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

点击数:486 | 发布时间:2025-03-20 | 来源:www.keyingsu.com

    正向考虑的力量,胜过一个负面思想的力量数百倍,那会减少大家某种程度的忧虑。而哀愁像婴儿一样,会慢慢被养大的。记住:别携带哀愁入睡,想想明早天边的彩虹吧。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期望可以帮到你!

    常识目的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知道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知道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的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起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法办法,使学生获得学习常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第一,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备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国内和西方国家不一样的四季划分办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后,指出国内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需要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学会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区域向高纬区域降低的规律。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缘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察看和剖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地方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借助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地方变化入手,剖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址,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很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策略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常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地方,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解说: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天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剖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状况。

    3.解说: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区域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长昼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区域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国内在四季的划分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办法与国内气候愈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解说:欧美国家和国内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是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长、太阳高度高的季节定为夏天;将一年之中白昼短、太阳高度低的季节定为冬天;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天或秋天。不一样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国内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国内气候愈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国内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解说: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备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区域向高纬区域降低的规律,它是大家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字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教学目的

    1、知道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是什么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势必联系,知道地方时与区时有什么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第一要讲清地方时的定义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导致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常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程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题。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说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讲解;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缘由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用途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解说,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定义,并且需要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掌握怎么样分辨晨线和昏线。下面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与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伴随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存活和进步。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提问方法: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法:学生借助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演示:借助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解说: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定义,1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维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解说:在经度不一样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区域,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导致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非常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事实上,世界各国依据本国的具体状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使用一些特别的计时办法,如半区时等。

    3.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训练: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一样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地区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解说:因为海潮的顶托用途,长江入海口处形成海量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大家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因为泥沙持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要紧用途。因为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肯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为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

    1、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缘由

    2、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了解如此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什么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维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事实上没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什么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孩子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孩子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什么新变化?

    3、除去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有哪些用途?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要紧影响?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如何产生的。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