难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范围。

    (二)政治改革:

    1、内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放纵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样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改革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去控制状况。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紧急、民族*运动愈演愈烈。

    3、“八一九”事件

    (1)矛盾性质:苏*内矛盾

    (2)结果:国家大权落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同时,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飞速走向解体。

    4、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经历中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①社会主义没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社会主义规范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健全,因此需要有革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②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所有从实质出发,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改革具备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④应该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所有积极原因,这就需要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集中力量进步生产力。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USD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背景:“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这为打造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2、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根据美国的策略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

    ①USD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USD挂钩。

    ②是国际金融机构的打造,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4、用途:①积极方面:标志着以USD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打造,它在一定量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进步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方面: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易体系

    1、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订。

    2、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但事实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有哪些用途;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

    3、它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条件:“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经济实力一枝独秀。

    2、内容:

    ①金融货币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打造了以USD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②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工业方面: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④科技方面: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地位,加大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当今世界经济地区集团化的进步

    1、欧洲一体化的进步(从欧共体到欧盟)

    1、欧洲一体化的背景(知道即可)

    (1)拥有一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可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2)战争特别是二战使欧洲常见削弱,失去了传统的国际中心地位,地位大大降低。(3)二战后,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我们的安全,提升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用途,加快经济进步的节奏,就需要密切联系,加大合作,达成欧洲的统一。(4)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成立过程

    (1)1951年迈出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

    (2)1967年,欧洲一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网盟正式成立

    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1)对欧洲各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一同进步;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

    (2)对世界格局:提升了欧洲的地位,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2、欧盟成立的标志是什么?简述欧盟的性质与欧洲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1、成立:1992年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款》,即《欧洲网盟条款》

    1993年,该条款正式生效,欧洲网盟正式宣告成立。

    2、性质:是一个具备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地区经济集团组织。

    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很大地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4、欧元:

    A、1999年诞生;

    B、欧元问世的意义: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进一步推进欧洲一体化进步。

    3、*贸易区

    (1)形成缘由:①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时尚的推进;

    ②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

    ③美、加、墨三国为应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达成自己的进步。

    (2)诞生: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订《*贸易协定》。

    1994年该协定生效,*贸易区正式成立。

    (3)、意义

    ①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进步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②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后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

    4、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

    ①倡议者: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

    ②成立: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亚洲——太平洋区域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③中国加入APEC:1991年,中国和台湾、香港一块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⑤合作方法:是一种规范上的革新,称为APEC方法。

    5、经济地区集团化趋势的出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进步呈现两个的趋势:地区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什么原因:

    A、现代科技的进步

    B、国际间的经济角逐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

    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世界贸易组织(WTO)

    (1)打造:①1994年在乌拉圭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成立世贸组织。

    ②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

    A.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B.表明全球化进程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批准加入:2001年11月十日多哈会议

    2、中国为何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①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势必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达成全方位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大体上符合国内的根本长远利益。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是中国经济进步的需要。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势必有力地推进全球经济的兴盛与进步。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什么机会和挑战?

    机会:(1)有益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进步;

    (2)有益于扩大出口和借助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角逐;

    (3)有益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益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其他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同意的不利情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5)有益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挑战:对国内弱势产业带来重压和挑战

    4、经济全球化

    1、表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企业的进步。

    2、经济全球化飞速进步是什么原因(条件)

    ①市场经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产品流通途径。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③国际金融的进步是经济全球化深人进步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如火如荼,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点原因。

    ⑤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和平的环境。

    3、认识:

    ①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进步中国家的经济进步提供了机会,同时又使经济的进步愈加不平衡,贫富悬殊更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多数进步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问题:环境污染、人*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

    (2)对策:加大合作,拟定可持续进步策略。

    5、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地区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①在进步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同形成对世界的影响。

    ②地区集团化是达成经济全球化的要紧步骤和渠道;

    ③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不同: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区域间进步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地区集团化的趋势

    ②经济地区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目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妨碍的双重用途。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