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微型企业在华投资特点剖析

点击数:615 | 发布时间:2025-07-17 | 来源:www.nzxaiz.com

    摘要:国内改革开放30多年,日本著名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格局已基本完成。近年来,日本中小微型企业掀起对华投资热潮。然而日本中小微型企业在华投资和著名大型跨国公司集中在京、沪、粤、津等大城市有所不同,多选择在交通便捷、劳动力相对实惠的上述大城市的周围及中小城市。

    关键字: 日本;中小微型企业;投资特点。

    1、投资区位特点。

    日本是世界上中小微型企业数目最多的国家,而且日本的中小微型企业学会不少世界级先进技术,是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外围支柱,在日本经济中占有极其要紧的地位。也是日本国外投资的活跃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亚洲的投资中,中小微型企业占60%以上。在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中,中小微型企业所占份额相比较而言不大,低于总量的40%,因此,以后的进步潜力非常大。据2012年版“日本中小微型企业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制造业企业大约有57.2万多家,其中大企业大约有3447家,仅占日本制造业总数的0.6%左右。可见,在研究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这一范围,仅仅关注大型跨国企业的投资、忽略99.4%的中小微型企业的对华投资显然是不全方位的。另外,2003年1月国内“中小微型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和2004年广州“第一届中国中小微型企业展会”的召开,也掀开了国内政府和民间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看重和期待的帷幕。

    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企业国外投资的“主战场”,据日本“国外进出企业总览”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1月,日本在华投资的现地法人代表公司达4404家,超越了日本在美国投资的总数目(3414家),居全球第一位。也就是说日本除去本国以外的最大的工厂和商场是中国已经确定无疑,2、投资形态特征。

    日本的中小微型企业投资和大型的著名跨国企业的独资、合并投资形式有所不同,中小微型企业在华投资主要形态为:委托生产、合资和独资三类型型。委托生产是根据日方的需要,中国企业进行生产加工,成品基本由日方企业购买或日方负责销售的形式。也有日本企业提供设计、生产、管理等信息,或者提供原辅材料、元部件、元器件与包装物料等等。其中有一种形式值得关注,那就是日本企业并不直接委托中国企业生产,而是通过香港或台湾在国内的投资厂商进行委托生产加工。从控制生产本钱和风险的角度来讲,日本企业也期望能直接委托国内企业生产加工,但因为多数商品是“持归母国型”,销售到日本国内的消费市场,因此对商品的水平和技术需要较高。使日本的部分企业不能不选择了生产设施和水平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香港和台湾在国内的企业委托生产。这种形式的日本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在广东不只香港、台湾企业占绝对优势,同时广东内推出了免增值税的打折政策,愈加吸引了部分以纺织纤维等轻工业为主的技术、劳动力密集加工型日本中小微型企业的投资。

    合资形态是日本中小微型企业和国内企业进行资金上的合作,进而一同经营、生产和管理企业的另一种主要投资形式。依据合作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合资形态:第一种是日资企业和中国国有企业的合资,当时由于国内政府鼓励外资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给予肯定的打折政策和条件,在较早时期的日期投资多使用合资形式。但因为国内国有企业设施比较老化,管理方法多遗留有计划经济年代的痕迹,生产效率不高、人事管理、水平管理方法落后,在和日本企业进行合资时,总是遇见一些细节上的障碍,所以,这种投资形式已渐渐淡出。第二种是日企与国内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合资;这种形式的合资在日本中小微型企业对华投资中所占比率最高。一些日资企业选择了与国内具备较高技术开发水平和能力的相同种类科技型企业,此类合资企业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全部一同经营和管理,是典型的中小微型企业合资的成功模式。第三种是日资中小微型企业与台湾、新加坡等华人在国内的企业进行合资。依据日中贸易促进投资机构的一项对日企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来华投资的日资企业中,遇见的主要困惑有:人力资源与劳务管理(录取职员、稳定队伍和职员培训),与政府机构交流交际问题(行政上的应付,核准、审核),法律有关的问题,税务问题与原材料的调配等等。而台湾的华人、华侨企业不只精通中国语言和文化,学会中国人的经营习惯、经商之道,而且华人和华侨企业与国内各级政府关系融洽,既没受中日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之风险,也不需要担忧受反日情绪的冲击。因此,愈加多的日本中小微型企业借助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的华人、华侨这一亲缘和地缘优势在华投资,日方企业称这种投资形式为“借助台商对华投资型”。

    最后一种是日本中小微型企业以独资的形式在华投资,100%的资本企业资金,从管理到生产销售全部由企业本身操作,不只能较好的反映企业自己的理念,更能减少投资本钱,享受外资投资待遇,进入21世纪,独资愈加成为日本对华投资的主流方法。

    3、技术投资上升趋势。

    在华日本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投资活动主要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前后,和大型企业相比要滞后10年左右。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投资范围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金属制造、电子电器等工业商品范围。这点和日本在华投资总体特点是一致的。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的国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在亚洲的投资,依旧遵循着“边际产业扩张论”的理论。日本的中小微型企业对华投资也不例外。“边际产业扩张论”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其基本倡导是: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本国(投资国)处于或马上处于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的,同时,也是东道国具备明显的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投资。如此,就能将东道国因缺少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而没发挥的潜在比较优势挖掘出来。日本中小微型企业的对华投资动机也由刚开始的单纯的“减少生产本钱”、“获得便宜劳动力”的“边际产业转移型”,渐渐到技术投资含量渐渐提升,看重市场占有率的“上下游商品分工型”。进入90年末以来,为了满足中国买家的需要,发展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日本的中小微型企业的对华投技术含量进一步提升,如前所述,“在华开发生产优先型”和“总部功能转移型”“市场指向性”与“品质保障型”的出现,打破了日本以往先本国或国外的顺序,从而开始了日本国内与国内市场同时开发、同步上市的策略。

    日本企业是战后R&D向亚洲投资速度最快、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企业加快了在亚洲各国的技术投资,特别加快了在中国研发的投资规模和速度,在对华的研发直接投资中,日本企业一直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总体而言,无论是在投资金额、还是企业数目上,日本企业的对华R&D投资一直明显高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依据统计,截至2011年7月,全球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950多家研发机构中,其中有262家是日本企业R&D在华机构,除去比较著名的企业丰田、日立、松下、东芝、三洋等外,正有很多的中小科技企业也加入了对华研发投资的队伍,如前面提到的TN和HD公司正是看好中国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把研发部门也转移到中国。在投资区位上,日本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主要以大城市外围的郊区(上海嘉定)、和中小城市为中心展开,深圳、厦门、大连、昆山、无锡、青岛、烟台、南通等地是日本中小微型企业喜爱的地区。对中小微型企业来讲,这里既接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大城市带,可以充分借助便捷的交通,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价格相对大城市也比较实惠。但伴随国内大城市周围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本钱的上升,使不少企业不能不考虑将未来的投资选择在中西部区域,或者选择在越南、泰国等投资本钱更低的国家和区域。怎么样控制大中城市投资本钱的不断上涨,尽快健全西部中小城市的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颁布相应的吸引科技型企业的来华投资,是国内地方政府目前和以后一个时期面临的要紧课题。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