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4 A 1673-820908-00-01
1 人力资源的定义
谌新民等人觉得人力资源是指在肯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的数目和水平的总和,它既包含劳动力的数目,还包含劳动力的水平,更包含劳动力的结构[1]。为了统计便捷,大家又常将各国法律规定的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归于现实人力资源范围。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所具备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是指人口中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备现实的劳动能力,并且参加社会就业的那一部分人口[2]。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一个尤为重要的主体部分。国内统计局则将农村劳动力资源具体概念为农村住户常住人口中16周岁及以上具备劳动能力的职员。
2 国内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末,国内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6989万人,占50.8%;女劳动力26111万人,占49.2%。国内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6947万人,占13.1%;21-30岁9184万人,占17.3%;31-40岁12679万人,占23.9%;41-50岁11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13269万人,占25%。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可见国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数目是仍然是比较庞大的,达到了53100万人;而且21-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大部分,有32884万人,达到了全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61.9%;只不过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了全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82.2%,但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数目很庞大,而且具备非常大的开发空间,是国内经济进步的尤为重要而宝贵的资源。假如充分开发,可以为经济进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强大的智商支持,还可以以强大的消费能力带动经济的进步,并且促进城乡社会的和谐统一进步与进步。
3 国内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新变化
国内统计局将农业从业职员概念为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从业职员,包含国内境内全部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从业职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人口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全方位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住户的从业职员增加,非农业从业职员比重不断提升。据国务院进步研究中心2006年对东、中、西部区域共2749个建制村的调查,有近50%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转入非农产业,其中当地非农就业和外出打工各占一半。[3]
从东、中、西部区域来看,因为东部区域农村经济进步快于中西部区域,表目前从事非农业职员所占比重,东部区域也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依据农业部农业信息中心的数据,1996年末,东部区域从事非农职员占所有东部区域农村从业职员的33.5%,而中部、西部区域则分别只有29.12%和15.62%。到了2006年,东部区域一直是代表着比中西部区域更为发达的经济进步水平,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的农村从业职员中,从事非农业职员的比重仍然大大高于中西部区域。东部区域从事非农业职员的比重占到了东部区域农村从业职员的47.6%,中、西、东北区域则分别只有23.2%、13.7%、19.9%。这种东西部区域经济进步水平的差别,在非常大程度上是因为东西部区域非农经济的进步水平不同及有关联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同导致的。
4 进步非农产业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紧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非常大变化,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住户的结构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农业户所占比重降低,非农业户所占比重提升。从全国范围来看,自1983年以来直至200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总人数在持续增加,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则在不断降低,同时,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却在不断增加。依据农业部农业信息中心的数据,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年相比,到了2005年,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已经从1983年的8.78%增长到了40.51%,足足增长了4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之中。中国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增加了很多倍,非农产业的进步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功不可没。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如果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用。国内东西部区域非农产业从业职员所占比重不同,国内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非农产业从业职员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说明:非农产业的进步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紧渠道,而且能促进全国或各区域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进步。随着着非农产业的进步,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渠道;非农产业的进步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节奏;有益于加快国内城市化进程;有益于缩小城乡差距;有益于促进国内经济持续、迅速、协调、平稳发展。
5 进步非农产业的建议
非农产业包含2、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主如果有在当地非农产业就业和外出打工两种形式。
农村当地的非农产业,主要表现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进步快的地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借助程度就高,如东部区域乡镇企业进步速度快,东部区域非农产业职员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更高,农村劳动力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更多。
依据农业部的统计资料,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大多是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及餐饮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水平需要不高,常识、技能需要不多,但所创造的价值也就很有限。
为了促进非农产业的进步,更好地开发借助农村人力资源,可采取以下手段:通过政策打折和政府扶持等方法,加快当地乡镇企业进步,靠乡镇企业来吸纳更多的当地劳动力;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当地或外地非农产业就业,并尽量去需要更高技能文化水平的职位就业;通过地方政府的引导和组织,鼓励当地农村劳动力到外地非农产业打工就业,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拟定打折的投资政策,改变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本到当地投资,以带动当地非农产业的进步;开发当地特点资源,进步对当地特点商品进行深加工的特点产业,以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