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美术中的色彩

点击数:601 | 发布时间:2025-06-13 | 来源:www.cvklmtu.com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312(2015)14-0034-01

    民间美术色彩是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古人独有些“五色”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别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由于中国色彩有我们的调色,赋色法则,虽然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却赋予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1、装饰功能

    民间美术的色彩第一是用来饰美娱乐。其是在民间工艺赋彩法则上一般多用鲜艳的原色,少用或不需要兼色。由此使得整个画面色彩明亮鲜艳,对比鲜明强烈,概括性强,主观色彩较为浓重,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氛围。当然,除去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大家也能找到有追求高雅调和的色彩成效的工艺品。但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却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大胆明了。

    在赏析民间工艺品中中大家明显能感觉到配色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明度,色彩、色相的冷暖与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爽,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氛围,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欢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适合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成效。

    2、象征功能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大家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成效不只体目前视觉上,更体目前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看重色彩的象征性使之在国内历史上有着我们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依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依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存活上的追求。

    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普通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时候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3、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工艺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点来看,不难发现其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具备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看重色彩的视觉审美成效,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如此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只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遭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括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此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可以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需要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依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在五色的观念内涵上,依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存活上的追求。民间美术的色彩不同于西方的色彩美学,从固有色到条件色,进而到纯科学的色彩分解。也不同于宫廷画、文人画所追求的审美情趣,显而不露的淡雅超俗,进步到墨分五色而代之。那是非民间的物质生活条件及文化熏陶所决定的。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色彩的抒情意义只不过就基本的艺术精神和整体对应的关系而言的,对色彩的具体把握有时缺少更自觉、更个性化的色彩感受,而总是以能激扬感官亢奋作为潜在的自然依据,带有原始的自然选择印记。使读者更明确地知道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不是纯客观视觉的,而是以伦理化和宗教化的色彩选择风俗为依据的。

    历代传承的色彩选择风俗赋予民间色彩以独特的“语义”,使供人娱目的色彩富有深刻的文化意境和丰富的历史内容。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大家不难发现色彩在民间美术里不止是一种视觉美感的呈现,根本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是情绪和情感的刺激和对应物,是积极乐观情感的宣泄。民间美术的色彩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及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理想。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而来的经验结晶,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心理、信仰和生活观。因而与民俗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们的用色十分单纯,在日常产生并服务于生活。所以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最自由、最有生命力,没雕刻,不做用途最简单含义着民族风俗的形式。但这类朴素的文化财产正在流行的时尚中流失,期望大伙看重和保护。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