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与评价机制研究

点击数:264 | 发布时间:2025-05-26 | 来源:www.zqg8.com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7)11-0110-03

    1、引言

    审计作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最后一道屏障和经济社会良性进步的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审计从业职员的职业胜任能力与行业专长的需要也不断提升。因此,大学卓越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教育至关要紧。Bryan Howieson、Phil Hancockb等人(2014)调查发现大学基础教育并没看重审计从业职员的角色和责任,使得人才培养成效与人才市场的需要存在差距,这也是审计期望差(aupt expectation gap)产生是什么原因之一。Timothy J. Fogarty、William H. Black(2014)研究发现审计学术界与包含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及行业(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内的审计实务界存在交流隔阂,指出了大学专业教育与实践相离别的事实,强调审计专业教育与实践的融合或有助于卓越会计人才的职业进步。程翠凤、卢新国(2014)从地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出发,将它较综合性大学及财经院校相比,指出高校要提升专业竞争优势,达成持续进步须转变办学理念,改革和革新人才培养模。何芹(2009)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审计实践教学形式及其有效的管理模式,为其他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参考。李素萍(2011)从理论与应用角度发现审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高校审计实践教学进行多维模式的优化整理。梁慧媛(2012)对审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组织方法等展开研究,提炼出将审计学、审计实习(实践)两个课堂有机结合的革新教学模式以提升审计及实践教学的水平。谢志明、易玄等(2016)剖析了15所国内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近况,指出审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实践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相应资源环境为支撑,围绕这三大要点拓展。现在,很多学者对于审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案例”的传统模式层面上,鲜有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pt)未来发展趋势,提升学生审计理论逻辑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教学成效评价的系统研究。对于融入“卓越计划”的审计教学模式,其研究时间并不长,在其效果评估机制打造方面更是鲜有研究。本文将结合教育部文件精神,对卓越会计人才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体系模型及其评价机制的构建,不只对审计教学策略的健全、审计教学模式的改进与评价具备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国际化审计人才的培养具备要紧现实意义。

    2、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体系模型的??建

    (一)卓越会计人才内涵分析

    为顺利推行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教司过去明确提出要研究拟定包含卓越会计师(Excellent accountant)在内的教育培养推行策略。裘益政、许永斌(2014)觉得,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包含通用、行业和学校3个层次,推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高校应考虑会计人才需要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特点,拟定培养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为明确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实务历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行动成本)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该指南适用于任何拟成为或已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个人,与有义务培养注册会计师的各类组织和机构。依据王庆石等(2013)对卓越会计人才的基本素质的研究成就和经济社会进步对审计人才素质需要,大家界定卓越会计师人才应该拥有职业道德责任、应用实践、革新服务及国际合作等4个可观测的特点。职业道德责任是指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维护公众利益的进取精神。应用实践是指培养的卓越人才应具备职业判断、舞弊剖析、确认与咨询等理论运用于不同行业商业环境的实践能力。革新服务是指培养对象应具备发展革新理念,为利益有关者的决策提供可信任的支持。国际合作是会计服务“走出去”策略背景下提出的素质需要,需要卓越人才熟知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拥有国际角逐与协调能力。依据人才培养的素质特点,要培养出可以胜任审计、审阅及其他鉴证与非鉴证业务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就需要打造肯定的培养标准体系,用以指导培养过程和培养环节的推行。具体包含道德素质标准、专业常识标准、职业技能标准。

    (二)审计教学体系模型构建

    审计有关的课程包含审计学基础、注册会计师审计、工程审计、内部审计学、金融审计与环境经营审计、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专题等。审计学有关课程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性强,实践需要高。审计目的、审计认定、审计证据、审计程序与审计结论等定义之间的思维及实践操作的逻辑性非常强,以至于审计被觉得是一种“侦破性”的工作(张龙平,2014)。依据风险导向审计实务的进步与各高校卓越会计人培养的特点需要,可构建审计教学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将审计人才的4个素质特点与3个人才培养标准贯穿在整个审计教学过程的3个阶段:即基础学习阶段、专业实践阶段、综合提高阶段。

    1.基础学习阶段。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填鸭式的课堂灌输为主,而新的审计教学体系应在传统模式上革故鼎新,可采取4种方法进行教学:(1)目的导向式,即摒弃教程课堂讲授方法,由教师启发学生从问题结论向问题起因追溯的双向式教学;(2)问题导向式,即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具领会计问题来培养实质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3)自学教学式,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框架解说,分析重难题并答疑,以此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力的教学方法;(4)案例教学式,通过案例剖析,学生讨论,师生交流,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并解决,进而提升学生剖析能力的教学方法。此阶段是体系之基石,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该过程中可实行双语教学,或同步开设会计英语课程来促进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2.专业实践阶段。该阶段对学生审计专业胜任能力与实质操作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对卓越人才的“应用性”素质培养起到了至关要紧有哪些用途。专业实践依据地址与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前者旨在培养学生审计基本技能,以个人为实验单位,在审计模拟实验室完成。该过程主如果进行审计专业常识的运用,剖析财务数据,编制各类审计工作底稿,判断财务报表是不是合理、真实、靠谱并出具审计结果报告等基础实验项目。后者则以积累学生实质工作经验为目的,通过参与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项目的风险导向审计步骤,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会职业技能,真的做到学以致用。

    3.综合提高阶段。具备高标准的个人素质是卓越人才的内在需要。卓越者源于一般又超越一般。此阶段旨在通过项目设计与研究来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交流来增强学生“国际化”素质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如案例大赛、挑战杯等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优势。

    3、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体系评价机制研究

    审计教学体系评价机制既是卓越会计师人才水平的保障,又是持续改进审计教学体系要紧首要条件。评价过程包含平时评价与集中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多种形式。评价主体应由多方参与,由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与课程教学评估专家一同完成。评价机制主要由3大模块构成。

    (一)平时教学考核模块

    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效与师资力量的双重考核,课程成绩评定采取结课后的考试(查)分数占比+提交的案例剖析或实践操作成绩占比的形式对最后课程得分进行统计。通过对任课教师学历、教师的有关职业历程与资格等方面对教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评价模块

    该模块主要通过专家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调查对学校课程大纲设计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适用性、课堂教学成效等进行评价。

    (三)人才水平评测模块

    该模块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用人单位反馈”形式结合卓越人才培养的4个素质需要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具体量化指标可依据各高校实质状况进行设计。如职业道德责任可通过工作主动性及完成状况、是不是遵守法律法规、是不是严守职业操守等来衡量。应用实践可从审计专业常识学会程度、对工作单位及被审计单位知道程度、对审计准则变化敏锐程度与新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革新服务可通过想象力、洞察力、剖析力、?|疑精神、预见力等作为参照,国际合作则可采取外语能力测定、国外交流或外企实习历程等作为评判指标。评价机制结构如图2所示。

    如图2,三个模块紧密结合,分层推进,最后以具体量化指标落到实处,以此保障了评价结果的综合性、具体性与实质性。通过具体量化指标评判,层层向上综合反映,又可发现教学培养体系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健全。

    4、结语

    卓越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本文构建了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体系与评价机制,对高校审计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成效评价提供了参考,但伴随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高校的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机制仍需不断健全。怎么样依据高校自己卓越人才培养的特点与愿景持续改进审计教学体系与评价机制,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