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大学生职前培训的什么时间考虑

点击数:437 | 发布时间:2025-06-10 | 来源:www.zbxggc.com

    1、职前培训的必要性

    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目连年增长,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而2014年毕业生人数已突破720万,照此增速预计2015年将达到749万左右。与此相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长期徘徊在70%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提升应届生的就业素质与能力,缓解最难就业季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其进行职前培训刻不容缓。

    通过对不同高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全方位分析当代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认知程度与他们对职前培训的期望与潜在需要,可以更明确地认识到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必要性。调查数据表明:有85.5%的大学生对职前培训不知道,高达97.3%的大学生未参加过职前培训,而且参加过培训的多数人相信,职前培训能对未来的就业生涯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85.4%的学生有意参加职前培训,期望对职前培训多一些知道。

    这样来看,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期望与需要非常大,且职前培训对缓解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越发要紧。因此,需要主张政府、高校、与大学生一同努力,对其进行必要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其将来走上社会职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前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与具备鲜明市场化特点的企业人才培训模式相比,目前大学生的职前培训存在肯定的不足。

    (一)培训主体过于单一。伴随国内外人才培训市场的日渐成熟,专业的人才培训机构愈加成为企业人才培训的中坚力量,再加之进步迅猛的企业内部培训的配合,促进企业人才培训呈现出了培训主体多元化的特征。而大学生培训的主体―各大高校,总是把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与持久性同就业培训的专业性与持久性相等同,使得高校一个人承担对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而忽略了市场需要。

    (二)培训方法的局限性。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角逐环境下,培训机构的存活能力取决于其培训效率的高低,这使得企业使用灵活多样而又系统科学的培训方法。课程讲授是高校培训最主要的方法,其面对针对性、变化性最强的市场来讲,看上去过于单一与陈旧,可以说,纯粹性的教育方法具备先天的局限性与不适应性。

    (三)培训资源的封闭性。培训主体的差异致使了培训过程中培训主体所享受的培训资源存在差异。企业通过外部培训、内部培训与特聘专家培训等,使其在培训资源上具备独一无二的丰富性、全方位性。而高校对就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的认识偏差致使培训忽略了具备决定性用途的市场环境的变化性,使资源的运用愈加封闭和机械,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却在人才培训时没有办法。

    从高校的培训本身来看,大学生职前培训存在的不足点是:第一,重形式,轻内容。目前的就业培训导致了“重常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局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过分关注理论,忽略实践培训,与社会需要紧急脱节,且局限于搞讲坛,讲政策,忽略了就业培训的内涵,没切实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第二,重共性,轻个性。培训要依据培训对象的差异,来选择适合的办法。对所有些培训对象同等看待,忽略了因地制宜,最后致使了培训成效大优惠扣。

    3、高校职前培训的改进办法

    虽然现在高校的职前培训存在肯定的问题,但不能否认,职前培训对缓解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起着积极的指导用途。所以只有充分凝聚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力量,职前培训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用途。

    (一)政府。政府部门应为职前培训打造好的环境。政府可通过法律、文化等方法为职前培训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依据市场供应求购关系,拟定有关政策和法规,督促有关部门对就业环境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从而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培训机构的进步规划及大学生的择业导向起到参考用途。

    (二)高校。高校是大学生职前培训的要紧主体,其培训方法、培训资源、培训意识等都会对培训成效产生影响。第一,应加大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职前培训建设,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第二,高校应健全大学生职前培训的体制机制。打造从学校到各学院、各系、学生组织等立体交叉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勉励约束机制,打造服务型大学生就业体系,以服务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以高校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为特征的机制。最后,应注意培训内容的科学适用性。职前培训应具备超前性,包含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和培训内容的教授上,即应扩大职前培训的对象,不只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对其他在校生也应提供相应阶段的服务,为他们拟定适当的计划。

    (三)社会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虽与高校培训有所不同,但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升其社会服务意识。应通过宣传等方法增强大家的信赖度和关注度,争取政府部门的认同,积极培养与高校的合伙人关系,发挥其在学生和用人单位、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纽带用途。

    (四)大学生。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是同意职前培训的主要对象,只有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职前培训的重要程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职前培训的进步。第一应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认真看重职前培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第二应知道大学生的潜在需要,使用相应的方法来满足其期望,来增强其对职前培训的信心。

    职前培训对大学生个人与社会有哪些用途愈加大,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面力量,为大学生职前培训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提高。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