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点击数:862 | 发布时间:2025-05-18 | 来源:www.ruyulai.com

    地方性银行 业务结构 银行绩效

    1、引言

    现在国内正处于经济由过去高速增长回归平稳的“经济新正常状态”,在严峻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也步入了具备自己特点的进步“新正常状态”。地方性银行作为国内商业银行的有生力量,凭着着审批环节少、决策链条短,以满足地方中小微型企业、城乡居民的金融需要为切入点的特征,对地方经济、企业进步发挥了愈加要紧有哪些用途。截止2015年底,国内拥有2436家地方性商业银行(133家城市商业银行、859家农村商业银行、71家农村合作银行、1373家农村信用社),总资产473310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23.74%,并存在占比逐年升高的趋势。但受经营地区单一,市场占有率低,资产水平差,革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的限制,在经济新正常状态下面临了更大的冲击。存款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要紧指标。那样,在国内外商业银行的角逐下,地方性银行怎么样通过优化业务结构,从而提升其经营绩效的研究,对于地方性银行乃至地方经济的进步都有着要紧的意义。

    2、地方性银行业务结构对绩效影响的机理剖析

    银行绩效,既包含收入规模,也包含运营的风险,因此,本文从盈利性与安全性来亨利地方性银行绩效。下面,本文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存款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剖析其对绩效的影响。

    (一)存款业务对绩效的影响

    存款业务是地方性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运营的要紧基础,包含活期存款、按期存款、储蓄存款等。由于存款业务面对的服务群体是广大的个人和公司群体,其广泛性、多样性、分散性的特征,可以使银行以极少的本钱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收益空间,提升了运营的安全性。存款也是贷款投资、个人投资理财的基础,存款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资产业务资金的投入,并且因为国内利率的固定性,利率变动所带来的分险也大大减小,从而提升了银行运营的安全性。伴随移动支付的兴起,现在国内地方性银行存款业务量降低,并且存款业务活期存款占比较高,尽管活期存款本钱最低,但因为其流动性的特征,使其不拥有按期存款所具备投资性,一定量上限制了资产业务的拓展,从而影响了银行运营的盈利性。

    (二)资产业务对银行绩效影响的理论剖析

    资产业务,是一个银行借助自己资金获益的活动。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以放贷业务和投资业务为主。伴随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模式的火热,资产业务在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地位越开越高。国内地方性银行主要服务于中小微型企业,而中小微型企业常见存在资金短缺、信用较低的问题,活跃的中小微型企业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进步很多的贷款业务,但却非常大程度增加了信用风险,减少了运营安全性。投资业务,即证券投资业务,银行透过购买国库券、公司债券等有价证券进行获利的一种业务。国库券有着安全、较高收益的特征,公司债券依据不一样的风险评级有着不同利率,一般收益较高。所以投资业务占比的增多,技能增加银行的收益,又能相应减少银行的风险指数,提升安全性。

    (三)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一般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比如,商业银行借助业务、技术、信誉等,以代理人的身份代理承办委托事情,提供金融服务的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不同于普通利息收入需要较高资金储备的特征,中间业务占用资金少,经营本钱低,是借助自己现有些技术、信息和劳务向客户提供服务。因此,中间业务的有效拓展,有益于银行运营盈利性、安全性的提升。但,中间业务对于国内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讲是个新的挑战,因为不一样的中间业务有着不一样的风险等级,不同等级的中间业务存在不一样的风险,地方性商业银行相对应风险管理体系也存在缺点,面对中间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发现、处置还存在不足。因此,尽管中间业务的拓展提升了银行运营的盈利性,却减少了安全性。

    3、建议

    现在国内地方性商业银行还主要依赖资产业务获利,很多银行把中间业务看出银行主营业务的附属业务,也没相应的风险管理手段,不利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健康进步。同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脱媒”现象更加紧急,地方性银行要想在夹缝中求存活,就要拓宽我们的盈利途径,而不是单一的依靠信用贷款盈利。

    因此,第一,国内地方性商业银行应重视业务结构的优化,促进多样化、特点化进步,由资产业务应向单一性信贷、革新型信贷业务转变。第二,地方性银行一般在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上不及大型银行,所以存贷业务上就要具备自己特点,同时大力进步中间业务,打造完善风险管理手段,扩展银行的盈利方法。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