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技巧其实非常简单,但这个办法要一直维持下去,才能在最后考试时看到效果,假如对某一科目有兴趣或者有天分异禀,那样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升,如果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遭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智学网高中三年级频道为你筹备了《高中三年级历史必学三要点总结》,期望帮你一臂之力!
1、第二次鸦片战争
缘由: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借口:修约遭到拒绝时间:1856---1860年
《天津条款》。条款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口通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款》,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2、洋务运动近代化:文明进步程度,主要指机器生产
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封建规范的首要条件下,借助西方一流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1、前期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创办一批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为策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为培养科技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结果:A、洋务运动没使清朝达到富强。
B、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进步。C、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肯定的抵制用途,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肯定的。
1、中国古时候史中国古时候史的历史沿革:
1、原始社会
过渡时期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过渡时期
6、社会主义社会
1、奴隶社会的进步史:
1、夏
2、商
3、西周
4、东周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时期
4、五代十国时期
4、辽宋夏金元时期
5、明清时期
怎么样巧记办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减去3个世纪—再减去3个世纪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不同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怎么样运用政治学原理剖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1、井田制瓦解—致使了“分封制没办法保持下去”—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进步缓慢是什么原因—遭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妨碍
例3、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推进社会进步,需要打造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进步,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规范?中央集权规范的特征?意义?
概念: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实行中央政令。
特征: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后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意义:
有益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步。
有益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进步,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势必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统一全国,打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打造中央集权规范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手段
过: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刑法严苛,赋税沉重,*而亡
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的地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封地有俸禄
3、用途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权势,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皇权和相权之争是什么原因和过程:
缘由:皇帝为*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办法,以达成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光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光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款》
5、汉化政策,
6、加大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进步,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同周围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大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兴盛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擅长用人和纳谏,具备非常强的自我检讨能力,成为古时候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将来历朝的治国方案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方案、“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益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进步,特别是文学的进步
3、社会风尚:促成了常见持久的念书风尚
4、规范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规范一定量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规范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事实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倘若没科举规范设置的独木桥,可能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后进步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
致使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紧急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念书的奴仆而非真的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进步,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常见持久的念书风尚,
4、规范建设上:考试选官方法有肯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少进取精神和革新意识的人,念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妨碍了近代科技的进步,
“百家争鸣”形成是什么原因和影响?
缘由: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升,社会经济进步,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获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很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范围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时候中国科技发达是什么原因和明清落后是什么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时候科技进步的特征?
发达缘由: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兴盛
落后是什么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科技进步缺少社会和生产需要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的束缚,妨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略自然科学的教育,*禁锢常识分子思想,科技进步缺少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妨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进步,没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
东西方科技进步比较:
1、中:看重经验。西:看重实验
2、中:看重综合,西:看重剖析
3、中:看重实用,西:看重理论
4、中:看重服务于农业,西:看重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范围上—都属儒学
倡导—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地位影响—都是古时候哲学的重大收获
不同的地方:
对宇宙的构成,分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道德倡导,“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中国近现代史
1、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进步
6、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时尚
9、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就
十1、人物志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款》开始沦为半殖半封—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款》资本输出为主取代产品输出为主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策略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5、1915—192024年—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024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达成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规范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规范
5、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民主规范和西方一流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规范”—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了三个经历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什么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打造共和国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2024年—首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024年—第二次护法运动
6、1924—1927年—国民*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建党时期
2、—首次国内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
4、—抗日战争时期
5、—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
1、—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2、—八年过渡时期
3、—十年建设时期
4、—十年文化*时期
5、—二年徘徊时期
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