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54-02
教师是提升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各医学院校都倾注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规划了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以此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医学院校从搭建培训平台到健全培训机制,从革新培训内容到强化保障机制,从健全管理规范到改进考评体系等都做了很多的工作。教师在职培训也愈加遭到教师本人的关注和看重。但,伴随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国内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进步,“教师专业进步”的定义渐渐为教育工作者同意,“教师培训”正渐渐向“教师专业进步”演变。传统的“教师培训”总是把教师固化为一个静态完成的培养目的,看不到教师的个性进步和专业成长中的价值追求。而“教师专业进步”更多从职业生涯进步角度兼顾社会学维度的培养需要和教育学维度的个体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提出教师在不同专业进步阶段有着不一样的进步目的和相应的进步方案。
1、目前医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剖析
1.从个人层面来看,医学教师对培训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存在功利性色彩
现在,医学教师对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认识不足,没将培训与专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考虑,而是被动应对,出现了培训时缺勤、心神不定等状况。有些教师存在功利性思想,只选择自己有兴趣或与专业提升有帮助的内容,关于教育理论、人文素养等内容不够看重。有些重外出培训而轻校本培训,重实践技能培训如医院进修而轻理论培训。
2.从学校层面来看,校本培训在形式和内容上没办法满足教师个性需要
医学院校校本培训存在着培训形式单1、内容缺少革新、效率不高等问题。一直以来医学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着形式趋同、结构单一的问题,忽略了教师终身学习、在职学习的需要特征。在培训内容方面,有些看重对专业常识的培训,而忽略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有些忽略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有些未能体现不同学历、职称的教师的差异性,不可以针对教师多元化、个性化进步的需要;有些不考虑工作职位和培训对象的差异,以致于处于一线教学职位的教师和教学习管理职员的培训内容没不同;有些培训由于内容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考虑到出勤率而使用行政命令等方法,引起了教师的反感等等。
3.从外出培训层面来看,未能达到专业进步的目的和专业能力提高的成效
医学院校依据学校的进步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制定了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和策略,其中包含外派教师到其他高校或医院脱产培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但有关调查显示,培训成效并不理想。第一,有的医学教师对外出培训的认识不到位,纪律观念淡薄,因为各种缘由私自离开培训单位,致使不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些老师对外出培训、进修缺少周密的规划,学习和科研工作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以致成效不明显。第二,在外出培训或进修期间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通常情况下,学校委托进修单位代为管理或让教师自我管理,学校间接管理。但有些教师没按学校的需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上,而是做我们的私事,不可以保证脱产学习的时间,只不过在开学期间和学期末参加学校学习,科研时间和学习成效得不到保障。而进修单位管理部门也缺少对参加进修的教师进行按期、准时地追踪,知道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致使教师置身于进修单位的管理以外。最后,对教师外出培训或进修的成效缺少有效的考核方法。大多数学校都停留在写学习经验、学习笔记、填写培训记录,而对学习的步骤监控和最后成就缺少量化的规范,由此影响了考核的实效性。
2、教育生态学视线下的医学教师专业进步近况剖析
针对医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医学院校一方面要革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成效。其次要促进“教师培训”向“教师专业进步”的理念转变。下大力气推进教师专业进步。目前国内研究教师专业进步的视角不少,本文主要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医学教师专业进步近况。教育生态学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系统内部各种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剖析教育的生态功能及教育生态规律的理论。教育生态学的一个要紧定义就是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对教育产生要紧影响的多元系统,既有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外部环境,又有教师等个体常识结构、教学办法等内在原因的内部环境。从生态学角度剖析医学教师专业进步不可以忽略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
1.医学教师常识结构单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教育生态学强调平衡、协调的理念。依据这一理念,医学教师不只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适当的常识结构、高尚的师德和肯定的人文素养,如此才能适应医学教育的进步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但现在医学院校教师队伍中,多数医学教师从医学院毕业直接走进学校,缺少临床医学技能和经验,常识结构不健全,人文素养较为欠缺,由此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部分医学教师工作量繁重,教学技能和成效有待提升
教育生态学强调有序性、整体性和适应性。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第二年学生在教学医院上课,教学医学的大夫既肩负着繁重的临床工作,又要进行教学工作,大多数医学教师的工作量非常重,如遇突发事件等或许会出现来不及备课、上课迟到等现象。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课内容随便性大,案例引用重临床而轻理论等状况也会出现。这类状况都影响着医学教育生态的有序性和整体性,也折射出医学教师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有些严重干扰了教学成效。因此医学教师的专业进步亟待加大。 3.医学教师缺少教育专业常识,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教育生态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环扣一环,医学教育需要入门知识和专业常识齐头并进,缺一不可。而部分医学教师教育学有关常识较为欠缺,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有待更新,他们所获得的教育理论有关常识主要停留在上岗培训时期,在之后的职业生涯进步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暇更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更新。有些医学教师觉得医学课程比较难,传统教学方法仍具备肯定的优势,在实践中出现了“满堂灌式”讲课、较少互动等问题。
4.医学教师职业进步的特征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专业进步
医学教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其他教师,由于医学教师本身兼有大夫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既需要专业上的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也需要教学上刻苦钻研教学办法,为人师表,并完成科研任务。这种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职业生涯进步方法,总是使医学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不足,职业生涯进步缺少合理规划。加之社会环境重压较大,容易导致医学教师的焦虑和职业倦怠。从教育生态学角度而言,外部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医学教师需要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重视角色转变,达成专业进步。
3、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统筹教师培训与医学教师专业进步
虽然,现在的“教师培训”正渐渐向“教师专业进步”演变。但大家不可以不承认教师培训在教师职业生涯进步中的要紧用途,相反,应该革新教师培训的模式和内容,加大教师培训水平管理和考核,应该以教育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教师培训,将培训看做教育生态系统中要紧的构成,以培训促进步,以医学教师专业进步提高培训的层次。
1.进步多样化培训,满足医学教师专业进步的个性需要
多样化是教师培训的方向,多样化包含:培训渠道多样化、培训内容多样化、培训形式多样化、考核形式多样化。针对部分医学教师学历高,自学能力强的状况,有的理论常识的培训可以使用自学与培训相结合,同时改革培训考核方法。要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整个医学教师专业进步过程,以此激起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将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相结合,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培训多样化。要依据不一样的学历、职称、专业等对教师培训内容、目的进行细分。有条件的院校要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为医学教师培训提供有力支撑。要采取各种灵活方法对医学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提升。要采取按期与不按期、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等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加大实践,重视能力培养。
2.要看重进步医学教师的实践性常识,以满足教师专业进步的需要
以往的医学教师培训过于重视系统的专业学科常识、技能及方案的传授,致使医学教师被动地同意各种与专业有关的现成常识,教师专业进步被异化为简单为获得新常识、技能的过程,因而没办法体现教师的主体用途和能动用途。以培训形式的教师专业进步虽然在一定量上促进了教师学术性常识和技能的提升,却未能有效调动教师自主进步的积极性。除去学术性常识以外,医学教师应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不断进步实践性常识,包含教师的教育信念、人际常识、情境常识、方案性常识及批判深思的常识。
3.拟定培训勉励政策,提高医学教师专业进步的积极性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而言,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生态环境同样要紧。教师专业进步在看重自己建设等的同时,还要加大培训勉励,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进步积极性。要把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与医学教师的营业额考核、薪资规范、晋升相联系。要加大保障机制建设,医学院校要承担大多数培训成本,以使医学教师的待遇不受影响。同时要从医学教师专业进步角度,提升教师对培训工作的认识,提高医学教师同意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培训中打造角逐模式,激起教师的积极性。逐步达成“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总之,医学教师的专业进步是医学院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成就的要紧抓手,医学院校要合理统筹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进步,以培训促进步,提高教师专业进步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