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效果及临床应用规律等常识的一门学科。是多学科常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包含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医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别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等。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国内文化软实力的要紧体现,伴随国内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进步,中药学教学作为中医药教育的基础,也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学会中药学基础理论和专业常识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因此,剖析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手段,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中药学教学的飞速发展。
1存在的问题
1.1缺少趣味性,枯燥无味
因为中药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中药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从产地、采集、炮制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剂量、使用方法、规格等都需要记忆。如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坚,咸能软。再如牛蒡子炒黄、栀子炒焦、乌梅炒炭、麸炒枳壳、土炒白术、米炒党参。蜜炙百部、醋炙香附、姜炙半夏、酒炙黄连、盐炙知母。磁铁先煎、薄荷后下、车前子包剪、人参另煎、阿胶烊化、三七面冲服。道地药材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人参、山西党参、河南地黄、云南三7、四川黄连、山东阿胶等,薄片:厚度为1~2mm一般质地坚实。如天麻、槟榔、白芍、当归等。厚片:厚度为2~4mm一般质地松泡。如茯苓、泽泻、山药、南沙参、天花粉等。顺片:厚度为2~4mm一般质地肥大致密、色泽鲜艳易突出辨别特点怎么样首乌、附子、大黄、木香等。斜片:厚度为2~4mm一般长条形纤维性强。如桑枝、桂枝等。段:长为10~15mm。如党参、沙参、荆芥、青蒿、白薇等。丝片:皮类药物一般切成2~3mm宽的丝条。叶类药物多切成5~10mm。块:为8~12mm3的立方块。如阿胶等都需要准确记忆。
1.2教学办法陈旧学习被动
中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对基础及专业常识需要广泛,应将与中药学的有关学科有机地联合在一块,形成独具特点的中药教学。中药学是实践能力需要非常高的专业,需要运用理论联系实质的教学办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程为中心”的老三中心向“以学生进步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成效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转变。
1.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和临床技能不高,革新意识不强
传统的教学办法只重视察看能力、记忆能力、剖析总结能力、缺少革新性,要把培养革新性作为教育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所有机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不止是学习的同意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是发号施令的领导者,而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师不只要传授常识,还要让学生知道产生这类常识的办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育的目的不止是赋予学生专业常识,更要紧的是赋予学生综合常识和革新能力。
2改进手段
2.1增加学习兴趣
从加大院内特点外用制剂传承入手,在中药学教学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用为主的原则,依据中药学专业的特征,与某些课程的性质,在教学环节中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渠道,把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好奇心,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研究。中药制剂学为中药专业重点主干课,让学生先学会既简单易学又具备传统特点外用制剂的制备办法,如中药外用软膏的制备,让学生知道一般中药外用软膏的制备步骤,做到提前熟知,操作前教师要进行提问,考察是不是真的学会,在确保学生安全,药品安全的首要条件下,尽可能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结合以前书本上学过的常识可以基本上学会中药外用软膏的制备技术和办法。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在动手中看到疗效,在疗效中产生自信,在自信中学习,自信源自疗效,学生有了自信心,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升。朱红膏是北京中医医院治疗感染性疮面及顽固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传统特点外用制剂。慢性皮肤溃疡的疮面修复到今天仍是外科的一大难点。朱红膏对各种原因致使的难愈性溃疡有非常不错的治疗成效。假如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全程参加朱红膏的制备,从领原辅料到制备到成品入库到用于临床。让学生知道朱红膏是由京红粉、朱砂和凡士林组成的,它的制备办法是将凡士林熔化搅拌温度降至40℃时加入京红粉细粉和朱砂细粉搅拌均匀即可(叫朱红膏)。再将制成的朱红膏均匀涂布于纱条上,经高压灭菌后用于创面换药,调整剂量为每平方厘米0.018g药膏(叫红纱条)。搅拌的时间,投料时的温度等数据是教程上没的,而且是好用的有效的宝贵的,学习的办法是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老师的指导,每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配合,在同学们交流合作下,不只学会了朱红膏的制备办法、使用方法用量、需要注意的地方,而且还知道了朱红膏的效果主治及适应证候。并将自己动手制备的药品用于临床。清凉膏也是我院常见的传统内部制剂,具备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的效果,主要用于烫烧伤、冻伤等清洗创面,多型红斑,牛皮癣等炎症性干燥脱屑皮损的治疗。制备办法:当归、紫草需先置香油内浸泡2~3天后,先将香油用武火加热1.2h,至香油沸腾冒烟(白烟变青烟)时加入当归、紫草等,炸至当归、紫草等内外焦枯(不可以炸糊),过滤去渣取油,待药油放温后,将大黄面、黄蜡均匀撒入,不停搅拌,至凝成膏即得。不同季节黄蜡的用量不同,夏天用黄蜡180g,冬天用黄蜡120g。黄蜡能调节软膏硬度,都是宝贵的经验,所以,从加大传统特点外用制剂传承入手,增加学习兴趣。
2.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为中心,达成从“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不可以被动地同意常识,需要主动建构常识体系、增强学生常识迁移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可以用已有些常识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教与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较高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如熏药疗法是在灸法的基础上进步起来的治疗外科、皮肤科疾病的一种外治法,也是赵炳南教授三种独特疗法之一,癣证熏药方疗效好制备办法简单,就是将苍术、黄柏、苦参、防风、大风子、白鲜皮、五倍子等药碾成粗末,用较厚的草纸将药末卷成纸卷,备用。外用,用时点燃药卷,燃烟熏皮损处,每天1~2次,每次15~30min,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用时,熏药一般要处在患处的下方。用中注意防火与室内通风。具备除湿祛风,杀虫止痒的效果。临床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淀粉样变性、皮肤瘙痒症、鱼鳞病等。熏剂是中药外用制剂的一种剂型,是借助药物本身的药理用途和药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起到治疗用途,同时药物燃烧发热,可增加药物的穿透力,药物容易达到病所,更好地发挥治疗用途。对于熏剂的制备重点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讲,教程上熏剂的概念如何背,而在于学生自己动手,可以做到会做会用,是重在学生动手学的过程,是掌握了能正确地运用而且疗效好制备办法简单操作便捷实用,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中医药特点
如药捻又称药线、捻子、拈子、纸捻、药条、条剂,古时候医籍中更有称之为经者,为中医外科常用制剂。药捻法是将腐蚀药加赋形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或瘘管、窦道内,以导流祛腐,促其疮口愈合的办法,是外科透脓祛腐法之一,在晋末纸捻用于脓肿导流,到隋唐用于瘘管治疗。教师重点向学生介绍绵纸药捻的制备办法:使用质软韧性强的绵纸,按纸纹长轴剪成1.5~3.0cm宽、10~15cm长的纸条,将药粉撒匀纸条上,然后对折,左手平持,右手持另一端,折成25°角,按同一方向捻成捻状,需要药捻平直硬紧。用时,顺着窦道方向插入,插到窦道底部后再稍抽出少许,外留0.5cm。每天或隔日更换一次。若窦道清洗,肉芽成长好,即应停止用,以免影响愈合。
2.4加大考评规范改革,增加实操分值,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要点的考核
实操拟定客观标准如出色,较好,合格,不合格(不合格重做达到标准合格为止)最后以学生看重实操为目的。如熏药碾成粗末能以通过2号筛为宜,制备熏药药卷要松紧适中,药捻所用药粉需要是混合均匀的极细粉,纸应为宣纸或绵纸,软膏剂外观要细腻无渣,药物与基质要混合均匀,颜色一致,软硬适合,等都是考核的要点。
2.5尊重中医药教学的自己发展趋势,培养科研型教师依据教学不同状况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如跟师学习,医院进修等,尊重中医药教学的自己发展趋势,中医药的学术成熟期比较晚,而且是需要终生学习的事业,即便是高年资教师也还是很需要老师指导的。在科研方面,鼓励学生与教师一同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如学术论文、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科研成就获奖等。学生跟教师学习写论文、标书、结题报告,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置,为以后学生能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奠定基础。
2.6加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打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好的道德修养和一颗爱国之心,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中国人民一同的价值追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年代新人,就是明确新年代立德树人的价值方位。因此,高等教育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转型进步的历史逻辑、培养年代新人的教育实践逻辑相统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存活与进步的精神支柱,是最基础,最深厚的自信,是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保障。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密切有关,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要紧资源。高校是文化传播的要紧场合,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培养其道德、激起其爱国热情和培育其民族精神具备要紧意义,真的做到忠实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医药振兴进步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健康中国建设的目的任务为中医药振兴进步提出了更高的需要,时不我待,中医药工作者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纵览古今做出卓越成绩的中医药学家,他们第一是医药实践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医药常识和经验,才成为医药教育家,第一是学习者,实践者,逐步成长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们的经验常识源自实践,通过反复验证形成理论然后又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