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广义的德育包含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目前,在学生的童年时期指导其正确地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是每一个思品教师的责任与义务,然而,部分小学的思品课堂存在脱离实质的教学行为。因此,怎么样求真务实,达成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位回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成为时下值得探讨的热点话题。笔者通过研究海量的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小学思品教学实行生活本位化的理念,对学校的德育教学有要紧的促进用途。
1、认清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的要紧内涵
小学思品教学的实践不能离开对其回归生活本位的正确认知。对此,教师需要形成一个明确的框架:德育是为满足生活所需,它来源于生活,最后也要回归生活。从现阶段的小学思品课堂来看,其理论常识的教学主要以灌输的方法进行,再加上刻板的练习和规范内容,难免会让学生对正常思品教?W的推行产生肯定的轻视和排斥心理。因此,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需要与学生的实质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拟定一个容易见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剖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教师可拟定“扶不扶”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考虑。“有一天早上,在上学路上,你忽然发现前面有一位摔倒的老奶奶,可立刻就要迟到了,那样这个时候的你是置之不理,还是跑上前去搀扶?大伙可以大胆说源于己的想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对事件展开自我认知,找准需要,发现妨碍需要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建议,最后解决问题。
2、小学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的方案
(一)发挥教师模范带头用途
学生在小学阶段,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受年龄层次的约束,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有限,而且稳定性较差。其次,在学生成长发育初期,其一直维持着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浓厚兴趣,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也非常强。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特别应该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模范带头的榜样。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第一引导人。在推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环节,应特别注意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用途。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常常用“打扰了”“谢谢”等礼貌用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种行为,并在之后的日常加以模仿。
(二)培养学生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习惯培养对学过生日后的进步至关要紧,很多的实践案例和科学研究显示,学生健康的人格进步和好的行为品质,都得益于好习惯的培养。在日常,一个人的习惯培养并不困难,他仅需把一件事情重复地进行下去,仅三个月不间断地努力,就足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教师模范化的榜样形象,对促进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至关要紧。因此,教师在推行思品教学回归生活本位中,应当注意把控学生的平时行为习惯,准时发现问题,结合其实质状况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成长初期就形成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明确道德底线,为其日后进步奠定有利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培养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在时间中渐渐沉淀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实质的思品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了如指掌的基础上,探究并结合学生最容易于同意的教育方法,对其思想品德进行合乎时宜的启迪和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生活”。所以,当教师对书本理论常识进行解说和纵向发挥时,不只要立足抽象的内容,还要引入现实日常的具体细节,进行针对性的实例诱导。如此既健全了课堂内容的丰富度,又促进学生将抽象内容进行自我的形象消化,使他们在轻松愉悦而生动的环境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发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达成学生正确生活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3、结语
伴随年代的进步,虽然现代社会价值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但终究脱离不了人性的道德根本。学校对学生拓展思想品德教育适应年代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势必需要。现实教学中,将思品教学回归到生活本质,是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拓展的基础,教师应主动发挥其自己的模范带头用途,将思想道德教育深化落实,引导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