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伴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和清明、端午和中秋小长假的推行,农家乐旅游作为逃避高度现代化的生活重压、回归大自然的新兴旅游项目,遭到游客的追捧,为城市周围农村的农家乐休闲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进步契机。中国农家乐旅游主要包含下面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含休闲农庄,休闲渔场,观光果园、花园和茶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开眼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如北京平谷的蟠桃采摘园,上海的都市农业园,广东番禺的农业大观园,深圳的荔枝观光采摘园。这类乡村农家乐休闲游的开发和进步,不只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地域与空间,而且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1可持续进步的瓶颈
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中,运用了S型曲线图示,将周期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探索期、起步期、进步期、稳按期、停滞期、衰落期。
目前中国农家乐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以下问题:(1)农家乐旅游开发经营常见缺少统一规划和开发,很多农家乐项目盲目上马,不考虑水平,粗制滥造,只顾目前,不考虑长远。有些农家乐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城市化倾向紧急,影响农家乐的乡土性。(2)农家乐旅游开发经营常见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无品牌意识,文化内涵不深,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对农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借助。(3)农家乐旅游开发经营人才匮乏,经营方法单一,管理不合理。大多数进步方法粗放,尚未形成有效的营运管理机制,轻管理、低水平、低收入现象比较常见。(4)农家乐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商品同质化,缺少特点。以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休闲旅游,提供的多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的初级商品,“品农家菜”占了农家乐旅游的大头。旅游商品不少,但特点不明显,低水平的复制易陷入低层次收益的同质化角逐。(5)农家乐旅游带来环境资源的重压。农村的环境环境资源本来就脆弱,基础设施较薄弱,公共商品配套不足。假如听之任之,超越环境的负荷、生态的容量和设施的承载,必然对资源环境导致威胁。这类问题的存在,紧急制约着农家乐旅游向进步期过渡,达成可持续进步。
巴特勒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揭示了旅游地进步所必经的几个阶段。事实证明,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通过人为有意识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得以延长,从而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通过对农家乐旅游进行科学适当的管理,实行产业化进步,不但可以延长其生命周期,还可以使它得到持续的进步。
2产业化进步的对策
农家乐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数目已形成相当规模,但仍处于进步的初级阶段,即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中的起步期,因此可以通过产业化引导以促进其转型升级。
2.1实行公司化管理,提升组织化程度。
结合引入公司化营运管理和推广方法,形成有效的现代农家乐旅游的运行模式,使各自为政的经营单体形成集聚规模,引导形成有效的管理,协调利益,一同进步,。
2.2形成专业化分工,调整内部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内部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适当的结构才能构成稳定的产业。家家开食肆、户户办餐饮,易陷入恶性的同质化角逐。可以引导形成内部分工: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土特产加工户、手工业制作户等专业配套服务功能。
2.3保护资源形成产业特点。
农家乐旅游的进步初期因为旅游的规模流量小,矛盾并不明显。形成规模后则面临很多问题。很多的农家旅馆饭店,城市化的建筑和体量影响了乡村风貌和景观。野生动物资源被滥捕,排污和垃圾没办法自然分解,使乡村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家乐旅游开发应在保护的基础上,依据环境容量资源可承载力,适度地进步。以农产特产、乡村环境、民居建筑、乡土文化等等地区性乡村旅游资源,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家一招的特点产业和商品。以独特质取胜差异进步,塑造核心竞争优势,是农家乐旅游产业化引导的重点。
2.4要形成产业需要合力扶持。
对于有资源条件有市场进步旅游潜质的乡村,应围绕形成基础服务功能,塑造休闲商品。针对农村常见存在的道路建设、排污垃圾处置系统、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公共商品滞后的情况,政府部门应形成扶持的合力将分散有限的财力物力优化配置,形成可持续的旅游生产力。
3结语
农家乐旅游和生命周期可以通过产业化的引导,政府部门的扶持和管理者有意识准时地对农家乐旅游介入科学的管理,使它迅速进入进步期,并能在稳按期维持长足的进步,从而延长其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