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价的背景
1.1国内高新区进步的回顾
到现在为止,国内高新区的进步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1983~1988年为孕育期,国家先后打造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新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8~1992年为诞生和成型期,开始推行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至1992年底,全国共形成52个国家高新区,除西藏和青海以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到今天,为国内高新区的壮大期,形式出现多元化,并打造了面向科技农业的杨凌专业性园区。表1大致反映了国内高新区快速壮大的过程,总收入增长了10倍多。
与国内高新区建设同步进步的是,1992年以来外商投资快速增长,并维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不少高新区以其独特的禀赋成为引进外资的主阵地,很多吸收外来技术,进行标准化商品的生产,率先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区外企业的飞速集聚直接推进了高新区的滚动进步,充实了区内产业,提升了高新区土地借助率,促进了高新区的超常规进步,使很多高新区的进步规模飞速突破其早期规划。
表1中国高新区1993~1999年总收入变动表
年度总收入(亿)比上年增幅
1993563.6|
1994942.667.2
19951528.962.2
19962300.250.4
19973387.747.3
19984839.642.8
19996774.840.0
资料来源:
1994~200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表2中国1991~1999年实质借助外资量
年度实质用外资金额(亿USD)
199143.66
1992110.08
1993275.15
1994337.67
1995375.21
1996417.26
1997452.57
1998454.62
1999403.18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1.2对国内高新区所处特殊阶段的认识
截至1999年底,53个国家级高新区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367.3亿元,累计开发土地面积335.7km[2],进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498家,从业职员221万人,达成工业总产值5944亿元。至此,国内的高新区基础建设已颇具规模,集聚效益初步显露,区内企业也开始与园区打造起较为紧密的联系,根据对高技术园区生命周期的一般认识,国内高新区大体上已经完成了进步的筹备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启动的阶段。在这一突破性的历史时期,国内高新区功能的提升已经没办法单单依赖外来技术的引进,而需要打造起一个园区各参与主体(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政府)有效互动的革新互联网环境,达成由注入式(不断引进外资,依赖很多投资,达成外延扩张)向自协调(结构合理,内涵式)的进步方法的转变。因为高新区打造初期依赖提供土地和打折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所形成的企业空间聚集不具备稳定性和根植性,其开发方法也面临着从挖掘政策优势向创造体制优势的过渡,才能谋求进一步的进步,在这个再进步的过程中,园区之间争夺资金、技术、科技人才等稀缺革新资源的角逐将更为激烈,整个高新区体系势必面临第三调整和分化,那些进步条件好、成长性高的高新区,需要在这一时期担负起推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步职责。
1.3国内高新区的整体进步思路面临转变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进步有其客观条件:人口海量,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工农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整体上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学科齐全的科技体系,拥有了超越进步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优势和潜力,工业化的深化和科技产业的突破成为高新区进步的任务。
53个高新区作为推进地区进步的增长极,其布局结合了国内沿海、沿江、沿桥、沿边的开放格局,以达成开发与地域推进的结合。但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各级、各类型型的开发区都已打造并越来越进步起来,它们与高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已经日趋缩小甚至消失,很多的外资进入国内也表明国内的投资环境已经得到世界认同,高新区要维持“内外差异”,需要进一步突出高新区在国家革新体系中的地方,一方面提升引进外资的技术含量,适应跨国公司当地化的趋势,吸引跨国企业的区域性研发机构的入驻,其次进步模式向西方科技园模式倾斜,借鉴诸如台湾新竹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培育地方革新互联网。高新区门槛的提升,也需要自己实力的保障。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