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物理要点

点击数:665 | 发布时间:2025-03-12 | 来源:www.quagic.com

    高中三年级学生非常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要紧的生活选择,是不是考虑了解了?这对于没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怎么样度过这要紧又紧张的一年,大家可以从提升学习效率来着手!智学网高中三年级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上册物理要点》,期望你好好学习,圆金色6月梦!


    1、受力剖析,总是漏“力”百出

    对物体受力剖析,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最基本的常识,剖析办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剖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一直,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剖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辨别,最易错的是受力剖析总是漏掉某一个力。在受力剖析过程中,尤其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剖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总是就是由于剖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还要说明的是在剖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办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含静摩擦力,由于它具备“隐敝性”、“不定性”特征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常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困难程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强。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状况全部包含进来,建议高中三年级党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静摩擦力,但总是在计算时又等于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重压未必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借助假设法判断,即:倘若没摩擦,那样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要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一直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未必成对出现。其中一个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一直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状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

    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未必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

    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

    也会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建议结合讨论“一对相互用途力的做功”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因为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可以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有哪些用途力可以突变),所以在借助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与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剖析,即有速度的情形。

    4、对“细绳、轻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受力剖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要紧物理模型,应该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缩短方向,而轻杆出现的状况非常复杂,可以沿杆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方向,要依据具体状况具体剖析。

    5、关于小球“系”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

    这种问题总是是讨论小球在点情形。其实,用绳子系着的小球与在光滑圆环内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绳子的拉力为零,圆环内壁对小球的重压为零,只有重力作为向心力;而用杆子“系”着的小球则与在圆管中的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速度为零。由于杆子与管内外壁对小球有哪些用途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会为零。还可以结合汽车驶过“凸”型桥与“凹”型桥情形进行讨论。

    6、对物理图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可能从图像中读取有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伴随考试试题进一步革新,目前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时间、位移(或路程)-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认识图像的办法就是两步:一是必须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二是必须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质状况结合起来。(关于图像各种状况大家已经做了专项练习。)

    7、对牛顿第二定律F=ma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

    2、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可以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常常出错。主要表目前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3、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需要学会的重点实验,特别应该注意:

    (1)注意实验办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水平的关系等;

    (4)注意数据处置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借助“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缘由剖析。

    8、对“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

    这里应该注意两点:

    (1)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一直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愈加小,速度愈加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最后速度即“扫尾速度”就是vm=P额/f。

    (2)要认清这两种状况下的速度-时间图像。曲线的“渐近线”对应的速度。

    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用途下做变加运动时,有一个要紧情形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即有一个“扫尾速度”,这在电学中常常出现,如:“串”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一同用途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重力与随速度变化的安培力有哪些用途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极值的时刻。凡有“力、电、磁”综合题目都会有如此的情形。

    9、对物理的“变化量”、“增量”、“改变量”和“降低量”、“损失量”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研究物理问题时,常常遇见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的功总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小伙伴们总是会随便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紧急错误。

    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而不是错误地将“增量”理解增加的量。显然,降低量与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

    10、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追遇”问题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考试中非常容易见到,但考生在这种问题则常常失分。容易见到的“追遇类”无非分为如此的九种组合: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显然,两个变速运动尤其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

    虽然,“追遇”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必须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另外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除借助数学办法外,总是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V-t”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取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

    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追遇类”。还有在处置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办法。如,两处于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近期,当问到何时它们首次相距最远时,的办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觉得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首次相距最远时间就等于低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半个周运动的时间。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水平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看法是正确的,*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即:水平大的小球下落快是不对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哄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摩擦,将维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是什么原因,*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力是保持物体运动是什么原因。同年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假如没其它缘由,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觉得只有在肯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察看-假设-数学推理的办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摩擦,将维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年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假如没其它缘由,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大家依据平时的察看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借助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办法发现冥王星。

    11、国内宋朝创造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水平比(火箭开始飞行的水平与燃料燃尽时的水平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叫做近代火箭之父,他第一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定义。多级火箭通常都是三级火箭,国内已成为学会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十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携带尤里加加林首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打造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4、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借助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