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美学视阈下的新华社对外报道研究

点击数:305 | 发布时间:2025-08-14 | 来源:www.chuangyutime.com

    “领导人出访”不止是加大国际交流的一个必要方法,也是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要紧窗口。怎么样有效地拓展“领导人出访”对外报道,构建好的国家形象,是对外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同意美学又称“读者同意学”,正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借鉴讲解学、现象学等理论,提出了读者中心论,打造了以期待视线、召唤结构、文本未定性、审美经验、阅读阐释等为主的一整套定义体系[1],促进文学研究发生范式的转移。同意美学虽然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对“宣传现象同样有效”。[2]本文以同意美学为视角,剖析新华社2015年“习近平访美”对外报道,并以美联社的“习近平访美”报道为参照,研究新形势下国内通讯社怎么样有效拓展“领导人出访”的对外报道。

    1、同意美学的两个要紧理论:“文本未定性”和“期待视线”

    (一)文本未定性

    同意美学指出,任何文学文本(text,也译为“本文”)都具备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没有完成的图式结构。[3]这个图式结构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语音和打造在语音之上的语音系统。第二个层次包含所有些意义单位,不管它们是单词、句子,还是复合句构成的单位。第三与第四个层次包含再现的对象和这类对象得以显现的图式方面的内容。这类层次和维面构成一个框架,充满了未定的点或未定之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读者这种填补未定点的介入行为,称为“具体化”。[4]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些,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5]是文本和读者相互用途的产物。读者的能动性创造使一部文学作品最后得以达成。

    (二)期待视线

    “期待视线”是同意美学理论中的一个要紧定义,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同意美学觉得,在阅读活动中,读者的理解要受“前见”或“前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没“前见”或“前结构”,理解便不可能发生。与同意主体的期待视线相对的是同意对象―作品的“客观化”。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需要得到“客观化”,即与一个客观的规范相符,才能获得同意,而这种超主体的客观标准,恰恰就是期待视线。[6]

    2、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从“文本未定性”和“期待视线”出发考察新华社2015年“习近平访美”的对外报道是不是存在“文本未定性”,是不是与西方受众的期待视线相融合。

    3、研究办法及选样

    (一)研究办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内容剖析法。内容剖析法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办法。其实质是通过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剖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判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

    (二)样本选取

    鉴于2015年习近平访美日期是9月22日至28日,选样时间定为2015年9月17日至十月3日。关注习近平访美前后5天的报道是考虑到媒体关于此事件的前期报道和后续报道。另外,因为本研究考察的是“习近平访美”的对外传播,所以语言定为英语。登录新华网英语频道进入“Xi Jinping visits the United States”专题,过滤掉评论文章(评论文章是对事件发表建议,表达态度,非客观报道)、图片报道,最后采集到新华社样本量为62篇。登录美联社官方网站,以“Xi jinping”和“President Xi”为关键字,共搜索出美联社关于“习近平访美”的新闻报道22篇。

    4、研究结果

    (一)新华社报道中新闻文本的未定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常情况下通过“5W”向受众展示整个新闻事件。新闻具备与文学同样的叙事性特点。新闻报道文本的未定性与文学文本一样,在其叙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表现为文本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不一样的是,新闻报道文本的未定性是通过客观的叙局势度、叙事办法和叙事语言呈现的。[7]下面就从叙事语言和叙局势度两个方面剖析新华社新闻报道中文本的未定性。其中,叙事语言以新闻标题中的看法词为例,叙局势度则以新闻报道基调为剖析对象。

    1.新闻报道标题中看法词剖析。新闻标题,是一篇新闻非常重要,也是最显眼、最早吸引眼球的部分。读者对一篇新闻的判断第一源于标题。好的标题要能客观准确生动地讲解事实,吸引读者去阅读新闻。看法词含有作者的价值判断,是报道者主观意志的反映。标题中含有看法词消解了新闻的客观叙事功能,报道者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先期填补了新闻文本的意义空白,不利于调动受众阅读新闻,剖析解码新闻文本的积极性。受众在这种新闻中寻求不到依赖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文本中的“空白”填补起来的乐趣,减少了阅读的渴望。

    综观新华社关于习近平访美的62条新闻报道,其中44条标题中包括具备价值判断的“看法词”,占标题总数的71%。这类“看法词”中,名词如“promotion”(Realizing Chinese Dream is in essence promotion of human rights:Xi);动词如“benefit”(China|U.S.cooperation benefits both countries,world:Xi);形容词如:“fruitful”“positive”(Chinese president says U.S. visit fruitful,senpng positive signal for cooperation);副词如“positively”(Foreign mepa react positively to Xi's visit);等等。这类“看法词”突出了习近平此次美国之行的意义与中国政府对推进中美合作的强烈愿望,也彰显了一个国家级媒体积极引导舆论的美好初衷。但这类反映报道者价值导向的“看法词”的很多出目前一定量上消解了新闻文本的“意义空白”,弱化了新闻的客观性。对于西方的受众来讲,他们更喜欢知道“出了什么事”,而不是被告知“什么的意义”,他们更想自己去挖掘事实的意义。 再看美联社的报道。美联社关于习近平访美的新闻报道有22条,其中有16条标题中没看法词,占标题总数的73%。由此可以看出美联社的报道更侧重于反映事实本身,事实背后的意义等待受众去挖掘和填补。同时,研究还发现,美联社的6条标题中含有些“看法词”大多数(近70%)是诸如“overshadow”“undercurrents”“hardball”等表达负面意义的词语。个中缘由,本研究将在讨论中进行剖析。

    2.新闻报道基调剖析。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通过语言、语句、段落、结构等原因综合体现出来。不一样的叙局势度会导致作品不一样的情感基调。新闻报道基调是指新闻报道的情感倾向性是正面的、负面的或是中性的。正面的新闻报道是指通篇新闻报道是正面的、积极的,没贬批之意;负面新闻报道是指通篇新闻报道以揭露批判为主,贬批态度明显;中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报道客观冷静,无明显的褒贬色彩。新华社与美联社新闻报道的基调倾向性统计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新华社62篇新闻报道中,负面报道为零,中性报道14篇,正面报道48篇。在美联社22篇新闻报道中,负面报道6篇,中性报道16篇,正面报道为零。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新闻作品中都含有报道者的主观倾向,折射出媒体的价值立场和情感态度,矮化新闻的客观性,消解了新闻文本中的意义“未定点”。新华社没负面报道,中性报道占23%,正面报道为77%;美联社没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占73%,负面报道为27%。同时,在新华社77%的正面报道中,有“促进、提升”之意的词如push、promote、advance、boost、progress、improve、increase、enhance出现的频率高达146次。并且新华社的报道中还多次用具备褒扬色彩的形容词或副词,如important(59次)、positive及其变体positively(34次)、peaceful(16次)、proper(11次)。美联社的报道多用中性词,具备价值判断的词多含有贬批之意。这一点与新华社恰好相反。

    (二)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期待视线

    新闻受众的期待视线即姚斯所说的受众的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只有在新闻文本和受众的期待视线相融合时,受众才想同意新闻报道,新闻文本才能变成新闻作品。

    关于此次“习近平访美”,国外受众最关注什么?笔者用特定软件,对美联社22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和导语作了高频词统计。之所以选择美联社报道做参照对象,是由于美联社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国外用户近9000家,其遍布世界的庞大用户量在一定量上反映出美联社的新闻讯息可以为全世界的新闻用户所常见同意。选择标题和导语作高频词统计,是由于标题和导语是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也是新闻事实的精华部分,一篇报道主要关注什么,通过标题和导语就可以了解准确地把握。在统计之前,笔者把美联社的22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和导语合成一个纯文本格式,把冠词、连词、介词、代词设定为过滤词,运行程序后,统计两个通讯社报道中出现最多的词汇,经过相同种类项合并(譬如,把xi/xijinping归为一类等),最后得出居于前10位的高频词(见表2)。

    统计结果显示,美联社除去关注“习近平的国事访问”外,对这次访问中涉及的经济议题(居于高频词排名的第6位)很关注。除此之外,美联社还比较关注奥巴马招待习近平的国宴。从国宴的风味、食材、参与职员、参与职员的服装、国宴地址、国宴内容到国宴透射出的两国张力关系与习奥私人关系等,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报道。譬如对国宴食材龙虾的描述“Maine lobster is in season”(龙虾正当季节);还有对国宴参与职员服装的描述如:“First through the guest entry hall for pnner were former Labor Secretary Elaine Chao and her dad.Faced with the fashion|forward question‘What are you wearing?’Chao seemed momentarily stumped.(第一个进入国宴大厅的是前劳动部长赵小兰和她的爸爸。面对关于流行的问题“你穿的什么衣服?”赵好像被难住了。)

    ‘Oh my gosh,’she stammered.‘It's something very inexpensive.’”(“我的天呐”,她结结巴巴地说,“都是实惠的衣服”。)

    可以看出,美联社对细节很关注。这类细节描述,给人真实、有趣的感觉,非常吸引人。

    再看新华社的报道,紧紧围绕国事访问这个核心,从每个侧面反映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中美合作的决心与努力。同时关于国宴,只有一篇例行程序性的报道。国宴什么风味、在什么地方举行、哪个参加了等,与国内的报道几乎没不同。

    5、结论与讨论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