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音乐通感体验的实践与感悟

点击数:765 | 发布时间:2025-06-14 | 来源:www.medlth.com

    G623.71 A 1005-6009(2017)33-0049-02

    梁华,江苏镇江教育局教研室(江苏镇江,212000)音乐教研员,高级教师,镇江学科带头人,苏少版《音乐》教程副主编。

    在音乐教学中,以“通感”为基础的音乐体验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的要紧组成部分。它在重视音乐课程“实践性”“人文性”“审美性”的同时,力求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现在,对于“音乐通感体验”已有很多富有实效的实践和研究,但怎么样进一步深化,怎么样更好地发挥“通感”有哪些用途与价值,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1、体验活动由外向?龋?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要让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音乐通感体验,教师需要特别看重其听的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只有在听的过程中,融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才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音乐通感体验。

    “听”作为体验和表现音乐不可或缺的能力,主要可从激起想象、集中注意力、进步记忆能力三方面进行培养。

    1.激起想象。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用儿童的语言启发学生。如: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演唱苏少版《音乐》一上《小树叶》时,教师应将树叶飘落的情景与歌曲的力度、速度、旋律、步伐、内容等相联系,并进行音乐化、艺术化的呈现,让学生入情入境。学生有了音乐意象,参与视觉、听觉、动觉、声觉联动的音乐体验活动时,理解和表现起来就会更主动、自然,更易产生共鸣。

    2.集中注意。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参与音乐通感体验活动时总是会由于各种缘由,游离于音乐以外,出现纪律涣散等状况。教师从接手班级的第一天起,就应注意用不同方法强化“听了解、想了解再动”“安静听老师说话”等需要,并通过有关教学活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富有挑战性、按部就班的活动,让学生不能不注意;运用“抑制―呈现”的方法,在演唱、演奏、律动、听赏过程中当令停顿,并穿插“静默表现”和想象等活动,看上去无声,实则有声,音乐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或继续。

    苏少版《音乐》教程中,音乐通感体验活动的设计就体现了对学生“听觉”和“注意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如:二上歌曲《白云》中,就有根据色块提示跟教师(同学)接唱曲谱的建议。此活动就是“抑制―呈现”方法的体现。教师演唱时,学生要在心中默唱,并提前想好自己接唱的内容和柯尔文手势,如此才能接好、唱好,达成听、唱、做手势的联动。

    以上体验活动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学生学习和音乐审美的心理规律,“以变凝神”“因变激趣”,只须组织得当就会有好的教学成效。反之,假如音乐通感体验活动不关注音乐作品的特征,一直一个动作做到底,一种步伐奏到底,一种曲调唱到底,学生就会产生疲劳感,不可以集中注意,出现“有口无心”的状况。

    3.进步记忆能力。

    听的能力形成的基础之一就是音乐记忆。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指出,他的音乐课程的要紧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运动和声音的感觉“内化”,也就是记忆运动和声音的感觉,补充和健全已有些感觉,使之维持在大脑中。试想,假如学生没对“拍的匀速运动”和“重音变化”的感觉记忆,他们如何去体验和表现节拍、步伐及音乐的微小变化。

    苏少版《音乐》教程在小学低年级,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反复用格子图谱,并基本用四分、八分步伐,这就是为了提醒教师要视、听、动结合,不断培养和巩固学生对“恒拍”的感觉记忆,从而为学生步伐感的形成奠基。

    通过音乐通感活动进步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应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生动性,要综合运用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让学生多感官协同,在心中积累丰富的音乐听觉、动觉和视觉感受。

    2、体验活动由感性起步,看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具备非定义性和无形性的特点。音乐作品通过人的感觉和感成人性心理活动,唤起个体的通感记忆、经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应遵循“体验为先”的原则,学生应早早地参与音乐通感活动,并从中逐步积累音乐感性经验、联觉经验和自我情感体验。

    假如说对音乐的感觉是音乐审美的开始,那样对音乐知觉的过程则是音乐审美的深化和提升,从感觉到知觉即是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譬如:进行四分、八分的步伐教学,大家从让学生“跟随四分、八分步伐的音乐做律动游戏”开始,继而听动结合,通过身体直接体验四分、八分步伐,如此的方法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起步。反之,假如大家刚开始就拿出两种步伐谱,就算是图形谱,然后告诉学生两种步伐的名字和时值关系,继而让学生通过拍手、奏乐去区别,这种试图先让学生搞了解、再表现的教学顺序即便看起来有视、听、动结合,却还是会“吃力不讨好”,由于,教师刚开始就用定义化的解释说明和剖析将学生带离了感性活动。学生学习步伐更要紧的是步伐感的打造,而不是了解定义。

    当然,假如教师止步于比较理想的起步,那样学生也不会真的打造起相应的步伐感。大家需要继续前进,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找到两种步伐有什么区别,并当令运用音乐符号,强化声音和运动的记忆,同时在视觉的辅助下加深学生对抽象步伐时值的理解。经过这一过程,相信学生对四分、八分步伐的印象就不会停留于感性体验上,而会向理性认知转变。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认识,学生对步伐的把握会更全方位、深刻。

    当下,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理念与办法,已被不少教师运用于音乐通感体验活动中,但大家总是只关注怎么样依据音乐要点的特点设计动作,怎么样引导学生跟随音乐更好地“动”。其实,在体态律动教学理念中,达尔克罗兹对音乐学习过程的考虑并不只停留于听―动―感受(感觉)。他觉得音乐学习应遵循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即听―动―感受(情感体验)―感觉―剖析―读谱―写谱―即兴创造(表演)。这个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过程启发大家:听觉、动觉、视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音乐学习中应该是交织、综合在一块的,要进入音乐,“听到、看到、做到、想到”应达成四位一体。

    最后,“音乐通感体验”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话题。因此,大家的有关实践、研究还需要由表及里、触类旁通、不断深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