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处置的重性精神疾病病人人口学和临床特点剖析

点击数:961 | 发布时间:2025-08-04 | 来源:www.gzpyhg.com

    [摘要] 目的 探讨应对处置的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人口学和临床特点,为以后应对处置这种病人提供参考依据。 办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本院在社区应对处置的283例重性精神疾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进行危险行为分级,使用自制调查表对应对处置的病人进行有关资料剖析。 结果 在应对处置病人的构成比方面,3级最高,占34.63%;5级最低,占5.30%。在年龄结构方面,两组均以15~54岁占多数;在婚姻情况方面,两组的入院构成比均以未婚者为最高,分别占50.00%和51.02%;在家庭收入方面,两组的入院构成比均以低收入者为最高,分别占58.09%和55.78%;在文化程度方面,两组的构成比均以初中及以下者为多,分别占66.91%和70.75%;在病程方面,两组病程≤5年者远多于>5年者。两组所患疾病以精神分裂症为多,症状以行为障碍为主。两组的入院次数、服药方法和自知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了解应急处置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对有效执行应急处置、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b)-0137-04

    Demography and clinical feature analysi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YI Huan-wen JIANG Ling-peng ZHANG Zhen-we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Xinhui District of Jiangmen City in Gaungdong Province,Jiangmen 529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mography and clinical featur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e for emergency psposal of such patients in the future. Methods 283 severe mental illness patients underwent emergency psposal in community from June 2013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The risk behavior grapng was conducted by severe mental illness treatment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Related data analysis of emergency psposed patient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self-made questionnaire. Results In the proportion of emergency psposal patients,grade 3 was the highest,accounted for 34.63%,and grade 5 was the lowest,accounted for 5.3%.In the age structure,from 15 to 54 years old of two groups were most.In the marital status,the component ratio of hospital admission of unmarried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st,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50.00% and 51.02%.In the family income,the component ratio of hospital admission of the low-incom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st,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58.09% and 55.78%.In the educational level,the component ratio of hospital admissi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the following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most,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66.91% and 70.75%.In the psease course,the component ratio of hospital admission of less than or equal to 5 years patients was more than that of more than 5 years patients.Patients with the psease in two groups were more of schizophrenia,and the symptoms were more with behavior psorder.There was significant pfference in the admission number,type of dosing and insigh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Conclusion Understanpng the demograph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patients has positive meaning for effective execution emergency psposal and reducing incidence of risk behavior. [Key words] Emergency psposal;Severe mental illness;Demography feature;Clinical feature

    2013年5月1日推行的《中国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病人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然而这种病人总是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自愿医疗很难推行,假如对其放纵不管或许会延误治疗的最好机会,致使病情加重或社会功能衰退,甚至出现风险自己、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假如对其采取非自愿医疗手段,那样多数病人的病情可以缓解,进而回归社会,因此非自愿入院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方法[1]。本院依据《精神卫生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成立了社区重性精神疾病应对处置小组,制定了重性精神疾病应对处置预案,对在社区中出现精神科紧急状况的病人进行处置,现将应对处置病人的人口学特点和临床特点剖析如下,为以后应对处置这种病人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办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社区应对处置的283例重性精神障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士184例(65.02%),女人99例(34.98%)。根据危险行为将入选者分为两组,将危险行为1~2级、经大夫及家属劝说下入院的136例病人列入医疗保护入院组,其中包含紧急药物不好的反应18例;将危险行为3~5级、由公安机关送往治疗的147例病人列入强制入院组。

    1.2 办法

    1.2.1 危险行为分级 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将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危性评估从轻到重分为0~5级,具体如下。0级:无暴力行为;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打砸行为;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所,针对财物,不可以同意劝说而停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所,针对财物或人,不可以同意劝说而停止;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0级属自愿入院,不在应对处置的范围。危险行为1~2级的重性精神疾病病人需要住院治疗,而病人本人不愿住院,由大夫建议,病人的亲属或民政干部将它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专科治疗,是医疗保护入院。危险行为3~5级的重性精神疾病病人被制止后,经大夫诊断为重性精神疾病,由当地公安机关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专科治疗,是强制入院。

    1.2.2 调查内容 本研究使用自制调查表采集资料,调查内容如下。①人口学特点: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家庭收入等;②临床特点:疾病诊断、病程、入院次数、服药方法、精神症状等。

    1.3 统计学处置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剖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使用Ript剖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应对处置病人危险行为分级状况

    在应对处置的重性精神疾病病人危险行为分级中,无0级病人;危险性1~2级、列入医疗保护入院组共136例(48.06%);危险性3~5级、列入强制入院组共147例(51.94%)。在应对处置病人的构成比中,3级最高,占34.63%;5级最低,仅占5.30%(表1)。

    表1 应对处置病人危险行为分级状况

    2.2 两组人口学特点的比较

    两组的年龄结构、婚姻情况、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15~54岁占多数,共228例(80.57%);未婚者在两组的入院构成比中最高,分别占50.00%和51.02%;低收入者在两组的入院构成中最高,分别占58.09%和55.78%;初中及以下者在两组的构成比中最高,分别占66.91%和70.75%(表2)。

    表2 两组人口学特点的比较[n(%)]

    2.3 两组临床特点的比较

    两组的病程、入院时诊断和精神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入院次数、服药方法和自知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表3 两组临床特点的比较[n(%)]

    与强制入院组比较,*P<0.01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病情紧急时,不只会对自己和别人导致伤害,对财物导致重大损失,紧急扰乱社会治安,还可能出现急性、紧急的药物不好的反应等,后果紧急[2],因此,这类病人需要通过应对处置准时采取干涉手段,以防止伤害和损失的发生,减轻伤害和损失的程度[3]。本研究中,在应对处置病人危险行为分级方面,3~5级147例(51.94%),较朱韶敏等[4]的结果高,这是由于本研究未将0级危险行为纳入应对处置的范围内。处置该类危险行为病人时,要依据精神卫生法有关规定报告当地公安部门,由其帮助送往医院治疗。为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应需要病人监护人签字赞同,必要时由在现场的公安机关职员或民政干部签字证实[5]。

    本研究中,应对处置病人年龄为15~54岁者占80.57%,符合精神分裂症的好发年龄为15~45岁这一特征[6],其中男士占65.02%,这可能与该年龄阶段男士的性格特点易于冲动有关[7]。两组的大多数病人为未婚或离婚,说明肇事肇祸的危险原因与婚姻密切有关。有关研究[8]显示,好的婚姻及应付支持系统对于病人的治疗成效意义重大。家庭收入在两组的构成比中为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研究[9]显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经济收入呈反比,同时低收入者也因经济缘由未能准时治疗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而需要应对处置。两组大多数病人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

    医疗保护入院组病程≤5年的病人占66.91%,重复入院者占64.71%,服药不可以控制症状者占63.97%;强制入院组病程≤5年的病人占73.47%,初次入院者占65.31%,未服精神科药物者占78.23%。本研究结果显示,病程≤5年的病人大多数存在幻觉、妄想及情感不稳定的表现,并且缺少自知力,因而更易冲动及拒绝入院,故需要应对处置入院。有关研究[10]显示,伴随病程的延长,精神疾病病人的精神衰退加重,因此,精神衰退与阴性症状病人出现冲动及肇事肇祸的比率会相应减少,需要应对处置的病人也会降低。初次入院病人大多数未经治疗或在门诊不规则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因此出现危险行为的级别更高。除此之外,初次进行应对处置入院的病人,因为对精神卫生常识不知道,对精神病医院存在恐惧感及病耻感,更易拒绝入院和产生冲动行为,所以要强制入院。重复入院的病人因为以前住院时历程过康复练习和心理治疗,对精神疾病有肯定的认识,因此对精神病医院的恐惧也较轻。在历程一次住院后,其对再住院也较首次容易同意。 在应对处置的病人中,精神分裂症病人最多,第二为双相障碍,这和潘忠德等[11]的研究结果相类似。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病人明显增加。近年来,国内新型毒品用的人群正在不断扩大蔓延,且呈迅速上升趋势,致使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入院率也在不断增加[12],故在应对处置时要询问病人有无吸毒史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在精神症状中,以幻觉和行为障碍最多见,强制入院的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国内有关研究[13-14]显示,由于自知力缺失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降低,病人可能出现风险公共安全和别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在应对处置时,部分病人需要用镇静药物,除去要加大镇静护理外[15],医护职员还通过心理辅导稳定病人的情绪。病人入院初期的电解质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16],因此建议入院时即查心电图及电解质以知道上述状况。

    综上所述,知道应对处置病人的有关临床资料,有针对性地实行应对处置,对保护医护职员的安全、降低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具备积极的临床意义。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