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背景下国内外义务教育均衡进步的经验和启示

点击数:373 | 发布时间:2025-08-05 | 来源:www.abbwa.com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伴随人口流动日益加剧,世界各地义务教育失衡现象常见存在。但,教育均衡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关乎国家全方位进步,因此,世界各地高度看重,纷纷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进步。他们的先进经验对国内义务教育均衡进步有非常不错的启示和借鉴用途。

    1、美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进步的经验

    1.健全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和州政府改变由学区主要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通过拨款补助即财政转移支付达成对学区义务教育的经费支持,义务教育经费由联邦、州和学区三方一同承担。联邦政府教育经费主如果为处于弱势的群体和无正常学习力的学生提供帮助,每年基本占总教育经费的6%左右。州政府承担学区将近一半的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政府间补助的形式对各学区教育经费需要的支持。在补助形式上,美国各州使用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基本补助模式(专项一次性补助),即依据学区的学生数,按肯定的人均补助额支付到各学区。此种补助模式不考虑各学区财政水平的差异,只不过将教育经费均等地补助到各学区,主要为了为了增加学区教育资源,保证每一个学生最低的教育支出水平。很难达成学区教育资源和教育支出的均等。二是保证税基模式(专项配套补助),保证税基补助又称能力均等化计划,即为每一个学区设定一个相同的学生基本税基,州政府依据各学区的财政情况分别给予不一样的补助额度,对于相对富裕的学区,可以少补或不补,对那些靠学区自己财力没办法保证学生基本税基的,则由州政府给予补助,以达到标准额度。这个模式可以有效地缩小学区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是现在美国各州主要的教育财政补助模式。三是基本补助和保证税基相结合的模式。此种补助模式把专项一次性补助和专项配套补助模式的优点有机结合,确保各学区既能满足最低教育支出的需要,又可以提升义务教育经费补助的有效性。

    另外,针对各学区义务教育进步不均衡的状况,美国联邦政府设立“农村教育收获项目”,对州和学区进行差别性专项教育经费资助,帮助经济薄弱农村学区更有效地获得和用联邦教育资金,改变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联邦政府还提供了招募教师专项资金,用于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帮助学校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农村边远区域,很多州政府依据学生的实质状况为学生提供边远区域教育补贴、寄宿补贴、父母陪读补贴等各类财政补贴,以保障农村学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为加大薄弱学校建设,联邦和州政府一同实行资金辅助计划。联邦政府通过综合学校改革论证计划、阅读优秀法案计划等计划和基金来辅助薄弱学校。州政府则是通过州立法机构的拨款和设立的基金项目、专门的扶助计划来扶持薄弱学校。

    2.灵活的择校规范和薄弱学校帮扶政策

    各州各地的不均衡是美国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灵活的择校规范可以在一定量上缓解这种情况。一是磁铁学校。磁铁学校又称特点学校,它以独特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办法、高效的教育水平吸引各地不同学区和不同种族的学生前来就读,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可以通过择校保证教育的均衡。二是特许学校。州政府通过立法将某些公办学校的主办权交给团体、个人或私营企业管理,实行公办私营,为学生提供不同教育特征的学校教育。特许学校既具备公办学校低学费等很多优点,又有私立学校看重教学水平和服务等优点,遭到社会的广泛欢迎。特许学校为那些期望享受私立学校优质的教育但负担不起教育成本的贫困家庭儿童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促进了教育公平。三是实行教育券规范。政府根据公立学校生均教育经费的额度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由父母和儿童自由选择自己认同的学校,用教育券支付部分或全部学费,这种方法,增加了儿童进入优质的私立学校的机会。另外,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针对处于困境的弱势群体和薄弱学校,推行了著名的“补偿教育计划”,把联邦教育经费中的一部分用于薄弱学校改造。

    3.加大对特殊群体教育的补偿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加大对特殊群体的义务教育补偿力度。一是看重少数民族教育。长期以来,美国少数民族学生与非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缩小这种差距。
    1994年,克林顿签署《美国教育改革法》,提出要采取具体手段来消灭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和非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的差距。二是看重残疾儿童的教育。
    200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残疾人教育促进法》,规定所有公立学校都要向残疾儿童提供不收费的义务教育。各学区有义务对每一名残疾孩子进行鉴别,并为其拟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尽可能让他们与完善儿童一块上课。三是看重困难儿童的教育。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推行了“补偿教育计划”,对贫困家庭儿童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学习策略,通过推行黑人儿童补偿计划、免费午餐计划等多种个性化的手段,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四是看重流动儿童的教育。针对那些随爸爸妈妈工作变动,家庭住所频繁变动的流动儿童。
    1966年,美国联邦政府拟定了“流动儿童计划”,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的资助和服务,确保学生不会因跨区或跨州迁移遭到课程设置、学习标准等方面的困扰,由联邦政府与学校合作,让这类流动儿童得到合法的学校教育。

    2、上海浦东新区义务教育均衡进步的经验

    浦东新区人口流动十分活跃,2010年,浦东新区流动人口达到202.43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40.1%。人口的流动打破了浦东新区义务教育资源原有配置的平衡,给原来的义务教育财政保障体系、招生政策、学校网点布局、学校办学理念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怎么样推进人口流动背景下地区内义务教育均衡进步,上海浦东新区做了一些革新,获得了肯定的效果。 1.打造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上海实行市县两级一同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上海本级财政依据各公办学校实质招生的流动儿童数来划拨教育经费,2008年按每生1000元的规范,随后三年分别提升至

    1500元、1800元、2000元。同时需要各区县要按市级财政实质补助资金按1∶1的比率出配套资金,全部用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浦东新区坚持教育优先进步策略,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2010到2012年三年来,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30多亿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3000元,初中达至3200元,明显高于上海的规范。另外,2011年和2012年新区政府在“三增长”基数以外又安排2.29亿元教育基建项目经费,用于郊区薄弱区域教育新建、改建项目顺利推行。
    2012年,浦东新区城乡义务教育基本达成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进步目的。

    2.拟定高标准建设规划

    2006年以来,浦东新区共新建、改扩建学校39所,净增面积177815平米,退租还教16887平米,合计新增校舍1281275平米,通过优化、新建、调整等举措,有效应付地区内不断增长的各学段教育资源需要,基本形成了公平普惠、优质均衡基础教育新格局。现在,新区义务教育阶段16所民办学校在内的122所初中(含18所完中、30所一贯制),达到04标准有74所,90标准有37所,达标率90.1%;124小学(含4所民办学校),达到04标准有42所,90标准有72所,达标率91.94%。

    3.多途径、多形式购买教育服务

    浦东新区加大了对流动儿童学校的管理和整治。拟定了流动儿童学校办学标准,需要各流动儿童学校根据标准进行办学,对存在安全隐患、办学条件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实行关停。对按标准成功改造的学校,由上海政府和区政府给予学校肯定的补助经费,并对其按民办学校进行统一管理,依据其招生学生数按本钱给予基本补贴,2012年,生均补贴每学年达5000元。三年来,浦东新区共审批设立41所以招收流动儿童为主的民办小学,上海、区两级财政为流动儿童学校共投入2.5亿多元;2010年新区教育局先后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推行了饭店改造、卫生间改造、教室照明改造等,投入580余万元推行“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配置标准图书室及增配体育运动器材”实事工程。

    3、国内外经验的启示和考虑

    1.打造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省、县一同分担的财政保障

    体系

    无论是美国的联邦、州和学区一同承担,以州政府为主的财政保障体系,还是上海的市、区(县)一同分担的财政保障体系,都能有效解决由于地区经济进步不平衡致使的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流动儿童过多致使县域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是国内很多区域的常见现象,致使县域义务教育进步水平不高,流动儿童公平同意义务教育很难落实。缓解县级义务教育财政重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进步,可以打造省、县两级政府一同分担的财政保障体系。一方面,县级政府要承担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加强地方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其次,省级政府可以参考公办学校实质招收的流动儿童数拨付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并需要县级政府拿出肯定比率的配套资金用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通过打造省县一同分担的教育财政体系,不但可以缓解县级义务教育财政的重压,更能提升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流动儿童公平同意义务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革新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全方位推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县域内各义务教育学校的实质,以有较好社会声誉和父母口碑的优质学校为主要对象,革新多元化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名校、强校示范引领用途,有效扩张优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要依据每个区域的实质状况,分别采取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网盟、对口帮扶、委托办学、引进办学等形式,逐步缩小校际、城乡、地区教育进步差距,让所有儿童都能公平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

    (2)加大特点学校建设。千校一面不是均衡,为不同儿童提供比较适合的教育才是优质的均衡教育。流动儿童来自五湖四海,个性差异较大,较难适应乐清现在比较单一的教育模式。因此,要大力推行“学校特点进步策略”,鼓励引导基础相对薄弱学校走个性化、特点化的内涵式进步的道路,推进城乡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进步提高,努力形成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选择合适我们的教育,保障不同群体教育机会的公平。

    3.保障流动儿童同城入学权利,破解入学难问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当地教育整体规划中来,要把保障流动儿童的公平教育作为政府的法定责任,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实行同城待遇。地方政府要严格规范各学校的招生行为,不能以任何缘由损害流动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其次,因为国内义务教育已实行国家统一的学籍管理软件,国家要尽快改革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财政拨款规范,把向学生户籍所在地拨款转变为直接向学生学籍所在地拨款,或者以教育券的方法发放给流动儿童,以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重压。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