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政策对国内农业进步的启示

点击数:577 | 发布时间:2025-08-18 | 来源:www.rcaiwk.com

    中国入世在即,伴随世界农商品市场形势变化及国内与世贸组织成员就农商品市场开放谈判的进一步进行,国内需要准时有效地拟定“十五”期间农业进步政策,积极应付入世冲击,加快农业进步。美国是国内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之一,剖析研究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对国内“十五”期间农业政策拟定具备很大的借鉴意义。

    1、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进步情况剖析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拟定了一系列农业进步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要起到了积极的推进用途。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因为国内外市场缩短和紧急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历程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防止农业部门的全方位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商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类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进步大大超越需要增长时,政府转而拟定扩大内外需要的政策。所有这类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进步农业生产、减少生产本钱的政策。

    1.进步农业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区域提供或资助进步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
    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USD,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进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打造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进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升。除此之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提供农业信贷和农商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商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打折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非常大的补助兴质,它向受灾区域提供利率非常低的紧急贷款。
    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办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成本提供多至30%的补贴。

    4.税收打折。农户可以在收益多是那一年的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是那一年的提前供应农商品,以少缴所得税。除此之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打折。

    5.补贴农业生产要点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修理,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点的状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获。

    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1.价格支持。为预防农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政府成立了农商品信贷公司,着手推行农业价格支持计划。支持计划主要包含“直接回收”和“无追索权贷款”两项。“直接回收”是指农商品信贷公司为了支持某些农商品价格,随时筹备以最低保证价格从市场上回收任何数目的剩余农商品。“无追索权贷款”是指农户以农商品为担保从农商品信贷公司获得贷款。在贷款期限内,假如农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农户可以还本付息,重新得到他的农商品以投放市场;反之,在贷款到期时,则可以用担保的农商品来抵偿,而不必归还本息。政府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总可以让农户获得高于市场的售清价格,获得利益。

    2.限制生产。价格支持政策只不过使剩余的农商品转入政府仓库,并不可以根本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为此,政府又颁布了限制生产的三项政策:限耕、限售和休耕。限耕主如果限制农户生产某些农商品的最大面积。限售即“配额销售制”,每一个农户的销售配额按历史销售状况决定,从而使有关商品的生产结构固定化,政府亦可以预防农户之间的恶性角逐。所有限耕和限售的规定农户都需要严格实行,不然要遭到政府严厉处罚。休耕则是把限制生产与水土维持相结合,维持生态环境。

    3.保证提供。为了满足20世纪70年代出口增长的需要,联邦政府担忧“贷款率”会限制美国农商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于1973年拟定了《农业和买家保护法》,以便使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两重目的离别开来。
    70年代中期,因为市场价格持续偏高,政府担忧库存不足而引起价格剧烈波动,又于1977年颁布了《食品和农业法》,打造起新的农商品信贷计划——“农场主储备”,以刺激农商品生产。

    扩大需要的政策。

    1.扩大内需。因为“农场主储备”政策效应,农商品生产过剩,商品销售成为农户面临的最重要任务。政府为保护农户利益,推出最庞大计划——“食品券计划”,即向低收入者发放只能购买食品的“食品券”、“学校免费午餐”等政策,以扩大农商品的国内需要。

    2.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依据1954年的《480号公法》实行的“食品用于和平”计划,美国政府把降低农商品信贷企业的库存同发展海外市场和推行对外政策结合在一块。向第三世界国家赠送剩余农商品,或者向那里底价销售,换取当地货币转作援助资金或美国驻那里的官方机构的开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粮食出口几乎有40%是通过《480号公法》进行的。为了维护国内农业集团利益,《480号公法》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和经济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出口补贴来降低库存农商品,但因为遭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限制,该政策不可能大规模进行。
    80年代以来,为了迫使其他出口国降低出口补贴,美国政府开始使用“混合贷款”和特殊补贴的方法来扩大出口。所谓“混合贷款”就是把无息政府贷款同有政府担保的商业贷款“混合”提供给买主。仅在1981~1983年三年间该项贷款金额就由15亿USD增加到48.7亿USD。另外。农商品“目的价格”也起到出口补贴用途。通过“目的价格”压低市场价格,以刺激农商品出口,农户因价格降低所受的损失则可以从“差额支付”中得到补偿。据联合国统计数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小麦的出口补贴率为5.4%,水稻为30%,烟草为23%。在进口方面,为了保护国内生产者,政府对某些农商品实行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比如,规定每年进口的乳制品不能超越国内市场的2%。其他实行进口配额的农商品还有食糖、棉花和花生等。在牛肉贸易方面,美国政府需要主要对美出口国实行“自愿限制”,不然美国也将推行进口配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农商品市场形势变化和欧美农业摩擦的双重影响下,美国政府愈加重视拟定和推行生态农业、科技、信贷支持、信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政策。

    第一,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政府早已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农业进步的巨大用途,借助各种媒体向农户讲述改进土地用法,聘请水土保护员工为农民解说新技术。除此之外政府还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及改进土壤、改变环境的资金。比如,现在美国农业中广泛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具备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率的效果,美国现在还具备耐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基因改性农作物。它们已占到全部农作物的67%。这类作物的开发很大地减少和取代了除草剂、抗虫剂、杀虫剂等化学品的用法,直接改变了生态环境。

    第二,在科技信息支持方面,政府允许农户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辅助生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地面接收装置,接收卫星信号,来确定地面方位的设施。这项技术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打击伊拉克时才运用于军事上的一项新技术,而现在在美国已有15%以上的农户将它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户可以依据定位系统测得的有关土壤的技术数据对耕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施肥、浇水,大大提升了整片土地的生产率。现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施正在推进美国农业的飞速发展。

    第三,在信贷支持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业投入愈加巨大。因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进步,农户已不可能完全依赖自己的资本来进步生产,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大、收益低,私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农户提供贷款,因此,政府承担起农业信贷支持这一重任。现在美国农业资本投入中约有40%依赖信贷来解决,70%以上的农场每年需要借款来保持与扩大生产。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它包含12家联邦土地银行及地方联邦土地银行会、12家联邦中间信贷银行、12家生产信贷公司与由他们组成的地方生产协会与13家合作社银行。除此之外,政府还推出出口信贷担保,即由“农商品信贷公司”负责推行各类出口信贷担保项目,使美国农业出口商和银行防止出口销售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的风险。出口信贷担保,即在进口商未能付款的状况下,按美国出口货值的肯定比率予以担保;设施和设施担保,即向进口商提供为销售农商品而设立的仓储、分拨、加工设施和设施等项目的信贷担保。

    最后,在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政府更是大力帮助。农业部下设“经济研究所”、“农业合作局”、“食品安全和技术服务局”、“食品和农商品出口检验局”、“农商品贸易和销售信息中心”等部门,为农户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农商品政策、出口对象国贸易政策、环境、运输、检疫、卫生指标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帮助扩大生产与出口。除此之外,农业部下属的“美国促进出口办公室”还负责向出口的农户提供关于农商品出口促进计划安排、海外农商品市场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出口咨询和世界各国市场准入情况的剖析,同时负责为农户出口牵线搭桥,使之与海外买主直接打造联系。

    美国作为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大力进步农业高新技术,高度看重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使美国农业正在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性变化。国内与美国虽然国情不同,但美国农业扶持政策仍有很多国内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2、现在国内农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

    伴随国内入世进程的加快,国内农业将融入国际市场激烈角逐中。这种角逐虽然表目前农商品价格上,但其核心却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的角逐。改革开放使国内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农业无论在生产能力还是在进步水平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非常大差距。主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