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换届选举中的有关法律问题考虑

点击数:334 | 发布时间:2025-06-18 | 来源:www.cctadp.com

    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广大群众的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社会经济基础中经济进步民营化的趋势,则完全改变了大家传统的生活方法和相互关系。在多种所有制并存,民营经济迅猛进步的历史大潮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和法律,怎么样来适应社会经济进步的客观需要,确实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这里,本人想就基层换届选举中的有关法律规定,怎么样进一步符合基层的和国情的实质,谈点我们的怎么看,不妥之处,欢迎大伙批评指正。

    1、关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换届时间问题

    地方组织法第六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实践表明,这一法律规定导致了如此一种局面,一是因为县乡的换届时间不同步,再加上有的市、县、区的换届时间不同步,这就导致了几乎年年都有换届选举工作的任务。二是频繁的换届选举,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社会和群众的负担。三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认识上对换届选举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干部、群众说,只看到你们一直在搞换届选举。我看这类同志说得完全对。换届选举搞多了,确实影响干部、群众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四是每次换届后,大家的社会生活并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这就不能不使大家来考虑换届选举的政治成效,这就是说大家不可以违背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起反用途的这个规律。你说,通过换届选举,肯定能把勤政为民的、把对国家和民族忠诚的、对人民忠诚的一批干部选上来,这也不见得。通过换届选举,或许会选上一批勤政为民的,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三个代表的干部;也会会选上一些本来就是搞腐败的、选上后筹备再大干腐败的干部,这类人,他们在思想本质上不信马列,更谈不上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所以,一搞换届选举,这两种人就都大概选上来,前一种人选上来了,经济就会有所进步,人民的生活就会有所改变,腐败就会有所遏制。后一种人选上来了,经济就会倒退,政治就会倒退,人民就会遭殃,国家就会受损失。这就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大家不要把社会的进步完全寄托在换届选举上。你说是三年换一次好,还是五年换一次好,这就要从实质出发,从国情出发。中国是了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搞一次换届选举,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相当长的二段时:间内影响抓经济工作,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所以,对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完全应依据大家我们的特征来打造一套简单、实用、有效的民主法律体系。如此,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达成全国各级人大每届任期同步是完全必要的。如此有益于在全国统一换届时间,统一工作安排,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真的把换届选举作为推进国内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要紧环节抓紧抓好。全国各级人大统一换届时间,还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真的在国内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这对于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减轻群众的负担,达成民族的崛起,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2、关于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问题

    选举法第二条规定:人大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是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能代表人民的利益?还是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纯粹是一种认识上的偏见。从实质状况来看,代表用途发挥的好坏,它不是由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方法来决定的。这里,一是决定于代表自己的素质。即代表受教育的程度、对社会主义事业理解的程度,与代表所具备的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决定于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对于历史上的世袭制来讲是一大进步,但资本主义普选制实质上也是每隔几年来决定一次哪个来统治和压迫人民。所以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并没改变资本主义规范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实质。从这一点来讲,资本主义的民主就是假民主。你再用什么民主的方法来选举总统,选举官员、选举议员,他也势必要维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规范,如此一种情况,本身也是由它的社会规范决定的。普选制的历史和国内人民代表大会规范的实践证明,用什么方法来选举代表,对代表用途的发挥并没直接的联系。大家的办法是要根据简单、实用、有效的原则,来考虑和处置问题,如此,国内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就可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并不会干扰代表用途的发挥。由于,无论用什么民主方法选举的人大代表,它势必要在统一的法律规定下去履行职责、实行职务。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