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产减值会计

点击数:794 | 发布时间:2025-05-26 | 来源:www.sdfkhb.com

    摘要: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规范》暂在股份公司范围内实行,新规范及颁布的新准则全方位同意资产减值观念。本文试对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进步,对市场经济有哪些用途,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与会计职员应怎么样正确计提减值,使会计信息拥有靠谱性进行论述。
    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规范》中,国内全方位同意资产减值观念,它是这次会计规范改革的一个要紧组成部分。大家有必要重新认识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进步及其基本用途,从而更好地借助它为会计报表信息用户服务。
    在1993年会计规范改革时,国内的会计规范中首次明确地同意资产减值的观念,允许所有企业针对应收账款这一流动资产项目计提减值一坏账筹备,但政府对计提幅度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这是国内资产减值会计的发端。那样,当时为何会同意资产减值这一观念呢?这与当时的年代背景和实质状况有着深刻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产品经济进步日益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间出现很多“三角债”,企业会计报表中应收账款的余额愈加大,而且部分企业甚至包含部分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破产或事实上到了很难维继的程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遭到质疑,其余额也就不再真实,这类已严重干扰到企业平时生产经营。
    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强,经营困难、破产破产日益频繁,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事实上总有一部分收不回来。依据小心原则,所以同意了资产减值观念。伴随市场经济逐步进步,企业投资主体多样化,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要紧依据。而大家却发现企业会计报表报告的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质价值不符的现象日益紧急,并且在非常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与幅度,消除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质价值不符的现象。资产减值筹备的计提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更符合资产要点的概念,体现了客观性的原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末资产的价值,减少会计报表信息用户的决策风险。国内于1997年和2001年在适用于股份公司特别是针对上市企业的会计规范中,分别将计提减值的范围由1项资产扩大到4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又由4项资产扩大到8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无形资产),至此计提减值的范围已覆盖会计报表中主要资产项目。资产减值计提幅度也从由政府严格限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依据有关标准自行判断,满足了企业自己进步和会计报表信息用户的需要。
    从上述历史背景的回顾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进步是伴随市场经济的打造与如火如荼而产生和进步的。本文觉得,市场经济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产生与进步的环境,独立、自主经营的企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实行主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离别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推行的可能。从会计理论方面,关于资产这一会计要点的界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企业会计规范》中,资产概念是:“资产指过去的买卖、事情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每一会计期期末,用该项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该项资产估价,发现预期经济利益小于资产账面净值,即可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反映这一现象。所以,资产减值会计是为满足会计报表信息用户准确知道企业资产实质价值服务的,它是以“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的为导向,而不是以“受托责任论”为导向的。
    下面以新《企业会计规范》中关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规定为例来作一说明。按“受托责任论”这一会计目的的需要,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应说明受托责任的完成状况。需要知道的会计信息应尽量地精准与客观。从会计计量属性来看,固定资产项目运用历史本钱计量才最客观、最精准。因此,它倾向于需要使用历史本钱反映固定资产的有关信息。而“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的是以满足会计报表信息用户决策的会计信息需要为宗旨,需要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只须某个项目的价格或价值变动可以靠谱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备有关性,就应当确认有关价值的变化。对决策最有用的会计信息就是固定资产的实质价值。因此,它更倾向于需要会计报表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质价值。所以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筹备达成这类需要。
    新《企业会计规范》关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筹备的规定如下:
    1.总体需要
    “企业应当按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方位检查,并依据小心性原则的需要,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筹备”。“企业应当合理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筹备,但不能计提秘密筹备”。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