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对国内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点击数:373 | 发布时间:2025-01-22 | 来源:www.blogdafe.com

    1、引言

    2007年2月,?R丰银行宣布北美住房贷款按揭贷款业务遭受巨额亏损,减记108亿USD资产,次贷危机由此拉开全球性的序幕;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大幅度裁员,并因紧急财务问题并申请破产保护,华尔街整体陷入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股市剧烈波动,银行贷款业务遭受重创,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北美、欧盟乃至多个金融市场。

    深究缘由,截至2007年前两年的时间内,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货币政策连续17次提息。联邦基金利率从刚开始的1%上升至5.25%,利率的上升增加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自2005年6月开始,美国的住房市场开始大幅度降温,房产市场开始萧条,住房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一方面因为房产市场的萧条,购房者很难将住房供应或抵押;其次因为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增加了购房者的还贷重压。受此影响,次级抵押的借款人没办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由此开始,并愈演愈烈。

    2007年的全球性的次贷危机体现了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2015年,国内中央银行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与连续五次下调存款筹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筹备金率。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进金融市场的进步,打造适合的货币金融环境。那样,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银行风险承担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因此,本文主要在风险承担途径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货币政策内涵及目前运行机制的挖掘,从货币幻觉效应,收益粘性效应,投资惯性效应和央行交流效应四个方面探讨并讲解货币政策对国内银行风险的影响。

    2、货币政策内涵及运行机制

    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筹备金率和贴现政策等货币工具来调节货币提供量,继而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影响投资需要、净出口需要与居民消费需要,以达成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入支出平衡的最后目的。央行拟定的货币政策涉及一般性货币政策,选择性货币政策与补充性货币政策。 传统的一般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传统工具来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从而影响总需要。一般性货币政策主要包含再贴现政策、法定存款筹备金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主要包含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买家信用控制、预缴进口保证金、打折利率等,主如果对特殊范围的信用进行限制、调节和影响;补充性货币政策主如果中央银行在自己地位及声望的基础之上,用较为灵活的方法对金融机构发出指导建议或劝告,是一种较为灵活的补充性政策。补充性货币政策主要包含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依据货币政策拟定的成效与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货币政策可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减少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等一系列增加货币供给手段的运行机制,从而刺激投资、净出口及居民需要,最后达到刺激总需要的政策目的 ;同时,在经济兴盛时,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法定存款筹备金率,调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等一系列降低货币供给手段的运行机制,从而缩减投资、净出口及居民需要,最后达到缩减总需要的政策目的。

    2011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筹备金率,特别是2015年连续五次降息,一年期的按期存款基准利率由刚开始的2.75%降至如今的1.5%,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由5.6%降至4.35%,五年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由6.15%降至4.90%;2015年连续五次下调存款筹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筹备金率,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筹备金率由20%下调至16.5%。中央银行在2015年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筹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筹备金率。在全球性次贷金融危机影响下,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减少法定存款筹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等一系列增加货币供给手段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净出口及居民需要的目的,最后以便达成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入支出平衡的政策目的。这样来看,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进金融市场的进步,打造适合的货币金融环境。

    3、货币政策对国内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银行在经营业务的同时也承担与管理风险,总是业务风险与收益呈正向关系。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基本需要,而银行的本质是协调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承担和管理风险是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银行业务不断革新、进步及多样化经营的动力来源。传统的风险承担途径理论的首要条件是风险中性,风险承担途径主要包含信贷途径、利率途径、汇率途径和资产价格途径。利率途径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银行的存贷款规模及企业筹资本钱遭到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最后遭到影响;信贷途径是指货币政策影响银行贷款规模和利率水平,带来代理本钱的变化和社会投资量,进而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资产价格途径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股票市场价格,企业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法来扩大社会投资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股票价格的上升,进而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汇率途径利率是指货币政策会带来汇率的变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货币的贬值和利率的下调,汇率的降低带来企业出口收入的增加、居民进口消费的降低。

    现在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途径理论主要从风险维度来考虑货币政策带给企业进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投资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与国内银行风险承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将它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一)货币幻觉效应

    货币政策带来货币幻觉效应,从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较宽松的货币供给量,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增大,这使得大家产生货币幻觉。一方面,市场上过多的流动资金也使得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导致了暂时性经济兴盛假象,提升银行资产负债水平。银行获得了更大的资本充足率,减少了贷款损失拨备率。经济兴盛假象下,银行将自己资金投向风险较大的项目,从而提升了自己的风险承担水平;其次,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经济兴盛假象,企业筹资本钱减少,资产价格上升,负债本钱减少,企业现金流增加,资产负债状况改变,提升企业的贷款意愿,减少企业筹资本钱,进而提升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二)收益粘性效应

    资本资产定价模式中,资产预期回报率为风险报酬率与无风险市场利率两者之和。银行的收益一般具备较强的粘性,为了维持原有些、固定的预期回报率,迫于同业之间的角逐或营业额重压,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扩大风险资产的规模,提升风险资产的占比。稳健略宽松政策下收益粘性效应使得金融机构涉足更多高风险业务,宽松政策推行越长,银行持有些高风险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越高。

    (三)投资惯性效应

    从投资惯性出发,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信贷利率下调,银行的风险偏好上升,门槛减少,信贷规模增加,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利好,企业筹资约束减弱,筹资本钱减少,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其次,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存贷款利率,使得企业的筹资本钱发生变化。基于利好的经济形势及预期,企业加强投资进而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越好,银行对于资产负债状况好的企业的风险偏好越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承担水平越大。

    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充足的流动资金,经济兴盛的假象,企业及社会居民对经济将来的预期越好。在经济形势的判断及乐观的预期,银行、企业及社会居民都进行大胆的支出及投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及同业角逐的重压,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减少自己的信贷标准,或在定价方面给予一系列打折,将资金投向一些高风险的项目。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暂时性的经济兴盛假象,基于投资惯性,提升风险偏好程度,进行很多投资,进而提升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四)央行交流效应

    中央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具备统一控制、统一管理与统一货币的权力。中央银行在保障存款人资金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并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方面起了很大有哪些用途。作为发行的银行,央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及统一货币;作为政府的银行,央行主要代理国家国库及财政,实行金融政策;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并负责收缴与存放各金融机构的存款筹备金;作为管理金融活动的银行,央行主要拟定、实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推行统一领导及管理。

    央行主要通过补充性货币政策借助自己声望及地位,对金融机构进行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在经济兴盛时期,中央银行不只通过调高法定筹备金率、调高再贴现率与在公开市场上售出国债等一般性宽松货币政策,还会采取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等补充性货币政策来制止经济过度兴盛、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防止经济的过分兴盛与波动。基于央行交流效应,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抑制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可通过收益粘性效应、货币幻觉效应、央行交流效应及投资惯性效应等四方面,对银行的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中央银行在2015年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筹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筹备金率。这样来看,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进金融市场的进步,打造?m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但,伴随利率水平的减少和存款筹备金率的调低,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升了银行的风险承担。

    因此,中央银行应小心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存款筹备金率,结合货币幻觉效应、收益粘性效应、投资惯性效应及央行交流效应等各方面原因综合拟定及调整货币政策,看重其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各金融监管机构也应密切关注货币政策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利率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常,央行及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大对货币政策及金融机构的监管。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