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者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状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常见易感。
伴随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的不断推进,2020年2月中下旬开始,国内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入最重要阶段,全国上下在全力抗疫的同时,也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有序复工复产。中国推进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重回正轨,不只可增强世界对中国经济健康进步的信心,也能为全球经济注入期望和动力。2020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进步工作,需要打造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但复工复产势必带来职员接触机会显著增加,给用人单位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为预防复工复产单位传入并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必要对传入、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风险原因和风险路径进行查明,及早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手段。
1 防控风险点
复工复产用人单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风险点包含两大多数,一是用人单位外部环节,重点风险点为外地职工返回工作地、上下班途中、下班回到社区与出差环节;二是用人单位内部环节,重点风险点为职工集中办公、集中用餐、集中会议,集体宿舍与别的人群聚集性的生产生活活动等致使的聚集性风险。用人单位外部环节风险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内部风险,控制外部风险可以大大减少内部风险。
1.1 用人单位外部环节
1.1.1 职工外地返回工作地环节
由于国内用工形式多样,目前较多用人单位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多数职工因新年假期在复工前回到了我们的家乡,伴随用人单位公告复工,他们又从各自己家里乡乘坐公共交通(飞机、高铁与市内交通等)或自驾返回工作所在地,有的职工家乡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区,所以这部分职工无论是在各自己家里乡还是返程途中皆大概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或无症状感染者。假如复工复产单位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合理处置,继续让这类职工参加工作,极容易导致复工复产单位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紧急的可能致使疫情聚集性暴发。假如任一单位出现确诊病人,除确诊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外,还将致使该单位其他职工或居家隔离或定点医学隔离,从而致使用人单位继续停产停工等不利后果。如广州某写字楼职员复工出现确诊病例全公司隔离;北京某公司一职员复工 9 d 后确诊,66 名同事被集中医学隔离,200 多名同事被居家隔离;湖北、山东、浙江三个省的 5 个监狱因狱警去过疫区成为病人或为无症状感染者,未经妥善处置继续上班,与监狱罪犯接触后发生了罪犯感染暴发疫情。
1.1.2 职工上下班途中环节
无论是外地职工还是当地职工,上下班途中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接触的职员也非常复杂,特别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多数职工都是使用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法上下班,加上外来职员较多,没办法确定上下班途中接触的陌生人是不是为无症状感染者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所以也存在较大风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1.3 职工下班回到社区环节
一方面,职工因为上班过程接触同事或访客,上下班途中接触陌生人,特别是乘坐公共交通的职工回家后容易将病毒带回家里,传染给家人。其次,职工在社区生活,外出就餐、家庭聚会、外出购买生活用品、收发快递等平时生活活动致使的人群聚集性,也存在一般接触风险。
1.1.4 职工出差环节
假如职工出差去外地,可能出差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如飞机、高铁、市内交通等容易接触新型冠状病毒而感染,也会在出差公务活动中如会见顾客、参加会议、培训、合同谈判等活动接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1.2 用人单位内部环节
1.2.1 职员聚集性场合环节
一是集中办公场合,不少用人单位采取大空间、打开式集中办公,办公桌距离近无实墙隔开,交流谈话、打喷嚏、咳嗽时容易产生污染的空气影响别人。二是集中就餐场合,单位假如自办饭店或有集中就餐场合,职工集中就餐时会因吃饭、交流谈话、咳嗽、打喷嚏等产生污染空气影响别人,也会共用污染餐桌、餐椅和餐具而发生交叉污染。三是会议室,因为空间局限,职员集中,参会职员距离较近,讨论问题、交流谈话、咳嗽、打喷嚏与接触污染桌椅等致使疾病传染。四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车间,因为生产车间生产工位密集,无隔离手段,车间内空气流通不畅,交流谈话、咳嗽、打喷嚏都可能发生交叉感染。五是职员集体宿舍,部分有集体宿舍的用人单位集体宿舍职员密集,接触时间和环节都较多,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较高。
1.2.2 共用设施物品环节
一是门卫,所有职员与外来访客进入用人单位都要经过门卫,因交流谈话、接触污染的公用设施或物品大概发生感染。二是公共厕所,可能因共用厕所、洗手池、水龙头、门把手等而发生交叉污染感染。三是电梯间,可能集中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职员密集,共用电梯按钮等发生交叉污染而感染。四是其他共用设施物品,如门把手、办公用品、生产用具等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1.2.3 外来访客接待环节
不一样的用人单位,外来访客可能包含顾客、政府监管或业务指导职员、快递职员、送货职员等。因为外来访客健康情况未知,他们来单位的途中接触职员未知,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入和传播的风险也较高,也应引起高度看重。
2 风险防控
2.1 明确风险环节,落实防控方案
用人单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需要把好两道关口,第一道关口是用人单位的外部环节,严防输入性风险,第二道关口是用人单位的内部环节,预防疫情内部扩散。第一道关口是重点的重点,第一道关口做好了,第二道关口的重压就会轻不少,但一旦第一道关口突破,内部环节风险将急剧上升。因此,为预防意料之外,用人单位既要防控外部环节也要防控内部环节,任何环节都不可以疏忽。
2.2 强化疫情排查,落实疫情报告
在前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击疫情过程中通过排查发现了很多的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对防控疫情起到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复工复产用人单位要在职工复工前知道职工复工前去过哪儿,什么时间返回,是不是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或无症状感染者,是不是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是不是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需要完成隔离手段等等。排查过程中发现异常状况要准时根据属地管理需要报告并妥善处置。另外,复工职工也要履行主动告知义务,如实报告旅游状况和身体健康情况,根据属地管理需要依据不同状况同意定点医院治疗、定点场合隔离或居家隔离手段等。疫情排查绝不允许搞形式主义,要应查尽查,应报尽报。
2.3 加大重点环节监测,做好各节点风险管理
2.3.1 加大用人单位外部控制,严防输入性风险
一是控制外地职工返回引起的输入性风险,用人单位要事先知道外地职工最近健康情况、疫情发生地居住史和返回工作地交通方法等信息。假如外地职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暂缓出行并报告用人单位负责人,尽快到当地医院发热点诊就医;来自疫情发生地暂未返回工作地的职工,劝其留在原居住地,预防疫情扩散蔓延;已返工作地,但有过疫情发生地居住史或旅游史的职员,需要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并进行抵工作地后14 d医学察看,确保身体情况好后复工。用人单位要帮助社区摸排职员报告信息,外地职工也有义务告知工作地社区排摸职员疫情发生地居住史、返回工作地交通方法,乘坐公共交通的应如实告知航班号、车次与具体乘坐地方、日期等信息,并主动同意工作地的隔离需要。外地职员较多的用人单位可以借鉴浙江、广东等省企业定向包车(包机)等方法回工作地。
二是控制职工上下班途中可能的风险,尽可能使用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等方法上下班,尽可能不搭乘公共交通,假如需要搭乘公共交通,需要全程戴好防护口罩,防止和降低与别人攀谈聊天,与别人维持1 m以上的距离,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掩口鼻,防止接触交通工具的把手等物品,下车后准时用肥皂、洗手液或香皂洗手,或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消毒液消毒。同时,用人单位在满足单位自己业务工作和生产任务的首要条件下建议尽可能错开上下班高峰上班。
三是尽可能减少职工下班后的社区感染风险,职工回到家里脱换外衣,放在固定地方,摘掉口罩时,手不要触摸口罩外层,按垃圾分类弃置垃圾袋后准时洗手、洗脸,可用消毒湿巾或酒精擦拭手机和钥匙等常用物品。回到家后应尽可能降低非必须的外出,禁止不同家庭、朋友聚餐和别的人群聚集性娱乐活动。
四是控制职工出差引起的风险,疫情期间尽可能不要安排职工出差,特别远距离目的地的出差,禁止疫区目的地出差,如需要非疫区目的地出差需要评估出差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在风险可控的状况下尽可能做好个体防护,旅途全程佩带防病毒口罩,尽可能降低与职员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与机会等。
2.3.2 狠抓用人单位内部落实手段,防止聚集性风险
一是落实上班前风险管理手段,职工上班前自觉同意体温测试,体温正常可进入厂区、车间、办公室等工作。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可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职员,应主动戴上口罩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医。就医时主动告诉预检分诊的医务职员和接诊大夫是不是有有关疾病时尚区域的旅游史,与发病后接触过的人,并配合拓展有关调查。用人单位要关心帮助身体异常职员,做好心理辅导与家属、医院交流等后勤保障工作。
二是落实聚集场合的防控手段,饭店、集中办公室、会议室与电梯间等是人流频次多或职员聚集的场合,特别应该注意防护。维持办公场合室内的通风换气,消毒清洗公共地区(电梯间、饭店、会议室)和部位(按键、水龙头、开关、电话、复印传真机等)。尽可能防止开会,建议视频会议或线上会议,如需要开会,降低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会议期间全程佩带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毒,开会职员间隔1 m以上,会议过程中如需饮水,建议饮用瓶装水或用自带水杯、一次性纸杯,会议结束后,场地、家具须进行消毒。尽可能用楼梯上下楼层,用电梯时全程佩带口罩,尽可能防止裸手按键,可以用纸巾或者佩带一次性手套按键,裸手按键后准时洗手消毒。加大餐厅通风和预防性消毒,可采取分时段就餐,分开就餐,提供盒饭或者就餐时防止面对面,尽可能与人维持1 m以上安全距离。鼓励职员自带餐食和餐具,尽可能防止外出就餐,如确实需要外出就餐时,在用餐前一刻摘下口罩,迅速就餐不闲聊,用餐结束准时戴上口罩,餐前餐后准时洗手。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合理安排生产任务,生产期间加大车间内通风排毒与生产设施、生产环境消毒并做好个体防护。
三是落实来访职员的防控手段,企业安保职员工作时需要佩带好口罩,并认真询问和登记来访职员情况,进行体温测试、询问有无疫区接触史和发热、咳嗽、呼吸不适等症状。无上述状况,且体温正常,方可进入。发现异常状况准时报告。接待来访的职员及来访者双方均须佩带口罩。
四是落实特殊职员管理,接触有毒有害用人单位职工除去采取上述防病毒手段外,应结合自己所接触的职业病风险原因,综合使用既能防病毒又能防职位上的其他职业病风险原因的个体防护用品。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接触职业病风险原因的职工应拓展职业健康检查,考虑到疫情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存在感染病毒的风险,建议尽可能不要新招职员,老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可以延迟拓展。无独立办公场合的用人单位,如商务楼宇职工还应遵循出租办公场合所在物业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关规定。
2.4 压实防疫主体责任,提高各环节防控水平
用人单位负责人应充分剖析本单位疫情风险环节,依据本单位疫情风险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复工复产工作策略,明确部门、职员职责,防疫物资储备类型、数目、用范围,职员排查、隔离、就诊、正常上岗标准,环境与物品消毒范围、办法与生产、会议、就餐方法等内容,针对拟定的策略要进行反复演练,验证策略手段的有效性,准时修正无效或低效的策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