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他们之所以高举反《形而上学》的大旗,其理论缘由在于他们都没弄清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因而割断了古时候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联系。其实,在古时候西方哲学中已经孕育着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在亚里士多德、康德或者黑格尔等哲学巨人的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已经包括着一种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不过这种精神因为历史是什么原因,它们都被种种思辩的浓务遮蔽着。?
关键字:形而上学;深层关怀;人文主义?
当西方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以它的鸿篇巨制完成了形而上学的伟大基业,西方哲学向什么地方去?形而上学是不是从此中断?这是摆在每个西方哲学思想家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每个研究西方哲学的思想家没办法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分成了两股巨流:一股是科学主义,一股是人本主义。但无论是现代科学哲学,还是现代人本主义,它们都是以反形而上学起家的。好像“形而上学”从此就应当终结。哲学的历史应当翻开一页又一页的反形而上学的篇章。?
本文作者觉得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开进来的一种巨大的荒漠,它导引出了当代西方哲学最深刻的危机。正如赵敦华先生在近期出版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一书中所说:“与哲学史上的创造进步时期相比,现代西方哲学没产生综合各种文化形态的体系,没一个独领妖娆的哲学派别。一个个哲学派别的兴衰枯荣,一批批哲学家的熙来攘往,构成一幅幅扑朔迷离的场景。在这个哲学舞台上,斑驳陆离的看法透露出内容的贫乏与重复,新颖时髦的术语遮盖不住模仿的陈旧痕迹,以致罗蒂借用了一句好莱坞的行话形容哲学场景:‘大家每个人都是五分钟的明星’”[1]我以为导致这种危机的思想根源,其根本点还是在于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很多流派疯狂地拒斥《形而上学》的结果,为此想在本文中对这种现象作一种历史的和逻辑的辨析,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很多同仁。
一.问题的指出?
我以为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它们之所以高举反“形而上学”的大旗,缘由在于它们都没弄清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是什么?因为历史进步的很多缘由与人类思维的诸种层面,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在古典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中,它一直被重重的迷雾遮蔽着。一提起“形而上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很多哲人总是都把它与亚里士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这类哲学巨匠的纯粹思辨联系起来,觉得“形而上学”就是一种离得远远的现实生活,离得远远的现实生活的一种“纯粹玄想”。于是他们或者要“还原”,或者要“揭蔽”,或者要“展布”,以打开现实生活为宗旨,以主张个人幸福为目的,纷纷构筑他们的反《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
假如从历史进步的角度讲,这类反形而上学体系的构成可能有某种合理性,但从理论进步的视域看,他们又各自陷入了不一样的误区,其共通的缺点就是在于他们都没窥见到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他们一直无的放矢,或者言不中的。?
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是什么?它的深层关怀是什么?我以为这是一个判断形而上学生死存亡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和古时候西方哲学相互联结的枢纽问题。不正确理解这一问题,也就没办法正确理解西方古时候哲学的本质和它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从而也就没办法把西方古时候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机械地把古时候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分割开来,不是片面的一定一方就是片面地否定一方。?
比如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将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就是这种机械主义者的典型,他之所以在他构筑的《权力意志》的哲学体系中提出要“重估所有价值”,就是由于他片面地否定了古时候西方形而上学的全部理论意义,用“虚无主义”来取代人类的所有哲学文化。[2]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枭雄罗蒂在他那本闻名全世界的《哲学与自然之镜》中提出了一种极端地反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根来自于这种机械论观念。好像传统与现代没任何联系,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完全是一种空谷来音。对传统的西方哲学的断裂、破碎、捣毁、异质是他们的哲学呼喊。很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着回到生活世界、把握现实的人、回到经验直观的“以现实境况为起点”的旗号,疯狂的反对形而上学。但,他们对古典西方哲学的反叛,对形而上学的拒斥,都是瞎子模象,误读了形而上学的深层本质和深层关怀。为了驳倒他们拒斥形而上学的怪论,目前让大家来看一看在古典西方哲学,即传统形而上学上笼罩着的重重思辨的浓雾中到底隐藏着什么??
二.在思辨《形而上学》的宏伟体系中黑格尔暗筑一条通往现代哲学的道路。?
的确黑格尔哲学不愧为思辨哲学的顶峰,他完成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这是历史给予他的伟大使命。但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决不仅仅是对过去哲学的回顾和总结。由于,他有一句名言“但凡现实的都是适当的,但凡适当的都是现实的”。就此而言,大家以为黑格尔决不会真的糊涂到觉得历史上所有哲学都凝固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哲学因此就终结了。虽然黑格尔常常自己也自我夸耀,他的哲学是以往所有哲学的总结,但辩证的思想却使黑格在他完成了的传统形而上学体系中暗筑了一条通达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的道路,仅管这条思想的道路在黑格尔那里是不自觉的,朦胧的。但“山雨欲来风满楼”,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中的确劲吹了一股现代哲学的思想之风,这是不以黑格尔的意志为转移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所做出的精彩的解剖就导出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原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与前两个原因在黑格尔那里的势必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原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原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原因是形而上学的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原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3]
不谋而合,列宁在读黑格尔《逻辑学》时也摘录了如此一段话:??
“在这里,……应当把定义看做不是自我意识的悟性的活动,不是主观的悟性,而是既构成自然阶段又构成精神阶段的自在和自为的定义。定义出目前生命或有机界这一自然阶段上。”列宁在旁边批注:《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的“前夜”。》[4]
虽然黑格尔是以他的《逻辑学》涵括所有哲学意识,但黑格尔把人的生命也包涵在他的《逻辑学》中。列宁就此写道:“把生命包含在逻辑中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天才的……”[4]往后列宁还指出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转弯抹角地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甚至部分地变成了唯物主义。”[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和列宁所说的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的“前夜”就是深刻隐藏在黑格尔思辩的哲学体系中的现代哲学精神。虽然传统的“形而上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甚至可以说终结了,但历史的进步和哲学的进步是不会中断的,在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思辩中传出了现代哲学的跫音。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沿着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踏上了现代哲学的道路。这是为何?由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黑格尔思辨的《形而上学》所研究的人并非某些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描述的那样完全脱离了人的具体生活,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实体。恰恰相反,黑格尔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说明了人的具体的历史性的存活,这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一书中在比较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人学思想时所说:“在这里,和黑格尔比较起来,费尔巴哈的惊人的贫乏又使大家诧异。黑格尔的伦理学或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法哲学,其中包含:抽象的法,道德,伦理,其中又包含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在这里,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法律、经济、政治的全部范围连同道德都包含在这里。在费尔巴哈那里状况恰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关于这个生活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讲到,因而这个人一直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5]?
只须大家认真地全方位地研究黑格尔哲学,大家会发现黑格尔对人所存活的世界的描述,远远超越了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的自我吹嘘。不过有一点不一样的是黑格尔的描述是宏大的,整体的,历史具体的;而后现代主义“大师”们的描述却是琐碎的、孤立的、卑微的,片面的;他们所说的“现实性”才是真的的“非现实”。仅管某些后现代主义大师打出了反对“宏大叙事”的旗帜来反对古典形而上学,但离开了宏大叙事,那样哲学就只有去追求薄弱,平时的、简单的“语言游戏”了。如此势必把哲学变成一种玩物和工具,根本丧失了哲学的真实内涵。不过在这里大家还应当把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生活与所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所说的现实生活严格区域分开来,由于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生活,是一种以人类的劳动为存活条件的具体历史的存活。在《巴黎原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存活过程。”[6]而后现代主义哲学所说的“现实”却是一种人没办法
把握的“存活游戏”,是人没办法摆脱的烦恼、孤独、恶心和死亡的世界,人的现实生活的世界和人对现实的认知,对人说来只不过一种幻想,有如后现代主义大师雅克·拉康的魔镜。关于这一点褚孝泉先生在“穿越拉康的魔境”一文中已经指出:“人的自我既然是打造在自欺欺人的虚幻基础上的,那样,因为自我功能在人与世界的关系 中起着中心有哪些用途,这种不真实认可的结构一定同时主宰了人对常见常识的认知。也就是说,人的常识——包含科学——的根源是一个幻像。”[7]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大师却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帜,大喊大叫“回到日常去”,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欺欺人么?其实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才是一种真的的人道主义,是所有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望尘莫及的,这正如黑格尔在评价康德《批判哲学》时所说:通过康德的“理性批判”,“终于使人类登上了一座哲学高峰”。“哲学家论证了人的尊严,人民将会享有这种尊严,将不再只有受践踏的权利,而是通过自己去争取人的权利。”[8]黑格尔说:“所有些人都是有理性的,因为具备理性,所以就形式方面说,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性。”[9]“自由是人的本性”,这就是在黑格尔思辨形而上学的浓雾中深藏着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
三.回到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追本溯源,在古希腊那里,大家找到了亚里士多德。由于正是亚里士多德第一完成了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建构。今天大家读到的《形而上学》这本书,就是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是古希腊哲学的一部百科全书。因为历史是什么原因,大家见到的这一部书亚里士多德在其中集中全力地探索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世界产生的本源和依据与它赖以形成和进步的规律,“实体”和认识世界的范畴体系,等等。但作为亚氏《形而上学》一书的深层本质是什么?它的深层关怀是什么?却极少有人认真研究。假如孤立起来研究《形而上学》大家完全可以把亚里士多德认定为一,可以毫不犹豫地称之为吕克昂讲座上的第三哲学。”[10]
我以为苗先生研究亚里士多德“思辨哲学”的办法具备最强的独创性,他不是孤立地考察亚氏的《形而上学》”而是把亚氏的《形而上学》与他的《物理学》和《人事哲学》联系起来考察,这种考察办法势必展示出亚氏《形而上学》所张扬的思辨是一种真的的人文主义的精神。理解“思辨”就需要把握“to auto”这一核心,那样形而上学的思辨势必从外面反观自己,从客体回到主体,回到“人”这个自己。《形而上学》的真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就在“to anto”中锋芒毕露。“存在之所以为存在”这一《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原初规定,离开了“人自己”还有哪些意义呢?由于“之所以”是人对“存在”的追向。其实《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就是“物理学之后”,后来衍生为智慧之学,或第一智慧。然而,正如苗先生所指出的:“智慧这个词,据了解来自光,它通过基督教的经书,而获得了更高的神圣。然而在希腊哲学文献里还是十分通俗化,大家把最完满的德性,最娴熟的技术、最精准的科学都称之为智慧,拥有如此德性的人称为智者。”[10]然而古希腊的智者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难道这不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吗?其实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论述到“爱智”时指的并非一种为目的的求知,而是一种对常识的自由的探索。他说:“大家追求它并非为了其他的功用,正如大家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别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只是为了自己而存在。”[11]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的最自由的科学就是《形而上学》。它深深地浸透在亚氏的全部哲学之中,这也是正是亚氏《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
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的很多流派大声疾呼:思辨哲学应当解构,形而上学本体论无用,由于哲学应当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人的最大幸福。然而不无讽刺意味的是苗先生说:
“在合乎德性的达成活动中,思辩是最大的幸福。思辨是理智的德性,理智是人的最高贵部分,是主宰和向导,是大家各部分中最神圣的。思辩就是这合乎本己德性的达成活动。它最为经久,最为快乐。”?
“哲学以其纯洁而经久,而有惊人的快乐。”[10]
这无疑是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诸种流派一记响亮的耳光。?
哲学是理性的事业,思辩是生活最大的幸福,最经久的愉快。?
四.康德哲学的启示?
其实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和批判并非某些现代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创造和专利,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有形而上学产生起就有对它的反抗。古时候希腊的高尔吉亚就不说了,就是在近代哲学中,休谟第一举起了批判形而上学的大旗。在休谟之后,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祖,依曼努尔·康德又给了《形而上学》致命的一击。但说来又非常奇怪,康德这一致命之击的结果却使康德在欧洲哲学史上打造了一座可与黑格尔哲学体系比美的庞大的“批判形而上学体系”。这的确是一种怪圈,但也显示了形而上学的强大生命力。以致康德在他最后一本著作《实用人类学》中,道出了《形而上学》的科学人类学本质。?
今天,让大家来回顾康德的《三大量判》,与其说康德的功绩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完成了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不如说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完成了人类道律自律的先天律令,正如康德所说:“自由”乃是他“思辨理性体系整个建筑的拱顶石”。康德的哲学革命可以归结为他对自然与自由,科学与道德进行的新的探索。这种探索的之所以可能是在人类文静复兴年代崛起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卢梭和洛克等哲人的启蒙思想深刻影响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这种探索的结果,使康德得出了哲学就是最自由的知识的结论,正如谢林所说:“朝霞随着着康德升起”,“自由贯彻全部哲学而一直。”[12]但康德的探索也并非空谷来音,它是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到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种历史延续。康德批判哲学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哲学习历史进步的势必产物,矗立在康德批判形而上学体系上的是一干永远飘扬的人文主义大旗:人是目的,不是方法。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的深层关怀由此显露毕竟,以致康德自己觉得他的整个先验哲学体系都在着力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我所能知者为什么??
2.我所应为者为什么??
3.我所可期望者为什么?[13]?
在康德生命的晚年、他又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觉得“人是什么?”乃是统摄所有其它哲学问题的核心。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说,人是追求幸福的有理性的动物,由于“幸福乃满足吾人所有所有愿望之谓,就愿望之杂多而言,扩大的满足之,就愿望之程度而言,则增强的满足之,就愿望之延续而言,则历久的满足之。自幸福动机而来之实践的法则,我名之为好用的,其除“以其行为足值幸福之动机”以外别无其他动机之法则——设有此一种法则——我则名之为道德的。前者以“吾人如欲到达幸福则应为什么事”劝告吾人;后者则以“吾人为具备享此幸福之价值起见,需要怎么样行动”命令吾人。前者依据经验的原理;盖仅借经验,我始能知有什么渴求满足之愿望,与所能满足此等愿望之自然缘由为什么。后者则置愿望及满足愿望之自然方策等等不考虑,仅考虑普泛所谓理性的存在者之自由,及此种自由所唯一由以能与幸福分配相和谐之势必的条件。故此后一法则,能依据纯粹理性之纯然理念而先天的知之。”[13]?
康德的“人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上不止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的追问,而且又是一种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的大圆圈运动,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自我陈述式“认识你一个人”,到近代哲学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性思想,与现代哲学帕斯卡等人“我是哪个?”的忧思,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哲学人类学之梦。?
但,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和反叛,其哲学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想用姚大志先生在《现代之后》一书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准确地表述它,姚先生说:“假如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启蒙哲学的本质,那样大家可以借用尼采的名言:上帝去世了。假如同样用一句话来表达后现代主义的实质,那样大家可以引用福柯的思想:作为主体的人去世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任务就是终结关于人的神话,就是祓除启蒙思想中人类学之梦。但没主体的哲学道路并非一条坦途。启蒙之前,基督教神学是最高权威,评价所有的规范是上帝而不是人类拟定的,所以它们是“客观的”。启蒙宣布“上帝去世了”之后,其地方由人来代替,评价标准是作为主 的人的确立的,从而它们也就变成“主观的”。后现代主义消解主体之后,任何标准都没了,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由此势必陷入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是一种关于常识的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关于实践的相对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的批评中,启蒙的两个伟大理想伴随主体的死亡而烟消云散了。”[14]然而在哲学主体性死之之后,哲学所面临的是一种那种情况呢?“由于后现代的作品没了寄托的主体,所以它们都是平淡的、轻飘飘的、没个人情感的。正如詹姆森所说,每一首古典乐曲都是独特的,并让人耳目一新,而所有些时尚音乐都是雷同的,并似曾相识。”14]?这种情况与赵敦华先生陈述的当代哲学的危机是多么相像啊!然而,哲学作为对人的存在的自我意识是从来不会在历史文化中消失的。从古时候形而上学对存在的追问进步到现代哲学对人的存在的追问,这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一种在变化进步中把握人的存活状况,在事实上,它仍然是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追思。海德格尔觉得存在论上的真理是存在者的状况,情景。因此,它用“此在”这个范畴来构筑它的形而上学宏大篇章。詹姆森则觉得“主体性为现代文化提供了独特的风格和个人特点”。[14]形而上学在历史上的进步只能奏响它向人性本质的深层探索,向人的主体性的深层探索,而决不会消灭“形而上学思辩”本身。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某些大师想斩断形而上学的历史传统,但,有一名著名的美国学者杜维明却说:“传统对现代性并不是只不过起着抑制用途。恰恰相反,它们既是束缚力,又是加大力,能在任何特定的社会勾画出现代性的特有轮廊。因此,当大家讨论现代化的进程时,把传统弃置为无用的残余范畴,这在思想上是幼稚的,在办法上是不对的。确实,现代化是一个极为不一样的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同质的、全方位西化的过程。为了了解这一点,大家有必要研究现代性中的传统。”[15]我以为要真的使当代哲学沿着健康道路的进步,哲学的任务不是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而是研究、探索、继承发扬光大传统的形而上学中所包孕的现代性哲学原因,正如大家把自由理解为现代哲学的基本需要一样,但自由又有各种各样的区别,比如有法治自由、人身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等等,而西方古时候经典形而上学大部分都是以哲学的本源存在或本体存在的方法来追问和探索人类的自由,其实这才是一种真的自由,是从根基进步出来的自由,是自由的终极本质。所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自由观,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因此,无论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派别怎么样五花八门,看法怎么样分歧别类,其实他们都不能离开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康德批判形而上学体系所留给后世哲学的哲学话语语景。?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参见:姚定1、理性的殒落——论尼采的《权力意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第1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马克思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重写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黑格尔信件集》?德文版.译文转引自《念书》?1982年第5期:《在合理为现实之间》??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哲学研究》.1998第12期.?
[11]《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黑格尔通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
[14]姚大志:《现代之后》[M]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15][美]杜维明,《超超启蒙心态》[J]《哲学译丛》2001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