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域经济的涵义
县域是国内政治经济系统中承上启下的重点层次。自古到今天,县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在当今社会,县域经济既处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具备联络城乡、总揽农村经济全局的要紧基础地位。县域经济是国内国民经济的要紧组成部分,是一种地区经济、块状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县域具备农村范围大、农民数目多、以农业生产获得收入为主要途径来保持民生的特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进步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但,大家同时需要认识到,县域经济并不止是农村经济。县域经济是行政地区经济范畴。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突破农村经济意识,才能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草根经济”,县域经济的进步主如果由其内生力量推进的。另外,壮大县域经济需要一整套地区统筹进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体制改革、建设全方位小康社会的新思维。要达成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需要以县域经济的充分进步为首要条件,而加快大中城市的进步,也同样需要以县域经济的进步作为其坚强后盾。
2、安徽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安徽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的进步情况在非常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进步水平。近年来,安徽县域经济进步加快并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闪光点。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徽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进步的薄弱环节,仍存在总量不足、进步不平衡、经济结构不优和企业竞争优势不强等问题,不论是进步的总量还是水平,都有待提高。具体表目前:
(一)县域经济总量不足
安徽71.2%的人口在县域,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80%以上,但2010年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7.77%,安徽县域GDP不到全省的一半,明显低于周围省份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与县域人口、国土面积比重非常不相称。而东部区域的浙江、山东分别达到65%、80%,中部区域的河南、江西和湖南也分别达到69.1%、57.3%和66.2%.安徽县域平均GDP为69.5亿元,全省过百亿元的县仅8个。而2008年湖南、河南分别有8个、25个县。安徽县域GDP平均规模分别比河南、湖北、山东、江苏低41.2亿元、3.9亿元、83.4亿元、198.8亿元。
(二)县域间进步差距较为明显
县域间进步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剖析与进步研究》剖析,安徽2008年县域综合梯度值大于1的是11个县(市),在0到1之间的是11个县(市),在-1到0之间是27个县(市),小于-1的是12个县(市)。其中,1、二梯度是经济最发达区域;第三梯度是经济中等发达区域,处于全省中上进步水平,经济活动和进步潜力较强;第四梯度为经济相对落后区域。3、四类县39个,占总县域数2/3.从总量看,2010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排名前10位县(市)的合计值分别为后10位的11.3倍、7.9倍和7倍,占全部县域的42.2%、40%和37.4%;从速度看,工业增幅高低相差59.7个百分点;投资增幅最高为2.5倍,最低为降低5.3%;财政收入增幅最高为89.5%,最低为降低2.9%;从人均水平看,在岗职工平均薪资最低的县只有最高县的42.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最低的县为最高县的30.9%.
(三)县域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010年县域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全省高10.63个百分点,而2、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低4.43和6.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高、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优势不强,缺少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腿长,工业腿短”的格局未得到有效改变,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为主。县域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征不突出。县域工业虽然企业海量,门类齐全,但同样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商品少的问题,环境污染也较紧急。服务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总量不足、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进步层次低。第三产业中运输、仓储、邮电业和批零贸易餐饮行业等传统行业比重过高,且缺少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旅游、房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进步不足,远未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和要紧增长点。第三产业进步滞后,将紧急制约县域工农业的进步,从而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健康进步。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2010年,安徽城镇化率为40.5%,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区域的湖南(42.2%)、湖北(45.2%)、江西(41.4%)、山西(45.1%)等省。因为城镇化率与县域经济进步之间存在正有关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达到一同进步。然而因为安徽城镇化水平较低,使人口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受阻,进而对提升人口素质、增强城市功能、达成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协调城乡进步等都会带来不利影响,论文格式将削弱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性。
大家需要充分借助安徽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机会、要紧策略进步平台等空间巨大的要紧进步机会期,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薄弱环节,提升安徽县域经济持续进步的稳定性,为达成跨越式进步奠定基础。
3、安徽县域经济进步的对策与建议
(一)全方位推行扩权强县政策
全方位推行强县扩权政策,使其能集中更多的资源统筹城乡进步,进一步调动进步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并依法对行政许可事情、行政审批事情进行清理,根据能放则放的原则,赋予县市更大的进步自主权、决策权。
(二)建设长效金融生态环境
1.进一步健全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扩大县支行自主经营权,发挥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服务功能,拓展农业进步银行的政策性功能,增强对县域基础设施、经济进步的支持能力。
2.抢抓现在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利机会,打造政、银、企交流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对接。采取银政合作、政府协调、银企对接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建设一个长效的筹资环境。
3.政府注资、出资打造覆盖全省县域的中小微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贷风险补偿体系,简化手续,减少担保费率,减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4.多方配合联动,一同为县域经济进步创造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推行信用工程,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为金融支持打造一个坚固的信用环境;党政部门、政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协调司法部门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对违约失信的查处力度,为金融业进步创造好的法律环境;打造有效的扶持机制,促进县域金融业加快进步。
5.大力进步直接筹资,积极扶持十强县做大做强企业。
(三)加速与长三角经济融合
充分借助安徽的区位优势,促进县域经济融入城市体系,达成市、县、镇联动进步。与东部接壤的沿边县市,尤其是省内十强县域,可以充分借助地缘优势,结合自己进步需要,借用长三角经济实力雄厚和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平台,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换代的好机会,主动承接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速与长三角经济的融合。
(四)大力进步城镇经济促进产业集聚
小城镇是加快县域经济进步的要紧载体,要把培育县域中心城镇作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进步的要紧平台,通过政府推进、政策扶持、体制革新、市场运作,使中心镇成为具备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市。同时,坚持将中心镇作为县市域总体规划的策略节点,实行县城、中心镇一体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培育特点产业,革新进步壮大特点经济,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农村中心镇为主题,有计划、按步骤、有选择地建设一批小城镇,重点投入、重点进步;第二,积极引导,政策配套。将小城镇作为产业聚集地,引导加工制造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向小城镇集中,依据城镇自己所处的地方和特征,进步一批特点乡镇,如工业主导型、商贸推进型、旅游开发型、边界贸易型等。以产业支撑小城镇进步,做到小城镇与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协调进步。并辅之以户籍管理、土地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手段,引导农民向小城镇流动,逐步提升城市化水平。
(五)推进地区协调进步
加快县域经济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促进要点的流动与共享,达成效益的公平与合理。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指导,对十强县以外的县域要实行愈加开放、灵活的政策,在交通、通信、能源、环保、流通、旅游、农业、林业、水利和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投资重点要向其倾斜,适合减少其重点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比率,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向此地区流动。加速构建省会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建设,做大做强龙头和极点,充分发挥圈带辐射带动用途,加强对此地区进步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培育进步优势特点产业、改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解决社会进步和民生问题,达成地区协调可持续进步。
(六)大力扶持小企业健康成长
1.在规模做大上下功夫。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方法,培育一批骨干和龙头企业;
2.在结构优上下功夫。应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力度,在着力进步劳动密集型等优势企业的同时,狠抓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商品,带动整个商品结构升级,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3.在所有制改活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放宽政策,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公有企业改革,达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优势互补、一同进步。其次,以资产重组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规范改革,对中小微型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造,大力进步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工业进步的活力;4.结合镇(乡)工业功能区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使用由政府财政投资为主或市场化运作的方法,集中建造一批标准化厂房,通过厂房底价出租及提供各种优质配套服务,对小企业推行孵化培育,促进其迅速健康成长。如此既能够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缩短创业周期,减少初创本钱,又可使小企业与地区内大企业大集团拓展配套协作生产,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做大块状经济“蛋糕”.
(七)加快农商品加工转化
采取立足地方特点和资源集中的优势,大力进步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要把加快农商品加工业进步作为县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引导农商品加工业合理布局,商品基地建设要按气候资源条件、按地区、流域连片进步,充分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优势。
(八)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在引进项目中,要围绕产业链、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招商,重视提升招商引资的水平,真的做到土地集约用、资源合理配置、进步健康持续。同时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进步方法结合起来,选择优势产业和企业,打破地区界限,推进大产业在安徽县域内的配套协作,带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Bu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