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商业银行不好的资产形成是什么原因
第一,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很多商业银行沿用了行政管理方法,加上风险和利益机制不对称,约束和勉励机制不健全,对资产的考核方法与承担责任不清楚,使银行缺少风险的责任感和重压感,更缺少预防信贷资产损失的有效方法,不少决策者违规经营和违反贷款审批程序,导致贷款易放难回。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好的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很多而且紧急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导致很多银行不好的资产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频繁调动和资源配置上的粗放式的营运管理,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考虑自己经营情况和承受能力,缺少市场调查和项目可行性剖析的状况下,盲目扩大投资。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双重的滚动性的负效应。因为企业通过各种关系向银行贷款,投资后缺少资金又迫使银行继续贷款,若银行不再增加贷款,新项目没办法投产,将导致以前的贷款没办法收回。另外,因为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的不科学使得项目的盈利能力和角逐能力紧急缺失,即便建成后也没办法形成好的还债能力,这就使得一方面贷款在趋于不断增加,一方面增加的贷款更多的变成了不好的资产。
第三,法律规范不够完善。从1994年以来,中国颁布推行的《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及早些时候的《破产法》、《公司法》等,虽然在努力创造着企业行为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市场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但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法律规范方面还是看上去不够完善,看上去单薄无力,银行是企业的最大的债权人,然而一旦企业破产,银行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权益很难遭到法律的保障。现在的一些如不真实担保、欠债有理有利等好像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赖账经营在法律不完善、地方行政保护、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的环境下悄然存活,这也形成了商业银行高额不好的资产可以存在的法制缘由。
第四,企业转轨本钱和国家宏观政策上原因的影响。
1997年至2000年间,国内的国有企业改制就从银行核销了呆账1829亿元,而因宏观经济调节控制的需要而产生的政策性特定贷款也形成了数千亿元的不好的资产,这就占了商业银行不好的贷款的较大比重。
2、解决国内商业银行不好的资产的渠道
1.结合国内实质大力推行不好的资产证券化。所谓证券化就是将已存在的信贷资产加以组合并以其产生的现金流为担保在市场上发行证券,其实质是将缺少流动性的、非标准化的贷款转化为可出售的、标准化的证券,并转售于市场投资者的过程。借助资产证券化,能达到减少筹资本钱、提升资产流动性、满足机构投资者对固定收入证券投资的需要、促进资本市场深化的目的。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金融革新工具。能够帮助加快不好的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依据国内的实质状况,打造一个组织形式独立、经营上自负盈亏的评级机构来规范评级运作,使其成为广大投资者常见同意和认同的信用评级机构。打造与证券化有关的法律规范,着手构筑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法律框架并研究拟定有关的法规,为以后拓展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综合运用各种办法和方法灵活处置不好的资产。国内国有商业银行不好的资产数额庞大,经济和金融进步又具备明显的不平衡性,从而决定了国内处置不好的资产时应采取多种办法。比如用信托。借助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理,完成标的资产的风险隔离。操作方法是,委托人通过将标的资产设定为信托财产,将证券化标的资产移转给受托人持有,然后由委托人向投资者发行优先级信托利益权,或向投资者供应优先级信托利益份额或其他合同权利。资产剥离。所谓资产剥离是指在企业股份制改制过程中将原企业中不是拟建股份制企业的资产、负债从原有些企业账目中离别出去的行为。?企业通过剥离不适于企业长期策略、没成长潜力或影响企业整体业务进步的部门、商品生产线或单项资产,可使资源集中于经营重点,从而更具备竞争优势。不好的资产剥离是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提升资本充足率的要紧办法。
3.转变政府职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经营活动的行政化干涉也是银行不好的资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的过度行政化干涉,国有商业银行代理人缺少商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银行贷款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支出,致使不好的资产的递增。伴随国内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陕,政府应规范其行为,转而从法律等方面看重、支持银行清理不好的资产的工作,以尽快消除不好的资产,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为银行不好的资产的处置工作创造好的外部环境,而不可以再从保护和进步地方经济的狭隘观念出发,搞地方保护主义,放纵企业逃废债务,为银行不好的资产的处置设置障碍。
4.进行银行规范的革新,根本上解决不好的资产的增量问题。在银行股份制改造方面,通过改造,可促进股份制银行努力达成效益的最大化,并依赖我们的长期收益来吸引投资者;通过达成股份化将国有商业银行改导致为真的严格意义上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商业银行,并在条件成熟之时,积极鼓励上市。打造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预警机制。打造并实行贷款风险预警机制,以对贷款风险损失早期发现、早期防范、早期弥补、早期消除,防止和准时制止营运管理中急于求成、不真实兴盛等扭曲行为与偏差。承担贷款风险预警职能的职位及其职员,应熟知并能正确运用国家各项金融政策、法规和现行的信贷原则及规范,熟知信贷企业的生产流通及财务情况,并依据实质需要推行监测和稽核监督,对发现的所有涉及贷款风险的问题发出预警的信号,正确、合理、合规地行使对银行和借款企业中是信贷范畴的检查稽核权、建议权、处罚权等业务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