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也称之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各级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公检法机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与事业单位所依法占有。现在存在七个方面问题:
1、管理的认识滞后。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与改革问题上,到今天仍然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尚未认识上的突破,缘由有三个方面:①、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与财政管理是合二为一,到今天尚未有一致的共识。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主体与相应责任的落实尚不太明确。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手段遭到利益意识的牵制。
2、管理目的被受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在模式,仍然是加减变化中计划经济的版本,前些年改革中试图形解析决一些问题,但因火候尚未形成而被搁置。改革目的受制是什么原因有:①、不认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应该能够帮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需要。②、不认同改革后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应该法制化。③、不认同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应该逐步程序定额管理。
3、管理中力量尚需要整理。非经营性资产在认识统一后,还有力量分散的问题,难于举起管理的重锤和改革利剑,改革举措多半没办法触动深层次问题。非经营性资产购建管理与平时管理在整个资产管理中形成错位管理,相互间的工作交流少,对于出现的问题,常常是处置建议不一,更难形成合力应对问题。
4、管理基础的相对薄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要紧部分之一就是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之所以长期问题较多,与其管理基础相对较弱有着直接关联。①、领导的看重基础不够,重建设、轻管理,宁要数目,也不愿要水平。②、管理的技术基本不实,存在着紧急的无账、账不完善或账实不一的现象。③、管理的规范基础不科学,在有关账簿中尚未反映土地的价值。④、管理的综合基础不牢靠,到今天尚未打造有关管理数据库,管理中的综合可比度较弱。
5、管理中依法处置规范程度较弱。资产从形成到退出是管理应该监控的全过程;对于资产出现不适用、不需用,及毁损等状况,需要依托产权关系,依法处置。但在实质中,仍有极个别单位在资产处置工作中,不按规章办事,在资产调拨、供应、报废和报损等方面,违规操作,逃离规范监控;甚至借处置之机,侵吞国有资产。
6、管理中效益与工作之比不甚理想。强调资产用的经济与社会合一的效益问题是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最为想意识到的认识问题。但在实质中,有的单位占有过量的资产,与所从事的工作量形成不了适当的效益之比。更有甚者,多余的资产成为单位创收入的出处。而且占有资产比率之大,但实质工作效果不好,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状况的一个灰色缩影。
7、管理中混合所有权与占有权。所有权与占有权没依法离别,引发了资产管理陷入被动境地。个别单位混淆两权界限,把国有资产利益圈为小集体利益,刁难代表所有者权益的政府部门行使管理权限,如闲置房地产和土地,有关部门没办法介入管理,这一部分资产成为单位赚取本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条件。
2、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与管理的认识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走向纵深阶段的今天,提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考虑,并为此付出推行,其意义不亚于改革初期提出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不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大家需要加深如下思想认识:
1、改革应该摆正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管理地方。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大多数资产在现代资产管理活动中,从各自的角度发挥有哪些用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没足够看重对公用性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管理用途,增加财政负担。以至于由于资产学会者是各级政府机关、权力机关和政法机关,与有关部门,而以此圈定为权利资产,不与经营性资产等同进行改革。导致缘由主如果有关的管理者缺少从管理策略角度审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同样需要面临改革大趋势,所以国有资产改革还需补课。要从三个方面提升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急迫性的认识:①、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要与时俱进,需要进行改革;②、要提升领导干部的行政意识,从责任角度增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的思想意识;③、要扩宽改革实践的视线,从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中吸取经验。
2、改革中探寻解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良方。应该说,大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需要通过改革才能解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少问题。大家都知道,在目前,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中有一些较深层的问题:①、所有权与占有权两权尚未离别问题;②、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资产标准尚未达到规范程度问题;③、行政事业资产存在经营成分问题;④、政府性资产总量得不到有效控制。这类是大家不可能从旧的思维中寻求出答案。惟有通过改革。第一机构改革,政府精简提效,可以提炼资产管理的有效模式;事业单位改制,可以使事业资产彻底转向社会化、市场化,缓和财政供需矛盾。第二要引入产权改革的思路,力促单位资产所有权和用权离别,解决政府机关中资产占有不均衡的问题。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