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质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依据教学需要撰写教材,借用教材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高中三年级上册地理教材5篇》期望可以帮助到大伙。
1.高中三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篇一
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
知道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学会流水侵蚀用途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知道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学会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办法
依据资料,可以剖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用途的差异。
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可以剖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征。
教学重难题
1.流水侵蚀用途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剖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不同。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施
2.高中三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篇二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地区的特点
2.以两个地区为例,比较剖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进步的影响
3.以某个地区为例,比较剖析地区不同进步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剖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进步的影响
2.剖析地区不同进步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题:
1.地区的特点
2.以两个地区为例,比较剖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进步的影响
大家的生活与地区密切相联。比如,大家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大家常常听到省、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地区的术语。你了解什么是地区吗?地区有什么地理特点?
1、地区的意思
1.地区的定义: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办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地区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层次性。即地区是有等级的。地区既是上一级地区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地区。比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区域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既是福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差异性。指地区与同级别地区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地区等级越高,地区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地区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地区等级越低,地区本身简单,地区内同一性大,地区间差异也小。比如国内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依据气候等要点有什么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区域和北方区域。
整体性。指地表地区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地区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地区同一性是什么原因。
可变性。第一是指地区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些地区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部分地区的边界具备过渡性质,如干湿区域。第二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大家研究地区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一样的区划策略。
每个地区都具备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地区进步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家第一学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进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进步的影响
每个地区都具备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地区进步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含: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大家生产、生活特征差异;地区的进步水平、进步方向等差异。大家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进步的影响。
3.高中三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篇三
常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定义,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架构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种类。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办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剖析地质架构的基本种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3.通过剖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进步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看法。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质的看法,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题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种类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题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4.高中三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篇四
1、教学目的:
1.常识与能力:知道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点。
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办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剖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对地理常识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难题: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
2.教学难题: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是什么原因,地方时差计算办法。
3、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了解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这样。
解说: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知道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
太阳在空中是如何运动的?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什么样的规律?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因为地球自转可以致使什么地理现象?
剖析问题:昼夜更替是什么原因?
考虑: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
计算:国内东端约在135°E,西端在73°E,当在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4、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国内东端约在135°E,西端在73°E,当在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5.高中三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篇五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总结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征,简要剖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学会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掌握总结总结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征。
教学重难题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征
难题: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办法,察看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表示什么意思地形。大家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地方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氛围。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点海拔高度。
引导:依据以上的读图剖析从地方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征
板书:地势起伏非常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非常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察看不同两图:
学生读图总结: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征。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要紧原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海量,察看河流的地方、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总结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征。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来自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来自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什么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种类,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
为何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地方、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是什么原因。
剖析亚洲气候特征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导致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地方和海陆地方的影响。夏天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假如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天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假如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备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国内性气候分布广的特征。
亚洲分布面积广的气候种类—温带国内性气候,得出另一特征—国内性气候分布广
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些气候种类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征,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剖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国内性气候分布广。
过渡:为何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什么原因的影响?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原因,除去纬度地方和海陆地方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原因,但主要的是纬度地方和海陆地方。
教育学生剖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种类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种类。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国内性气候分布广的特征,但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种类,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