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点击数:503 | 发布时间:2025-02-22 | 来源:www.zaazh.com

    可可以用到的相对原子水平:H 1 C 12 O 16 Na 23 Cl 35.5 Co 59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42分)
    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需要的一项。
    1.化学在生产和日常有要紧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MgCl2溶液可制金属镁 B.可溶性铁盐或铝盐可用于水的净化
    C.在海轮外壳上装上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
    D.“开发借助新能源”、“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升空风韵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热反应都需加热才能发生
    、B.在铁制品上镀铜时,铁制品作阳极,铜盐溶液作电镀液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很难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气体压强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肯定达到化学平衡状况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在足量O2中燃烧,消耗l mol O2时转移的电子数是4×6.02×1023
    B.盐酸和醋酸的混合溶液pH=1,该溶液中c = 0.1 mol/L
    C.1 L 0.1 mol/L NH4Cl溶液中的NH 数是0.1×6.02×1023 D.标准情况下2.24 L Cl2中含有0.2 mol 共价键
    4.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是 B.二氧化碳分子的比率模型是
    C.芳香烃的组成通式是CnH2n-6 D.12C和14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均可表示为
    5.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4H8O2的酯有4种结构 B.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C.乙醇和葡萄糖均能发生酯化反应 D.漂粉精和医用酒精均可用作消毒剂
    6. 单位体积的稀溶液中,非挥发性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越多,该溶液的沸点越高。下列溶液中沸点的是
    A.0.01 mol/L的蔗糖溶液 B.0.01 mol/L的K2SO4溶液
    C.0.02 mol/L的NaCl溶液 D.0.02 mol/L的CH3COOH溶液
    7. 关于常温下0.1 mol/L氨水(pH=11.12)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加水稀释过程中,c:c 的值增大 B. 依据以上信息,可判断NH3H2O为弱电解质
    C. 与pH=11.12的 NaOH溶液相比,NaOH溶液中c 大于氨水中c
    D. 加入少量NH4Cl 固体,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H2OH+ + OH-正向移动
    8.下列手段能明显增大原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 B.将稀H2SO4改为98%的浓H2SO4与Zn反应制取H2
    C.在H2SO4与NaOH两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D.恒温恒容条件下,在工业合成氨反应中, 增加氮气的量
    9. 下列离子或分子可以在指定的分散系中很多共存的是
    A.c=10-13 mol/L的溶液中:NO 、SO 、K+、Na+ B.澄清石灰水中: Na+、K+、CH3COO -、HCO
    C.铁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Fe6]3-、NH 、Cl-、NO D.空气中:SO2、NO、N2、NH3
    10.借助常温下氨气与氯气能发生置换反应的性质,在氯碱工业生产中用氨来检查氯气是不是泄漏,其模拟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烧瓶中会出现白烟 B.烧瓶中会立即出现喷泉
    C.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
    D.烧瓶内氨气与氯气发生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是3:2
    11. LED商品的用法为城市增添色彩。下图是氢氧燃料电池驱动LED发光的一种装
    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处通入O2 B.b处为电池正极,发生了还原反应
    C.通入O2的电极发生反应:O2 + 4e- + 4H+ = 2H2O D.该装置将化学能最后转化为电能
    12. 如右图进行实验,试管中 现象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选项 a b 试管中现象 离子方程式
    A 硫酸 KI淀粉 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呈蓝色 4H++ 4I- + O2=2I2 + 2H2O
    B 稀盐酸 Na2CO3 开始时无气泡,后来有气泡 CO + H+ = HCO ;
    HCO + H+ =H2O + CO2↑
    C 稀盐酸 Na2SiO3 产生白色胶状物 2H++ SiO =H2SiO3
    D 硫酸 滴有酚酞的Ba2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a2+ + OH- + H+ + SO =
    BaSO4↓ + H2O
    13. 下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置废气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此装置可降低致使酸雨的气体形成
    B.装置内发生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C.整个过程的总反应可表示为:2SO2 + 2CaCO3 + O2=2CaSO4 + 2CO2
    D.若排放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排放的气体中含SO2
    14. 下列关于各图像的讲解或结论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A. 由甲可知:热化学方 程式是H2 + O2 = H2O H=﹣241.8 kJ/mol
    B. 由乙可知: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的反应2NO2N2O4,A点为平衡状况
    C.由丙可知:将A、B饱和溶液分别由T1 ℃升温至T2 ℃时,溶质的水平分数B>A
    D. 由丁可知:同温度、同浓度的NaA溶液与NaB溶液相比,其pH前者小于后者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58分) 本部 分共6题。
    15. (10分)合成芳香炔化合物的办法之一是在催化条件下,含炔氢的分子与溴苯发生反应,如:

    甲 乙 丙 依据上式,请回答:
    (1)甲的分子式是 ;丙能发生的反应是 (选填字母)。
    a.取代反应 b.加成反应 c.水解反应 d.消去反应
    (2)以苯为材料生成乙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由丙制备 的反应条件是 。
    (4)符合下列条件的丙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不包含顺反异构)。
    ①分子中除苯环外不含其他环状结构; ②苯环上只有2个取代基,且其中一个是醛基。
    16. (10分)有机物X的结构是 (其中Ⅰ、Ⅱ为未知部分的结构)。下列是X发生反应的转化关 系图及E的信息。
    E的组成或结构信息
    ① 分子中含18O及苯环结构
    ② 核磁共振氢谱有4个峰,峰面积之比是1:1:2:2
    ③ 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

    请回答:
    (1)根据官能团分类,G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
    (2)B与G反应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M,其化学方程式是 。
    (3)A的结构简式是 ;X的结构简式是 。
    (4)F可作为食品饮料的添加剂,它的聚合物可作为手术缝合线等材料。

    由B经过下列渠道可合成F(部分反应条件略):

    N→R的反应种类是 ;R→T的化学方程式是 。
    17.(10分)X、Y、Z、M、Q、R是6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
    元素代号 X Y Z M Q R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02 0.089 0.074 0.037
    主要化合价 +2 +3 +6,-2 +2 -2 +1
    (1)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地方是 。
    (2)X、Y、Q各自形成简单离子,其中离子半径的是 (填离子符号)。
    (3)周期表中有的处于对角地方的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存在“对角线相似”的现象,则M的氧化物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Q和R按原子个数比1:1组成的化合物甲,是一种“绿色”氧化剂。
    ①甲中所含共价键种类是 。
    ②空气阴极法电解制备甲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在碱性溶液中,借助
    空气中的氧气还原得到甲和稀碱的溶液。图中直流电源的a是
    极,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18.(9分) “C1化学”是指以碳单质或分子中含1个碳原子的物质(如CO、CO2、CH4、CH3OH等)为材料合成工业商品的化学工艺,对开发新能源和控制环境污染有要紧意义。
    (1)肯定温度下,在两个容积均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发生反应:CO2 + 3H2CH3OH + H2O △H =﹣49.0 kJ/mol。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 甲 乙
    反应物投入量 1 mol CO2和3 mol H2 1 mol CH3OH和1 mol H2O
    平衡时c c1 c2
    平衡时能量变化 放出29.4 kJ 吸收a kJ
    请回答:c1 c2(填“>”、“<”或“=”);a = 。
    ②若甲中反应10 s时达到平衡,则用CO2来表示甲中反应从开始到平衡过程中的平均反应速率
    是 mol/。
    (2)压强为p1时 ,向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b mol CO和2b mol H2,发生反应CO+2H2CH3OH。平衡时CO的实际转化的比例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①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p1 p2(填“>”、“<”或“=”)。
    ②1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
    (3)治理汽车尾气的反应是2NO+2CO2CO2+N2 △H<0。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通入n:n=1:2的混合气体,发生上述反应。下列图像正确且能说明反应在进行到t1时刻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选填字母)。

    a b c d
    19.(10分) 工、农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中浓度较高的NO 会导致氮污染。工业上处置水体中NO 的一种办法是零价铁化学还原法。某化学小组用废铁屑和硝酸盐溶液模拟此过程,实验如下。
    (1)先用稀硫酸洗去废铁屑表面的铁锈,然后用蒸馏水将铁屑洗净。
    ①除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判断铁屑洗净的办法是 。
    (2)将KNO3溶液的pH调至2.5。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剖析调低溶液pH是什么原因 。
    (3)将上述处置过的足量铁屑投入(2)的溶液中。右图表示该反应过程中,体系内有关离子浓度、p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请依据图中信息回答:
    ① t1时刻前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 t1时刻后,该反应仍在进行,溶液中NH+4的浓度在增大,Fe2+的浓度
    却没增大,可能是什么原因 。
    (4)铁屑与KNO3溶液反应过程中若向溶液中加入炭粉,可以增大该反应的
    速率,提升NO 的去除成效,其缘由是 。
    20. 钴(Co)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为从某工业废料中收购钴,某学生设计步骤如下(废料中含有Al、Li、Co2O3 和Fe2O3等物质)。

    已知:①物质溶解性:LiF难溶于水,Li2CO3微溶于水;
    ②部分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下表:
    Fe3+ Co2+ Co3+ Al3+
    pH(开始沉淀) 1.9 7.15 -0.23 3.4
    pH(完全沉淀) 3.2 9.15 1.09 4.7
    请回答:
    (1 )步骤Ⅰ中得到含铝溶液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将步骤Ⅱ中Co2O3与盐 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填化学式):
    Co2O3 + 6H+ + 2Cl- = 2 + ↑+ 3H2O
    (3)步骤Ⅲ中Na2CO3溶液有哪些用途是调节溶液的pH,应使溶液的pH低于 ;
    废渣中的主要成分除去LiF外,还有 。
    (4)NaF与溶液中的Li+形成LiF沉淀,此反应付步骤Ⅳ所起有哪些用途是 。
    (5) 在空气中加热5.49 g草酸钴晶体(CoC2O42H2O)样品,受热过程中不同温度范围内分别得到一种固体物质,其水平如下表。
    温度范围 / ℃ 固体水平 / g
    150~210 4.41
    290~320 2.41
    890~920 2.25
    经测定,210~290℃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只有CO2,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M= 183 g/mol ]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42分)
    1.A 2.C 3.B 4.D 5.B 6.C 7.C 8.D 9.A 10.B 11.B 12.D 13.D 14.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58分)
    15.(10分)(1)C5H8O abd
    (2)
    (3)浓硫酸、加热(4)24
    16.(10分)(1)羧酸
    (2)
    (3)
    (4)取代
    17.(10分)(1)第3周期ⅥA族(2)O2-(3)BeO+2OH-=BeO +H2O
    (4)①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②正极 O2 + 2e-+ 2H2O = H2O2 + 2OH-
    18.(9分)(1)①= 19.6 ②0.03(2)①放 < ② (3)c d
    19.(10分)(1 )①Fe2O3+6H+=2Fe3++3H2O ②测最后一次洗涤液的pH,若为7,则说明铁屑已洗净
    (2)NO 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强,易被铁屑还原(3)①4Fe+NO +10H+=4Fe2++NH +3H2O
    ②生成的Fe2+水解(4)炭粉和铁构成了无数微小的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20.(9分)(1)2Al + 2OH- + 2H2O = 2AlO + 3H2↑(2)Co2+、Cl2(3)7.15 Fe3
    (4)减少溶液中Li+浓度,防止步骤Ⅳ中产生Li2CO3沉淀。
    (5)3CoC2O4 + 2O2 Co3O4 + 6CO2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