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大家刚开始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如果关心它的数目问题,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迅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进步带来了巨大重压,影响了社会经济进步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质操作过程中偏重人口数目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由于即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更替水平的状况下,因为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进步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数目重压。然而,正当大家讨论怎么样控制中国的人口数目,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心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
中国不止是世界上人口数目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目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经历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备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进步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策略所进行的中国人口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飞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但每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非常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个时候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紧急阶段。让人担心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年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年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年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题在高龄老人,由于大部分60~70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存活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假如分区域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区域快于城市区域,汉族区域快于少数民族区域,东部区域快于中部和西部区域。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当地区总人口的比率已经超越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区域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现在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愈加快,在不久的以后,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不是到2000年前后才忽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问题也并不是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忽然紧急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状况而言,现在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显性化,但就局部区域的状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现在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不是生育水平问题,大家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特别是人口的老化问题。
正如大家关心人口数目一样,大家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对人口与进步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家考虑的主如果人口总量变动与进步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尤其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进步之间的关系没予以充分的看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现,大家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进步的影响更大,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目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进步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目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假如大家只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备相同特点的“同质”的人,如此的考察办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一样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同年龄的人具备不一样的社会经济特点,是“异质”的人。中国现在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亿未成年人口,从数目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重,一清二楚。但假如大家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一样的社会经济特点,大家就会发现,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非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现在的1亿老年人口也并未必比抚养其3亿未成年人口简单。因此,考察年龄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研究,它会使大家能更准确地把握人口变动和社会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 世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需要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是什么原因、过程、特点、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剖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海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很多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来。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汇总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就,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因为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紧急,加之人口理论的进步和研究办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 同海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如果由于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大家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口学范围优先考虑的课题。只不过伴随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进步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事实才使愈加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不少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大家仔细回顾这类数据和文献后,大家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现在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近况、特点、缘由、过程,与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状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革新少。
伴随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防止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火烧眉毛,搞清这种关系对于拟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进步策略具备尤为重要的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讲,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是什么原因、运动的过程、进步的趋势与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要紧。中国在拟定下一世纪的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将来中国人口老化的客观事实。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方位、稳定、协调、健康地进步。
2、几个基本定义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越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重点在于老年年龄界线,由于确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首要条件条件。在不一样的时期、不一样的国家或区域对老年年龄界线的概念是不一样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分成不一样的种类,事实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概念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概念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由于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如果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化问题,而当时进步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概念为老年年龄界线是依据当时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状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止是发达国家的问题,进步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进步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状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概念为60岁。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和大家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规范应是不断变化的。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进步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是进步中国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进步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低不少,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适当的选择。
不一样的时期和不一样的国家或区域,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一样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进步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概念为未成年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
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大家就比较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概念一样,人口年龄结构种类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区域而有所不一样的。1956年,在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人口年龄结构的种类划分如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率 4%以下 4%~7% 7%以上
而后,伴随世界人口尤其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进一步老化,海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划分办法。比如,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划分办法如下:
年龄结构种类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0~14岁人口 40%以上 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 5% 以下 5%~10% 10%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线概念为60岁后,各国又使用了如下的划分办法: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0岁及60岁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率 5%以下 5-10% 10%以上
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和大家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尤其是伴随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种类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概念一般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 (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问题
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口来讲,因为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多种原因有哪些用途,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率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假如老年人口的比率不断提升,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率不断降低,大家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假如老年人口的比率不断降低,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率不断上升,大家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一个国家或区域来讲,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会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的;而对个人来讲,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 人口老化问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率不断提升,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率不断降低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因为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每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只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年人口问题未必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肯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 3、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看法综述
海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点的探讨,主如果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质问题。然而,对实质问题的研究不能离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一样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一样的理论假设,而这类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进步,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 海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很多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来。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汇总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就,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因为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紧急,加之人口理论的进步和研究办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飞速增长的趋势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
海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就。但中国的人口有其我们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别于其他的进步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状况不同。因此,海外的经验虽然能借鉴,但终究很难适应中国的国情。大家的问题要靠大家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大家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序幕。伴随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进步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愈加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有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情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规范改革》等。这类著作从不一样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除此之外,很多的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类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了好的基础。
(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
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质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有哪些用途是不一样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用途;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用途。无论怎么样,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降低的趋势,当初大家在进行人口预测时,常见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降低的乐观估计,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降低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非常常见的一种预测策略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 中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降低,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降低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高水平;1985年再度降低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将来到今天,总和生育率的降低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十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国内外争议较大,大部分人觉得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觉得实质的结果或许会更低。大家对现在总和生育率的水平众说纷纭,低的低到1.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质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进步计划工作导致了肯定的困难,也导致了学术界的混乱。
表1 各种中国人口预测策略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参数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单位或个人 平均出生预期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合国 1990~1995=70.0
2010~2015=73.5
2020~2025=75.0
世界银行 1980~2005=69.4
2005~2030=74.1
2030~2055=78.3
宋健等 1980~1985=68.9
2030~2035=76.3
七一0所 1982=68.0
2100=81.0
┌男70.5 曾毅 2000=│
└女74.0
┌男77.4
2050=│
└女80.3
王慧炯等 2000=80.0
┌男69.0 杜鹏 2000=│
└女72.4
┌男73.2
2030=│
└女77.0
┌男69.4 于学军(中策略死亡率) 2000=│
└女72.5
┌男76.7
2050=│
└女8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来源: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1950~2025", version 1990.
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
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人民日报》,1986年7月30日。
曾毅,1994年。
王慧炯,杨光辉,1984年,《迈向2000年的中国经济》,气象出版社,北京。
杜鹏,199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于学军,1995年, 《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综合考察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十月作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和1993年国家计生委对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结果(见“目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喜与忧:由几则信息引发的考虑”,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计划生育状况》增刊(9)期)与国家统计局1990~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结果,大家觉得,现在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适当的估计。就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中国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减少并长期维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目前如此低的生育率水平。由于即便像美国如此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为2.1,而且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肯定的启示。譬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2020年假如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则应采取干涉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降低。
1973~1975年“全国人口三年肿瘤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中国的男士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3.6岁,女人为66.3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 1993)。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男士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4岁,女人为69.4岁,男女合计为67.9岁(姚新武,尹华 1994)。1985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则表明,当时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为68.9岁,其中男士为67.0岁,女人为71.0岁(中国计划生育年鉴 1993)。1998年,中国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上升到71岁,其中男士为69岁,女人为73岁。现在,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已经远远超越了世界和进步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尚有肯定的差距。1998年,世界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6岁,其中男士为64岁,女人为68岁。不包含中国在内的进步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1岁,其中男士为59岁,女人为62岁;而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75岁,其中男士为71岁,女人为79岁(PRB 1994)。
从1973~1975年到1982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升了近3岁,平均每年提升近0.5岁。从1982年到1985年的3年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升了1岁,平均每年提升0.33岁左右。而从1985年到1998年的13年间,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提升了2岁多,平均每年提升近0.16岁。毫无疑问,伴随中国社会经济进步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卫生和营养保健情况的不断改变,中国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还会有所提升。但,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升的速度是“边际递减”的,即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低时,肯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会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当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较高时,一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只能使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有相对较小幅度的提升,在达到肯定阶段后,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甚至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中国人口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的提升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从每年提升0.5岁降低到每年提升0.33岁,进而又降低到每年提升0.16岁。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中国人口的人均出生预期寿命会渐渐提升,但伴随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人口粗死亡率会渐渐提升,每年老年人口死亡的绝对数会渐渐增多。现在,中国每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死亡人数为550万左右,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为1130万左右(世界银行 1993)。
表2是中外单位或个人对中国下一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
表2 中外单位或个人对中国下一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规模的预测 单位:亿
预测单位或个人 2000年 2025年 2050年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0+ 65+ 60+ 65+ 60+ 65+
联合国 1.27 0.85 2.70 1.85 -- --
世界银行 1.37 0.95 3.20 2.10 3.61 2.91
中国老龄委员会 1.32 0.92 2.73 1.88 3.3~4.2 2.84
宋健等 -- 0.94 -- 2.21 -- 4.05
杜鹏 1.28 0.87 2.80 1.83 4.12 3.07
于学军 1.29 0.88 2.73 1.88 3.84 2.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1950-2025", version 1990.
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
中国老龄委,《中国老年人口进步预测》,1986年全国老年学术讨论会参考材料之二。
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杜鹏,1994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于学军,1995年, 《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
从表2大家可以看到:中外单位或学者对中国将来老年人口数目的规模的进步预测是很接近的。这主如果由于中国下世纪前半期老年人口数目的规模的进步取决于现存人口的死亡率和预期寿命,而与以后生的人口数目没关系。在上述的各种预测中,联合国的预测略低一些,而在宋健等人的《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中,对下世纪老年人的预测又相对较高,但无论怎么样,从以上的各种预测结果中,大家可以作如此的判断,即到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3亿左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0.9亿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预测毕竟是预测,任何自觉得是以合情适当的假设条件为依据的预测都很难断言其所预测的内容会成为现实。对进步中的中国来讲特别这样,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中国经济的进步和人口的变动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大家不可以一定中国政府在某个时刻不会改变其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假如这样,结果会迥然不同。更要紧的是,中国现在尚缺少权威、精准的人口和经济方面的统计数据,这为大家的预测在刚开始就导致了障碍。因此,大家的预测大致只能说明普通的趋势,而不可以将它视为对将来的客观描述。 (二)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主要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觉得,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看,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将来人口老龄化的进步并不是名列世界前茅。中国老年人口有40年的高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超越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人口转变快,但人口增长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受人口政策的影响甚大。历经多年的潜心研究,邬沧萍提出的最新看法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如果老年人口的数目问题,而非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率高低,由于无论比率多高或多低都是相对的,而数目是绝对的。据此,他指出,大家要从新的视角审视计划生育在老龄化过程中有哪些用途。 中国社会科学院田雪原觉得老年人口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老年人口变动,而老年人口变动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紧紧连在一块。在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什么原因和过程进行剖析之后,他觉得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目前:一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二是老龄化进步在时间上具备阶段和累进的性质;三是老龄化在空间分布上不平衡。 北京大学袁方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用途进行了深入研究。觉得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解决中国老龄问题要依赖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的方法。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徐勤觉得人口转变速度将决定人口老龄化强度。人口转变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客观势必,其他人口伴随社会的进步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只不过因为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速度不同,致使人口转变的速度不同,从而人口老龄化的强度也不同。一些进步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人口转变速度快得多,因而在人口转变的后期将出现老年人口比重急剧增长的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乔晓春通过对人口老化模型研究觉得,在剖析人口老化影响原因时不可以只看到出生率、死亡率,而看不到现实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的巨大用途。从现实看,年龄结构对人口老化有哪些用途可能比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哪些用途还要大(虽然历史上年龄结构最后也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过去总是只看重出生率、死亡率对人口老化的影响,而忽略了现实存在着的年龄结构有哪些用途。
史菁的研究觉得,运用稳定人口模型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是不适合的,由于中国人口处于急剧转变之中。以往依据稳定人口理论剖析得出的结论是:死亡率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对老年人口比率的增长有哪些用途是无关紧要的,可以忽视,在人口老化过程中起主要用途的是生育率的降低。然而通过对9个策略人口动态模似的结果剖析,史菁却得到了如此的结论:死亡率降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有哪些用途与生育率降低有哪些用途同样要紧。因为生育率的降低并非促进人口老化的唯一原因,中国的人口老化不可以简单地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
曲海波以中国1964年人口年龄结构为基础,运用人口预测办法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原因进行了剖析,结论是生育率的降低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缘由,死亡率降低并没使中国人口老龄化,反而使其年轻化。他还觉得人口年龄结构进步的惯性也是年龄结构变化的一个缘由。
杜鹏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一书中觉得,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目前:(1)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步过程重新加以认识,这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征与拟定以后的人口政策、社会福利规范等都有着要紧的意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它除去能使大家剖析过去4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外,以1990年人口数据为基础所作的人口预测也使大家得以对将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重新进行估计。(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原因是生育率、死亡率和年龄结构,但这类原因在过去40年的人口进步中各起了多大用途还没从数目上加以全方位剖析;这类原因在不同时期有哪些用途是不是一样?差异有多大?这类问题都有待进行量化剖析才能回答。大家可以借助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用比较预测办法对过去40年和将来4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原因进行比较剖析来回答上述问题。(3)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本身也在不断地更替,新进入老年人口的队伍渐渐取代了原有些老年人口。因此,即便在两个不同时期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并未改变,甚至老年人口数也一样的状况下,都不可以防止老年人口自己的更替。因为这种更替的存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的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都会有所变化,这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以往未被广泛认识的另一个要紧方面。这里将运用3、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口的更替规模和更替率进行剖析。(4)人口老龄化过程并不仅仅是总人口的老龄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口自己也在不断老龄化。对这一特征的认知是伴随老年人口的飞速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而出现的,但还未被广泛认识(杜鹏 1994)。
于学军觉得,无论采取那种策略对中国将来的人口发展势头进行预测,都会得出一个一同的结论:中国在下个世纪将面临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战。面对下一世纪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大家既不可以采取否认的态度,视若无睹或有意回避,也不可以一提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就“谈虎色变”,盲目悲观,但凡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大家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挑战,积极采取对策,充分借助人口老化前期总抚养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大力进步社会经济,打造起健全的社会保障规范。同时,大家又要认真研究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消极后果,尽可能防止或减缓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因此,从策略的高度认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从宏观上看清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及早地拟定人口进步和经济进步相协调的总体策略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十分必要。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每个年龄组的人口群体是抚养和被抚养的关系,所以,在考察人口老化的过程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时,要全方位系统地考察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老年人口是整个人口的一部分,老年人口的比率变化势必引起其他年龄组人口的变化。因此,老年人口不是孤立的群体,需要与未成年人口和劳动力人口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在拟定政策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组人口群体的不同需要和用途(于学军,1995年)。
以上列举了部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剖析的代表性文献,这类研究对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原因和在剖析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都有要紧的发现和建议,为未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过程及影响的认识需要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除此之外,人口进步总是并不可以按已有些人口预测的方法变化,伴随新的人口数据的获得和人口老龄化剖析技术的进步,使大家大概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和特征重新进行认识,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原因进行量化剖析,从而在已有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始于6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人口老化过程,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势必产物。如上所述,大家之所以关心中国人口老化的过程,是由于会产生所谓的人口老化问题,而人口老化是会否构成人口老化问题,与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进步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可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口老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一些学术上的争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马赢通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的乔晓春之间的交流。
马赢通(1987)指出,多年来,人口老化被作为社会经济进步中的消极原因来论述,研究的重点是探求人口老化的对策。这无论对认识将来人口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前景,还是对深入拓展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都是不利的。他觉得,从各方面的有关剖析看,人口老化是好事而决不是坏事。人口老化是人口进步的必经阶段,主观上抗拒是无济于事的,大家在其面前的选择,没有任何形式的超脱。只有按规律办事,促进其进步,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马赢通指出,假如不实行计划生育,势必形成少儿人口远大于现时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同时上升的“两头沉”的现象,而人口老化过程起到了减轻一头负担有哪些用途。因此,只有通过计划生育减少生育水平,加速人口老化,才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或有利于中国四化建设的全局。
乔晓春(1988)不认可马赢通的上述看法。他指出,人口老化并非指老年人口数目的增加。老年人口数目的增加与近年来的计划生育没关系,但人口老化系数的变化与计划生育确实有关系。这一点是其他人也回避不了的。他觉得,人口老化、计划生育、社会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是:出生人口数目降低及老年人口数目增加会致使人口老化;因为作为人口老化系数分子的老年人口数目是相对确定值,而出生人口为未定值,控制人口增长只能使出生人口降低,从而加速人口老化;计划生育有益于社会经济进步,虽然人口老化也是因为计划生育引起的,但从逻辑关系上看,不可以直接推出加速人口老化会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乔晓春进一步指出,出生人口的降低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进步,同时也致使了人口老化,但由此并不可以引出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进步之间的直接关系,人口老化与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之间没直接的和势必的联系。
马赢通和乔晓春之间的学术交流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的讨论,既交流了学术思想,也深化了学术研究。笔者觉得,马赢通和乔晓春分别从不一样的角度,探讨了既有不同、又有联系的两个问题:老年人口问题和人口老化问题。他们之间的辩论没用同一个定义和标准,讨论的结果自然不会达成协议。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的学者没间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田雪原(1987)觉得,中国人口从属年龄比的大幅度减少,为国民经济进步提供了人口方面的有利条件,将来2、三十年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年代”,总的来讲利大于弊。曲海波(1988)指出,人口老化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产物。反过来,人口老化又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相应的影响。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买家,人口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买家是无条件的。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势必涉及经济进步的每个方面,从而使社会经济的每个范围发生如此或那样的变化。于学军在《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1995)一书中觉得,随着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化是势必的,但人口老化是不是构成人口老化问题,以至于整个国家的人口问题要看它的进步程度和速度是不是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导致影响而定。因此,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进步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要区别不一样的阶段来看。从长期的趋势上看,中国的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的进步带来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的影响。但假如分阶段看这一问题的话,大家会发现,中国的人口老化问题大致以下世纪20年代为过渡期,在此之前,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给中国的社会经济进步提供很多有利的条件,这一阶段是利大于弊;而在此之后,因为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很多“利”将渐渐转化为“弊”,这一阶段是弊大于利。需要说明的是,优势和弊端不是绝对的,在肯定条件下,优势和弊端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只须大家能借助这2、三十年的有利机会,在大力进步国民经济的同时,注意人口老化的动向,采取相应的对策,准时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打造和健全社会保障规范,大家就可能将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进步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将来中国人口老化的研究
大家对中国人口老化缘由和过程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了。过去,大家的研究主要以宏观为主,视线主要局限于人口学和社会学范围;以后,大家应进行一些微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将大家的视线放远于更多的交叉学科之中。大家应将人口老化问题提升到可持续进步的策略高度,从多角度审视人口老化问题。大家都预感到人口老化会对中国的社会关系、经济进步、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各方面产生影响,大家想了解这类影响是什么?为何会产生这类影响?在这类影响中,什么是积极的,什么是消极的?怎么样引导积极的影响而减缓消极的影响?只有把这类问题说了解,叫人们意识到人口老化问题不止是老年人口问题,而是与每个人都息息有关的问题时,大家才会关注和看重人口老化问题。
在进行人口老化问题研究时,大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或区域的研究成就,由于他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为解决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解和学会这类理论和经验会使大家少走弯路,节省不少时间。但遗憾的是,对他们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大家了解的还极少。
参考文献
北京老龄委编.1990.北京老年人口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陈卫.1994.城市化、国内迁移和人口老化.中国生育率降低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
杜亚军.1988.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就业问题.人口研究,
费孝通.1985.社会学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
韩良诚.1992.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规范改革.中国行政管理,
黑田俊.1993.亚洲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关系.人口学刊,
胡逢云.1994.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上海改革养老保险规范的探索.经济日报,
胡伟略.1990.关于中国老年人口经济收入问题的城乡比较剖析.中国老年人口文选.经济管理出版社
胡伟略.1993.中国家庭的社会保障和人口控制.家庭经济与生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胡伟略.1994.论家庭保障的社会化.人民日报,
黄勇.1992.中国人口老化的若干考虑.益阳师专学报,
李荣时.1993.计划生育与社会保障.大思路-90年代中国人口形势与对策.科学普及出版社
李澍卿.1987.中国社会养老的近况与趋势.人口与经济,
刘铮.1984.人口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吕荣侃.1991.中国老龄人口再就业问题.人口研究,杜鹏.1994.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赢通.1987.加速人口老龄化 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中国人口科学,
穆光宗.1994.老年人需要精神赡养.中国生育率降低后果与对策研究组咨询报告第四号胡立群.1994.大力改革中国城镇养老保险规范.老龄平台,日本社会进步研究所.1991.日本社会保障本钱1990曲海波.1988.论老年人口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理论框架.中国人口科学,
乔晓春.1988.对加速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一文的什么时间怎么看.中国人口科学,
乔晓春.1994.对中国生育率降低过程中的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口问题的认识.第六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选
曲海波.1990.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田雪原,胡伟略.1991.中国老年人口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
田雪原等.1992.独生子女与爸爸妈妈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
王树新.1991.论开发借助轻龄老年人口资源.中国人口科学,
王文英.1987.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讨.人口与经济,
王芸.1993.退休规范与退化年龄.老龄问题研究,
邬沧萍.1987.调整人口年龄结构是计划生育的社会职能.中国人口科学,
邬沧萍.1986.以策略眼光对待老龄问题.北京老龄问题委员会编.首都老龄策略问题研究
邬沧萍,徐勤.1990.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征的新认识及对策略对策的新考虑.中国人口科学,
香玲.1993.西方部分国家社会养老保障手段考察.中国国情研究,
熊必俊.1987.老年经济学初探..老龄问题研究资料,
徐勤.1994.中年轻人在家照料老人的调查与研究.中国生育率降低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
于学军.1994.老龄化·祖父子·四二1、中国年轻人报,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口研究,。
于学军.1995.中国人口老化与代际交换.人口学刊,
于学军.1996.中国人口老化对消费需要的宏观影响.人口学刊,
于学军.1996.中国人口老化与储蓄.人口与经济,
于学军.1999.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中国人口科学,
袁方.1987.中国老年人与家庭赡养.家庭结构与人口老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袁方.1988.论人口老化对策.北京老年人口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曾毅.1994.从海南的实践看社会养老保险规范的改革.第六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选
曾毅.1994.关于中、长期人口预测的课题研究报告.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中长期人口预测课题组内部报告
张纯元.1987.中国农村的养老事业.人口与进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纯元,1990年,“论人口消费结构”,载于《人口情报与研究》,1990年第1-2期,天津。
张纯元.1991.中国老年人口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曾毅.1993.农村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险势在必行.人口与计划生育,
张翠珍.199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养老保险规范改革.市场经济与人口学术研讨会论文
张东辉.1987.西方国家的人口老化与退休金危机.山东人口,
张宜霖.1992.试析推迟退休年龄.人口,
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1983.老龄问题研究--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资料辑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周弘.1989.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
朱传1、1990.从海外趋势看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工作的进步方向.中国人口科学,
Arnold S.Brown.1990.The Social Processes of Aging & Old Age. Prentice-Hall. Inc.
David A.Wise. 1989. The Economics of Ag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pgliani.1975.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 Twenty Years Later.in M. Parkin ed.Contemporary Issues in Economic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PRB,.1994.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Schulz.1991.Borowski and Crown.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Aging. Auburn House
UN.1973.The Determines and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Trends.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