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将从2007年1月1日起适用于上市公司。这是中国会计界的里程碑,它将推进中国向更现代的经济模式过度,并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1、国内新会计准则体系发布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打造是以提升会计信息水平为首要条件,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的。基本目的是打造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推行的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重新制定发布了包含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是一部全方位、规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它的发布推行将进一步强化对会计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有益于社会公众做出理性决策;有益于进一步促进打造和健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益于更好地发挥会计工作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科学决策、加大营运管理、推进合理分配、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用途;有益于促进、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完善财政职能,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有益于促进国内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和引进去”,从而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有益于进一步优化国内的投资环境,稳步推进国内会计国际化进步策略,全方位提高国内会计的现代化水平。
2、国内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征
系统化、科学规范化
国内自1993年7月1日推行“两则”两制以来,迄今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发布推行,到《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买卖的披露》等16个具领会计准则推行推行,国内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针对某项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规范,到形成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系列规范经济业务的会计标准。这类会计准则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升会计信息水平起着尤为重要有哪些用途。但,大家也应该看到,这类会计准则缺少系统性,甚至与发布推行该项会计准则前后的其他会计准则等规范性规范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经济环境和管理需要,对会计准则体例、准则规定、准则分类和编号等很多方面尽量系统化,基本做到科学规范。
法规体系一致性与会计处置办法的一致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出了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目前如下两个方面:
1.法规体系一致
国内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推行,使国内《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其他具领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趋于一致,彻底改变了1993年7月1日推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陆续推行具领会计准则出现的会计准则相互“打架”的尴尬局面。如:原《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需要企业应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情况变动表,而《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则需要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等,从而使会计准则体系内部各会计准则之间达到协调一致。
2.会计处置办法一致
如:非货币性买卖换入的非现金资产与债务重组获得的非现金资产均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不再需要根据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借款成本的资本化问题,不再强求专门借款。只须是长期资产。如,为生产大型机器设施、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资产的借入款项等发生的利息均可资本化,计入对应的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
与国内国情相适应
国内构建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独立推行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不是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或是国际会计准则的翻版,而是仍然立足于中国实质,在规范经济业务方面根据中国实质,拟定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置办法。譬如,在准则立项上,国内会计准则体系的各准则项目相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言,有的准则项目进行了适合合并,《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就是将《国际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与《国际会计准则——折旧会计》进行了合并。
同时,大家还应该看到,根据国内的会计法制环境近况需要企业会计规范与会计准则体系通过民间组织拟定是不现实的,因此,会计准则体系各准则,不可能象会计惯例那样由企业依据我们的状况来实行。比如,财政部门考虑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国内会计法规体系的一部分,拟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时没直接使用国际准则中财务会计报表定义的形式,但其中的内容仍然紧紧围绕会计的目的、会计信息的水平特点、会计要点的确认与计量与财务报表列报等加以规范,从而成为起草各项具体准则的要紧指导原则。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