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重量的空间

点击数:427 | 发布时间:2025-03-07 | 来源:www.dushuds.com

    1

    互联网空间存在于哪儿?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疑问。互联网是一个非物质的、没固定场合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社区、城堡和路径都没固定的实体。借助鼠标和键盘的导航,多数人沿着光缆或者电话线爬入这个空间。输入网站的名字好似念出一串神奇的咒语:须臾之间,互联网洞开,豁然开朗――一个奇特的天地显现了。地球的开疆拓土已经终结,互联网空间突如其来地扩大了大家的活动地区。进入互联网空间,渺小的个人一下子挣脱了地域对于命的限制。鼠标、键盘与屏幕之间,一种新的存活方法不期而至。很多人这样迷恋这种存活方法,以至于开始上瘾――这被称之为"互联网综合症"。这种存活方法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字:上网。
    我并没夸张其辞――的确,我是从存活方法的意义上谈论上网。一方面,互联网空间的存活与地球的海量角落相差无几,政治、财富、性爱或者战争同样是互联网空间热衷的主题;其次,互联网空间的存活又是这样奇异,以至于政治、财富、性爱或者战争均呈现出一种迥异的形式。
    用尼葛洛庞帝的话说,互联网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比特与原子遵循着完全不一样的法则。比特没重量";我想将这句话扩充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互联网上的存活是一种没重量的存活。
    物理世界是一个有重量的世界。一块石头、一张桌子或者一幢房屋之所以各安其位,即是由于它们的重量。重量已经是这个世界秩序的一部分:重量的差异决定了地方的高低上下。大家没办法看到一座纪念碑矗立在一个鞋盒之上――后者承受不了前者的重量。一般,重量与体积成正比。工业社会诞生了很多雄伟的巨型景观。摩天大楼、巨轮、疾驰的火车、钢铁与水泥混合的桥梁,这类巨型景观的吨位是惊人的。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工业社会是一个制造重量的社会。然而,进入互联网空间之后,所有景观都迅即化为没重量的比特。比特可以复制,移动,或者远程传送,就是没重量。活动于互联网空间的人物也只是一些没身体重量的比特。由于没身体――面容、四肢、骨骼、血肉之躯――的到场,种种个人信息失去了认证的可能。所以,比尔·盖茨俏皮地说,上网的时候无人了解你是一条狗。
    这是一场相当彻底的革命。正如太阳微系统企业的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所说的那样:"大家正在使各种媒体乃至商业往来数字化。大家赏析音乐不再需要光盘,看影视节目不再需要录像带或数字光盘,看报不再需要新闻纸,买礼物不再需要乘车去商场。这对大家的生活方法有着要紧的影响。乔治·卡林过去幽默地指出,房屋是用来摆设物品的,假如没那样多物品,大家就能在房间里到处走动。伴随数字化把物品的重量减少到几乎为零,大家的生活空间将变得愈加大。"(1)可能大家需要意识到,这种革命已经威胁到传统社会的种种组织原则。从宫殿、官邸、监狱、海关到子弹、刀刃、服饰、食品,这所有均是相对于有重量的身体而存在。假如个人只是游走于互联网之上的某些比特,那样,围绕宫殿或者子弹而产生的规范和法律一定失效。互联网之上的国境线又在哪儿?什么可以吓住聊天室里那个大放厥词的匿名者?不少人发现,互联网空间的自由平等突出地表现为发言权――这个空间的讲座不再由一批文化精英把持,官衔与财富的数目亦非权威的证明,所有些人都有权力将我们的"帖子"公布出来。不少网民都有这种体验:看到自己键盘上敲出的文字转瞬之间发表在聊天室里,心中惊喜交加。这意味了一种权力的回归。然而,假如互联网上的比特可以随便地追溯到某一个身体,追溯到管理这个身体的所有部门,这种发言的自由还存在吗?
    互联网空间不只改造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并且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构。1936年的时候,本雅明过去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表示了很大的惊叹;然而,现在却是谈论艺术作品电子复制的时候了。本雅明觉得,机械复制废除去作品的"原真性",作品脱离了与众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而成为复制品。这类作品不再神圣,不再具备宗教式的礼仪意义,作品的展示价值远远地超越了膜拜价值。电子复制比机械复制远为容易。因此,电子年代的艺术复制品更为便宜,同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艺术垄断的解除产生了更为开放的文化民主。比尔·盖茨的《将来的道路》具体地描述了他的电子复制计划:

    几年前我创办了一个目前叫科比斯的小公司,目的是为了创立一个与众不同的各种图像的综合数据档案。科比斯是存储很多各种视觉资料的数据库――包含历史、科学、自然历史技术、世界文化和纯艺术。它用优质扫描器把这类图像转化为数据形式。图像以高分辨率存储到用独创方法检索的数据库中,这种方法便于使人找到确切的图像。这类数据图像能提供给像杂志或书本出版商那样的商业用户,与个人阅览者。
    ……
    艺术,和很多事物一样,当你对它知道一些,就更有趣。你可以在卢浮宫走几个小时赏析至多模模糊糊有点面熟的画,但当你有的常识再去看时,那种体验就更有趣了。多媒体文件可以在家或博物馆饰演向导的角色,它能叫你听到一个著名学者就一件艺术品为话题的演讲的一部分,它可以叫你参照同一位作者的或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你甚至可以拉近镜头细看。(2)


    比尔·盖茨觉得,电子复制品会勾起大家观摩原著的渴望,叫人们奔赴博物馆或者画廊。然而,这更像某种一厢情愿。膜拜氛围已经消散;键盘和鼠标可与时地显现复制品,大家就没心情亲临现场,谒见圣物。让人担心的无宁说是另一个方面――电子复制是否会产生另一种出乎意料的控制甚至垄断?假如互联网是大家品鉴艺术的主要场合,那样,哪个、凭着什么资格充任电子复制及其传播的决策者?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因特网年代,只须哪个买下了文化,哪个就能控制世界。""Microsoft企业的开创者比尔·盖茨就是其中一个,现在,他垄断了文化,控制了历史和大家的记忆。"他的科经斯公司已经储存了6500万张底片,其中200多万张已经上网。"这类东西现在都是世界上最富有些人比尔·盖茨了。"(3)
    比特是没重量的,然而,这并不意味了互联网空间的完全打开。可能可以说,信息传播所遇见的顽固防线同样是比特――这里我指的是互联网之中的英语。虽然世界人口之中仅有10%左右说英语,然而,80%以上的互联网信息表现为英语的形式。书写软件的语言是英语。这无疑是一种语言强权。互联网可以为中古甚至上古的英语提供技术支持,但却无视世界上很多人正在用的别种语言。这是互联网空间的帝国主义残迹。英语对于互联网空间的劫持遏制了互联网的潜力。假如大家意识到,语种远比地点更多地决定了互联网空间的结盟,那样,大家就不会对英语称雄的后果视若无睹。胡泳犀利地指出:"历史上,殖民主义者过去依靠语言对附属国进行控制。电脑英语,作为世界上第一种没地域基础的英语,使大家重新领悟到文化帝国主义的味道。"比特世界的较量势必扩展到互联网以外:

    电脑英语向所有人宣战: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语言之战。掌握"大家"的语言以便"大家"了解你的意思,不然的话你将堕入万劫不复之地。这场语言战争可能还意味着阶级战争,由于标准化的国际精英们把自己同未经教化的、与技术格格不入的"草民"们隔绝开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在电脑互联网上的绝对统治甚至比在现实世界中更为有害。这是由于它在电脑和非电脑语言之间规定了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与现存世界秩序中的等级规范是一致的。(4)

    英语对于互联网空间的统治还要保持多长时间?这是一个很难预计的问题。论述"印刷资本主义"的时候,安德森指出了语言当地化的巨大意义。语言当地化很大地拓展了印刷品的市场,这个时刻的文化民主与市场扩张是相互支持的。(5)同样,假如"互联网资本主义"不能不向非英语国家发展市场,那样,废弃英语霸权是一个势必的首要条件。所以,尽管互联网空间的英语代表了后殖民年代的文化压迫,但,被压迫者的反抗总是由于缺少技术后盾而陷于徒劳。可能,这种压迫的解除只能来自于技术市场的进一步需要――大家可以从中文版的视窗软件之中发现这种征兆。这个意义上,互联网空间决不像当初大家想象的那样自由。大家一直顽强地将世俗的重量――比如权力,或者价格――赋予没重量的比特。

    2

    任何一个目光犀利的政治家都会不可防止对这个事实抱以很大的关注:他所置身的领土之上增添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个空间的范围与他所置身的领土边界并不重合。这个事实对于政治是意味深长的。这个无形的空间可能为周围的现实带来了什么?这个空间内部又会演变出哪一种政治模式?某些国家已经提出了电子政府的设想,某些政治家意识到,互联网空间可能与传统的社会模式发生冲突――这所有均可视为政治对于互联网空间所作出的初步回话。(6)
    迄今为止,很多政治家意识到,互联网是一种前所未有些传媒。传媒与政治宣传的关系这样密切,以至于政治家决不会舍弃互联网空间的占领。对于西方政治家说来,互联网对于竞选的意义第一纳入他们的视线。事实上,电子技术对于政治竞选的贡献过去为很多政治家提供了想法。罗斯福借助收音机发表"炉边谈话",电波把他的政治倡导传送到选民的寓所之中;肯尼迪借助电视发表演讲,他的英俊形象与翩翩风度随便地取得了选民。克林顿开始将互联网与竞选联系起来。他的互联网之上公布了我们的网址,任何一个选民均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他的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甚至可以向他提出建议。即便网址没办法彻底替代竞选汽车与城镇集会,互联网也会大幅度地削减竞选开支。选民的自由访问和发表建议、要紧消息的即时传播、选举人演说时的互联网集会、不久的以后可能达成的网上投票,这所有都使互联网在民主政治之中饰演了愈来愈要紧的角色。当然,好似政治家渐渐发现的那样,互联网同样是锋利的双刃之剑。可能克林顿从未料到:若干年之后,他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隐私居然公布上互联网之上,一会儿之间传遍全球――1998年9月1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决定将检查官斯塔尔的报告通过网络公诸于世。这一份报告主人公的显赫政治身份、这一份报告的性暴露程度与这一报告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均是空前的。这个事例让所有些人意识到,互联网已经多么深刻地卷入了现代政治。
    假如仅仅将互联网视为新闻和言论的集散地,那就低估了这个传媒的功能。某些人的手中,网站还可以成为发动攻击的堡垒。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竞选是个成功的范例。依据普京的竞选助手帕夫洛夫斯基的回述,普京击败普里马科夫和卢日科夫的一个要紧武器是网络:帕夫洛夫斯基用他对卢日科夫("祖国-全俄罗斯"网盟中很容易一击即中的领导人)的攻击展示了互联网的力量。一个相互关联的站点互联网对这位市长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有一个网站www.lujkov.ru看着像是这位市长的官方网站――在你阅读了每一页的攻击材料之前。在另一个网站上,卢日科夫和"祖国-全俄罗斯"网盟的另一位领导人、圣彼得堡市长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夫的照片旁边列出了两人"涉嫌"参与的犯罪案件。这类信息由这个媒体传播开来,而且这种攻击被证明特别有效。(7)

    尽管舆论时常觉得互联网空间没围墙和守门人,但,并非所有些人都有机会进入――尤其是在进步中国家。这个意义上,上网的人所形成的"互联网一同体"势必进入政治家的视域。依据统计,45.6%的互联网用户觉得,他们在互联网空间与那些拥有一同兴趣的人联系得更为紧密了。(8)这不只由于他们享有一同的信息,同时还由于他们一同垂青于这种传媒形式。这个一同体的认可程度无疑具备要紧的社会学意义。帕夫洛夫斯基深刻地洞察了"互联网一同体"可能产生的历史用途:"俄罗斯只有100万左右的人上网,但这类人都是社会精英――来自大学、政府机关、安全机构和大众媒体。帕夫洛夫斯基说,互联网因此成了一种强有力、也是很危险的工具。"(9)同样的意义上,摘自《中国网络络进步情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截止1999年12月31日)之中的某些材料勾划的"互联网一同体"隐藏了巨大的剖析价值:

    互联网用户的年龄段:
    十八岁以下2.4%;18-2442.8%;25-3032.8%;31-3510.2%;36-405.7%;
    41-504.5%%;51-601.2%;60岁以上0.4%
    互联网用户的文化程度:
    高中(中专)以下3%;高中(中专)13%;大专32%;本科45%;硕士6%;
    博士及以上1%
    上网主要地址:
    家里50%;单位37%;网咖11%;其它2%
    上网成本的来源:
    公费21%;自费59%;两者均有20%
    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
    获得各方面的信息:57.97%;学习计算机等新技术:12.1%;休闲娱乐:9.75%;工作需要:6.75%;获得各种免费资源:5.47%;对外联系便捷:5.1%;节省通讯成本:1.13%;
    炒股需要:1.11%;其它:0.43%;赶时髦:0.19%
    用户最常用的互联网服务:
    电子邮箱:71.65%;搜索引擎:50.4%;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44.16%;
    各类信息查看:39.31%;网上聊天室:25.47%;新闻组:16.99%;
    BBS电子通知栏:16.32%;网上游戏娱乐:13.64%;免费个人主页空间:13.49%;
    网上寻呼机:13.17%;网上炒股:8.5%;网购或商务活动:7.77%;
    互联网电话:7.58%;在线支付:1.79%;其它服务:0.21%;
    用户在网上最主要获得哪一点信息:
    新闻:65.52%;计算机软硬件信息:51.7%;电子书本:38.04%;休闲娱奥创息:38.79%;
    科教信息:31.43%;金融证券信息:21.22%;求职招聘信息:19.25%;
    商贸资讯:17.26%;各类广告信息:12.79%;旅游信息:11.94%;医疗信息:9.39%;
    交友征婚信息:8.2%;其它:0.73%;(10)

    这样海量的用户按期访问互联网空间,政治家不能不考虑一个问题:哪个在管理这个空间?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即己遭到异议。不少人觉得,互联网空间异于现实。不论是矿产争夺、边界纠纷、交通拥塞还是粮食匮乏、水土流失、人身安全,这类传统社会的复杂难点已经被悉数阻挡在互联网空间以外。互联网空间的主导活动只是信息交换;因此,这个空间有理由拒绝权力,尽情地享受绝对的自由。互联网空间的确拥有一段自由自在的时光,然而,遗憾的是,法律的空白并没换来理想的秩序。层出不穷的罪行终于迫使政治家下定决心:互联网立法的时间已经到了。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文章呼吁规范互联网空间:

    宽限时已经到期。
    到目前为止,华盛顿与因特网之间的管理关系可以用"自由放纵"四字来描述。其想法是:应该是市场力量而不是立法机构决定因特网的特质。
    但,伴随电商和犯罪的激增,伴随倡导加紧立法的各种组织竭力需要整肃万维网,从而加大商业运行的安全,今年全国各地的立法职员开始削尖他们的铅笔,筹备制定管理手段。(11)

    根据这篇文章的建议,立法者第一解决的问题集中于保护买家隐私、征税、清除电子垃圾、确认网上签署的合同这类方面。当然,这立即会产生某些重大争议。因特网的超国界是一个分歧的焦点――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怎么样在因特网上协调?第二,因特网的定性也存在模棱两可之处:这是私人传递信息的通道,还是一个公共空间?很多公共空间的法律对于私人通道无效。比如,法律对于公共空间"淫秽"信息的谴责并没理由延伸到私人寓所之中的情大家。
    很多人的心目中,互联网空间的罪犯非常大一部分即是一般所谓的黑客。黑客的作为不是容易见到的攻城夺地,杀人越货;他们只是一些比特神秘地往返于互联网空间。借助互联网采集用户的隐私,用偷来的信用卡在在线交易,借助互联网偷窃商业机密,传播种种色情信息和可怕的病毒,这类行为愈来愈紧急地威胁互联网空间的安全;对于政府、国防部门和安全机构计算机系统的入侵已经成为黑客的巨大乐趣。他们的作案条件只是高超的计算机技术,因此,森严的岗哨、海量的巡警和重兵把守的防线对于他们形同虚设。假如说,日益严密的现代社会组织业己很大地限制了个人英雄主义,那样,互联网空间再度为个人的表演提供了舞台。黑客一般单枪匹马,斩关夺隘,视千军为草芥――很多黑客出入机密的计算机系统如履平地。某些黑客借助键盘和鼠标轻松地越境进入他国,在攻击他们的要紧网站之中寄寓自己对于某些国际事务的愤怒。2000年1月31日的《电脑报》记载:为了抗议日本政府有意隐瞒二战期间的侵华真相,一名自称RO0T的中国黑客成功地攻击了日本总务厅和日本统计厅的网站。迄今为止,政治家还没办法作出适合的表态:这是向国际法准则的公然挑战,还是互联网年代正常的国际政治行为?
    这个意义上,政治家不能不想象互联网年代的战争情景。让人困惑的是,传统的战场消失了。无数的手指在键盘上急速跳跃,海量的厮杀可能以诡异的形式发生在互联网空间。如此的描述并不是天方夜谭:"战争爆发后,第一,一种计算机病毒被输入敌国的电话交换系统中,致使电话系统瘫痪。第二,预设的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在敌国的空中和地面交通管制系统中爆炸,飞机飞往错误的目的地,运送物资和士兵的汽车乱了方向。敌人的前线指挥员遵循互联网传来的伪造的命令行事。就如此,兵不刃血,一场战争胜利了。"(12)假如大家让这种想象更为大胆一些,假如互联网变为大家存活的唯一空间――那样,战争将远远脱离了常规的设想。好似《黑客帝国》这部影片显示的那样,原子的对抗已经变为比特的对抗;战争与时间与空间的定义均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或许,政治家需要在这个时刻重新想象――这个时候的政治主题是什么?换言之,大家在为何而战?

    3

    工业年代的财富一般显现为可见的物质。工厂,矿山,码头,飞驰的列车和沸腾的铁水,这类财富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这类具备特定规模的实体不会转瞬之间蒸发在空气之中。相形之下,信息年代的财富却以比特的形式栖居于互联网之中。这类没重量的比特仿佛变幻不定,移动飞速;它们可能会急速地膨胀为一个巨大的数字,也会由于某一次鼠标的点击而踪迹全无。这类财富在互联网之上的聚散远比世界上任何一支机动部队飞速。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即是巨额资金的急速调拨。假如没计算机联网的结算管理软件,这类巨额资金的调遣、集聚与对决是不可思议的。只有这时大家才能真的宣布:货币没祖国。
    假如说,"信息服务"一度是互联网空间的广告词,那样,如今风水布局轮到了"电商"。这个时髦的定义叫人领略到,互联网上的比特是怎么样替代坚硬沉重的实物。电商的构思之中,商场、货架、产品与贮存产品的仓库一概省略;客户只需要在互联网上查看和挑选产品,并且借助电子信用卡付账。键盘和鼠标叫人们不出门地完成所有些买卖,剩下的事情只是等待产品的送达。这被形容为信息社会经典性的商业图景。不少人预测,电商马上大面积地淘汰传统的市场模式。
    然而,假如大家目前就期待电商盈利,那多少有的操之过急。亚马逊这种著名的公司尚未趟出亏损的泥潭,遑论不计其数后继者。进步中国家的率意模仿非常可能弄巧成拙。配送体系不健全,支付系统不成熟,信用规范远未完善,这种环境之中的电商不啻于空中楼阁。但,一些人看来,只有缺少互联网年代想象力的人才会遭受这种忧虑的困扰。互联网空间的一个奇迹即是,商务的亏损丝毫不影响这个公司在股票市场赚钱。这就是"新经济"的基本内涵之一。不长的时期内,一大量神话纷纷登上传媒。某个网站的股票几日之内暴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种事例仿佛触目可见。雅虎、亚马逊、美国在线好似一些耀眼不己的范例叫人眼热心跳。偌大的世界仿佛一同预料:传统社会马上沉没,互联网年代指日可待。因此,手执这类网站的股票好似握住了将来的财富。实业救国的确是工业社会的口号了,信息社会推崇的是理念发财。
    不言而喻,这类神话需要塑一批幸运的主人公――现在时髦的称呼叫作新人类。,只有新人类才有资格与新经济相提并论。美国的《清谈》杂志赠给这批人一个奇怪的命名:Yetties.Yeti据了解是喜马拉雅山的雪人,目前指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年轻有钱人,或者是效力于电脑行业的技术职员,甚至包括了围绕互联网灵活投资的大家。(13)他们的大本营无疑是美国的硅谷,他们那种低调的形象恰如其份地象征了互联网空间的财富观念:

    除去年龄与财富不成正比外,这类Yetties在性格上还有以下几个共通点:
    他们均沉迷追捧高科技商品。价格昂贵而体积细小的手机几乎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品,其他要紧"配件"还包含随身笔记本电脑、装满热点时事杂志的背囊,以至MP3唱机和掌上型电子记事簿等。
    Yetties的衣著模式比较不一,有人爱名牌,有人专拣平价特点衣裳,但总之要穿得前卫有型,若能带点皱折的凌乱则更佳;服装最好叫人一看便知他们酷爱滑水、风帆等刺激运动。Yetties从不打领带(可能他一条也没)。
    爱时髦的Yetties当然不会再选他们贬为老套保守的奔驰房车,只有开敞篷车、甲壳虫车才合心意,而新款的金属爬山脚踏车,亦是心头好。
    Yetties一般住在宽大的市内公寓,但却缺少时间购置家具。
    他们吃的是热量朱古力与日本寿司,闲时则在附近健身室玩附有上网功能的跑步机,一边运动一边上网。
    对政治涉猎不多,只相信股市是赚钱的圣地,关心环保和公民权益。
    互联网公司云集的大城市是他们聚居地。当然首推硅谷,这里的速度是天天诞生64名百万富翁。

    Yetties之梦让人神往。然而,真的的幸运不可能眷顾所有人――事实上,多数人只能明智地退而求第二。这类人涌向网站叩门求职,假如有机会主持网站则雀跃不己。当然,他们事先都了解地获悉,网站依靠现在的广告费很难为继;网站的运行求助于风险投资,慷慨的投资者与他们一样都是将赌注押在股票上市的前景之上。社会对于互联网的预期正在股票市场上制造虚拟的财富,这就是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相互交割之际产生的机会。
    当然,一些人对于互联网神话一直不信赖。他们眼里,互联网泡沫经济前途未卜。不幸的是,某些不利的消息正在日渐地得到证实。互联网股票的狂泻已经开始。这个年度的5月份,"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与3月十日的最高峰相比下跌了1/3,股票价格缩水2万多亿USD。"(14)这对于一夜暴富的梦幻是个沉重的打击。一些业内人士讲解说:"互联网股价疯涨的主要价值来源不是公司现阶段财务收益的贴现值总额,而主如果源自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夕阳产业在股市上所失去的价值,这主要由投资者对互联网股将来现金流量的预期所支撑。"(15)目前看来,这类预期忽然折断了想象的翅膀。这类亏损企业的将来财富能否如愿地兑现?某些过甚其辞的许诺是否会是一张空头支票?"股市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对于互联网企业的亏损不再那样憋得住了,高高在上的市值和每况愈下的亏损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着实会叫人有点发毛。"(16)这类疑虑飞速地捂住了风险投资者的钱袋,投资的缩减立即威胁到海量网站的存活。很多人意识到,严峻的日子马上即将来临。美国著名的门户网站STRATEGYWEEK.COM已经发布了不祥的预测:80%的商务网站将于将来的五年之内破产。(17)
    或许,大家需要意识到,这种财富的剧增与逃逸即是互联网空间的典型风格。理念聚敛的财富可能由于另一种理念的瓦解而消散殆尽。比特的流失远比厂房的倒塌飞速。不是用双手垒出来的海市蜃楼好像会随时隐没。一则对于Yetties的观感或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尽管抱着键盘的Yetties拥有让人咋舌的财富,但,很多人好像更信任马背上的男性。不论是来自于传统的惰性,还是对抓不住的比特无所适从,这样的情况表明,多数人的真的激情还是留在传统的实在世界――那些让人垂涎的Yetties更像动画片之中的卡通人物:

    智慧,纯正的智慧将在这个年代发挥绝对的支配。至少《新闻周刊》如此觉得。它在一篇文章中说,信息年代,智慧将成为所有主导。由于,这是一个虚拟化的世界,在漫无边际的网络上,大家交流或者交锋的唯一方法就是键盘与鼠标,而你的IQ指数,将决定你在这场无缘见面的交锋中获得什么样的胜算。
    这是一个并不让人认可的局面,至少对于女性们来讲,中世纪的骑士和西部牛仔好像更具吸引力,由于那样的男性好像更有本能的魅惑力。……
    这一点在今天变得弥足珍贵,由于男士的情感正在面临被稀释为0与1的可能。对于这点,女性理应比男性表现出更强烈的恐慌,手中抱着键盘的男性,比起马背上的男性,实在缺少味道。(18)

    提到女人的看法并不是偶然。很多人暗中承认,女人的感性本能时常维持了某种特殊的洞察。然而,这种感性本能同样遭到了互联网的抛弃――互联网正在借助比特为热恋的异性制造阉割了感性本能的幸福生活。假如互联网的意义从政治和财富延伸至性爱技术,那样,这种断言并不夸张:互联网已经密集地织入人类的存活方法了。

    4

    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诞生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互联网设计的初衷是保证核打击之下通讯系统的持续运行。美国国防部的那批军事科学家一定没料到,如今的互联网空间居然演变为一大量风流韵事的策源地。很多人坦率地承认,游弋网上的要紧目的即是期待一个浪漫的邂逅。互联网空间的女人比特时常被称之为"美眉"――美眉的缠绵故事乃是互联网空间最为绮丽的风光。
    一项900人左右的调查显示,93%被调查的网民对于网上浪漫剧十分向往;61.2%的网民结交过"异性"网友;35.5%的网民拥有互联网情人。(19)这不啻于一个提示:对于很多人而言,互联网的意义不止是某种有效的联络工具;更为要紧的是,互联网还意味了一个欲望的空间。物质的社会空间戒律重重,传统的平面传媒已经饱和,欲望忽然发现了一个自由放任的地区。与其在现实之中徒劳地碰壁,不如遁入虚拟的恋爱――于是,情人节的玫瑰花忽然盛开在互联网空间。
    尽管这样,互联网空间的性生活故事具备一个奇异的特点――躯体的缺席。这是没重量的比特组织的爱情。电子通知牌、聊天室、交友网站和邮件均是两性比特相遇的场所,炽热的恋爱可能在极为短暂的时间之内闪电似地即将来临。躯体缺席之后,传统爱情之中的所有陈规和必要的手续随之废除。门当户对、爸爸妈妈之命、财产或者职位在互联网空间毫无意义。面貌有待于想象,身材不必考虑,从明眸善睐到执手相看均属多余的环节。手指在键盘之上飞快地敲出一句句美妙的言辞,这就是相爱的全部首要条件。万籁俱寂的深夜,电脑的屏幕并没关闭。这台电脑上打出一句"紧紧握着你的手",另一台电脑回了一句"轻轻搂着你的腰"――这样简单,调制解调器就成功地制造出了一个相爱的氛围。(20)
    相对于坚硬的、头绪纷杂的现实社会,互联网空间的爱情更为纯粹,更为飞速,更为虚渺,也更为脆弱。它可以仅仅由于屏幕上一句叫人动心的话语而星火燎原,也可以由于一份不投机的邮件而在瞬息之间消失。躯体缺席,躯体所联系的所有社会关系――身世、信誉、职务、财产――均搁置于互联网空间以外,没卷入恋爱情节。所以,这是一种没负累的爱情。大家仅仅由于爱情而在互联网空间相聚;也仅仅由于爱情的消逝而退出互联网空间。躯体的缺席是性爱历史的重大转折:这将诞生一批无拘无束的爱情,还是制造一批过眼烟云的情侣?
    这个意义上,互联网空间不时成为爱情失意者的天堂。现实的爱情挫折驱使他们转向了互联网空间搜索倾心的异性。这里没庸俗的陈规陋习。互联网空间的规则是,但求心有灵犀,蔑视世俗计较。躯体的缺席甚至允许忽视面貌――这过去是传统爱情之中的一个要紧原因。相同的原因,性的问题已经退出视线――比特没性器官。这立即叫人联想到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的确,互联网空间制造了很多柏拉图式精神恋的电子版。但,躯体的缺席也会掩护大家不考虑廉耻。互联网之上的很多帖子表现了罕见的放肆。一个"美眉"可能遭受直率的询问:大家能谈一谈性的快乐吗?
    假如互联网空间的爱情试图延伸到现实之中,成功的概率有多少?不一样的调查数据不一。或许,无人可能得到一个确凿的答案。大家听到了很多欧·亨利式的故事:一对情意绵绵的网上情侣居然是两个互相憎恨的邻居。这至少表明,互联网空间的信赖和爱慕经不起现实的严格挑剔。胡彬的《网恋》被称之为"内地第一部描写网上爱情生活的纪实小说"。身居天涯海角的主人公借助交友网站发现了很多趣味相投的女朋友。他创造了与几个女朋友相见的机会,但相见之际也就是一段情缘的终结。《网恋》的故事形象地显明了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之间不可弥合的差距――假如这种差距还算不上反差的话。然而,这并不可以淹没性生活的将来历史马上浮现的一个问题:互联网空间的爱情是不是一定要以互联网以外的眷属为旨归?躯体缺席的恋爱一定是空洞的激情吗?《网恋》出现过这么一段话:"虽然他们不在眼前,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是一个抽象的人物,但没实体的同时也没脂粉、衣物和首饰,就剩下赤裸坦荡的一颗灵魂,交往的过程同样激动人心,甚至比面对面的接触更胜一筹。"这是爱情的另一种境界呢,还是取悦我们的幻影?更为深刻的意义上,互联网空间是不是存在贞操观念?某一个老公过去控告老婆与互联网性伙伴玩弄虚拟婚外情,并且进行互联网"通奸"――这种罪名用什么证实?(21)
    躯体的缺席时常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说谎――尽管有些心理学家想宽容地称之为"显示我们的另一面",或者说显示自己理想的形象。(22)这种伪装一般没具体的目的,这种伪装无宁说为了投合浪漫风情的游戏规则。可是,假如由于制造浪漫而将谎话扩大,大家就遇见了互联网空间的恶意欺诈――一个痴情的网民终于发现,他所钟爱的"美眉"居然是现实之中一个衰朽老翁敲打键盘的杰作。多数时候,这种欺诈不会产生物质的损失;然而,哪个能担保这种欺诈不会产生紧急的心理创伤?
    只有比特而没躯体的爱情生活具备某种轻盈和浮华的气息。肌肤相亲的深刻体验消失了,"刻骨铭心"这些的形容词失去了物质基础。比特制造的爱情好像缺少某种抓得往的东西。大家担忧这种爱情会忽然散去,无痕无迹。或许,性的乐趣最后也将由互联网提供。这种描写并不是单纯的幻想:"在将来社会,来自各阶层的数十万男士女人每一个星期五都会前往当地的电脑角。伴随数十万鼠标吱吱作响,internet中放浪的两性生活开始了……将来的性好像与技术没办法分割。但凡自觉得有点想象力的人都不想承认,50年后还会有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以怪异的动作、怪异的声音、怪异的表情,从而达到性生活的顶峰"。这已经不是逻辑的前景,而是现实的存在――所谓的"虚拟作爱系统"已经进行调试阶段。(23)头盔、电子紧身衣和比特制造的视觉挑逗可能产生巨大的快感。躯体的缺席不再是一种缺憾之后;尽善尽美的互联网空间是否会成为不能离开的乐土?
    互联网被称之为20世纪出现的技术怪物。互联网空间制造了一种没重量的生活――很多传统正在失去重量。比特正在重新组织大家的生活。历史的结构马上开始重大的调整。当然,关闭计算机主机,大家就会回到熟知的现实之中。重量依然。所有纹理和气息依然。然而,正像大家已经不能离开电一样,大家不能离开计算机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注解:
    (1)《比尔·乔伊畅谈数字设计革命》,《参考消息》2000年4月15日
    (2)比尔·盖茨《将来的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79页
    (3)《因特网年代的文化特点》,《参考消息》,2000年4月5日增刊
    (4)胡泳《另类空间》,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37页
    (5)参见安德森的《想象一同体》,《学术思想评论》第五辑
    (6)"电子政府"问题可参见刘吉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常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0页,"互联网空间与传统社会的冲突"问题可参见2000年5月6日《参考消息》6版《因特网打乱日本社会模式》
    (7)《帮助普京上台的人帕夫洛夫斯基》,2000年4月12日《参考消息》10版(增刊)
    (8)参见郭良《互联网创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88页
    (9)同(7)
    (10)参见《中国网络络进步情况统计报告》,2000年2月11日《南方周末》7版
    (11)《因特网任性妄为,立法者磨刀霍霍》,2000年4月12日《参考消息》7版
    (12)转引自黄北雁《因特网:让世界重新洗牌?》,《天涯》1998年3期
    (13)参见2000年4月5日《中华念书报》21版《新科技年代的伦理道德》和2000年4月7日《南方周末》17版
    (14)参见2000年5月7日《参考消息》4版《新经济:与其说是泡沫,不如说是新芽》一文
    (15)黄诚廖靖军《如何挤出互联网泡沫?》2000年4月14日《南方周末》24版
    (16)一点《品牌与进入障碍》,2000年5月5日《南方周末》19版
    (17)参见2000年5月1日《福建日报》3版
    (18)2000年4月7日《南方周末》17版
    (19)参见2000年2月14日《福建日报》8版的《"爱情在线"――关于网上恋爱的专题调查》
    (20)这两句"情话"引自互联网上的文章《网上谈性:玫瑰还是陷阱》
    (21)同(4),98页
    (22)同(4),97页
    (23)同(4),207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